【光明論壇】推動新舊動能轉換 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

(原標題:【光明論壇】推動新舊動能轉換 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

【光明論壇】

作者:張影(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副院長、教授)

近日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指出,必須統籌好培育新動能和更新舊動能的關係,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這爲我們做好下一階段的經濟工作,持續推進經濟動能轉換,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清晰的路徑指引。

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新舊動能轉換是一項系統性、長期性的任務。我們要聚焦新質生產力,積極推動新興產業的發展,同時也不能急於求成、忽視放棄傳統產業。新興產業爲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新活力,傳統產業的穩定亦可確保經濟平穩運行,併爲新技術的發展提供必要土壤。這一辯證關係凸顯了動能轉換中雙輪驅動的必要性,要求我們統籌好新興產業的培育壯大和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

隨着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階段,新舊動能轉換成爲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把經濟發展的引擎逐步轉向以新興產業爲代表的新動能,不僅是經濟結構調整和高質量發展的需要,更是我們應對外部環境變化和全球產業競爭的必然選擇。新興產業是經濟增長的新動力,有着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雙高的特點,能夠創造全新的市場需求,蘊含着巨大的就業潛力。正因如此,我們需要高度重視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尤其是加速佈局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

傳統產業的顯著特徵是大量依賴土地、勞動力、資本等有形要素,而在技術創新成果的應用上相對較少,導致要素組合的效率較低,且提升速度緩慢。傳統產業通常在產業鏈中位於利潤最低的谷底,產品附加值低,產業內企業之間往往會進行同質化低效競爭。但我們也應當認識到,伴隨着我國經濟一路走來的傳統產業在支撐經濟穩定發展、推動中國產業融入全球價值鏈方面仍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在吸納就業、保障民生和維持產業鏈供應鏈安全方面扮演重要角色,仍是保持經濟體系平衡的重要力量。

通過科技創新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既是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重要任務,也是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關鍵舉措。在新舊動能轉換過程中,應積極尋找傳統產業與新技術深度融合機會,讓新興技術和研究成果在已經成熟的傳統產業中尋找廣泛的應用場景,真正實現落地併產生協同效應。同時,大力發展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新興產業。唯有雙輪驅動融合發展,才能確保新舊動能的平穩過渡。

無論是傳統產業的穩定與提效,還是新興產業的培育與發展,我們都必須依賴持續的科技創新。而科技創新的方向,也應兼顧傳統產業和新興產業的發展需求。一方面,加大對基礎研究的投入,聚焦核心技術的攻關和關鍵技術的突破,力爭在更多領域培育壯大科技領軍企業。另一方面,在傳統生產方式中積極尋找能夠通過新技術提升效率的場景環節,提高先進技術研發和技術改造投入。通過高端工藝和工程技術,提升傳統產業智能化綠色化水平,利用技術創新實現舊動能的提質增效,推動傳統產業加快實現從低附加值環節到高附加值環節的攀升。

新質生產力來源於科技創新和產業的深度融合,無論是新興還是傳統產業,產業的蓬勃發展都依賴於新技術的規模化應用和新場景的落地實踐。這要求我們更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從產業需求出發,促進技術創新成果快速應用到場景中,轉化爲現實的生產力。除了加大政府對基礎研究的投入,應用技術領域的創新應更多倚靠企業,通過加大政策引導和資源支持等,增強企業主導的市場化科技創新能力,並鼓勵其他市場主體和科研機構共同參與。只有真正發揮市場主體在科技創新中的主導作用,我們才能更深刻洞察產業需求,確保科技創新成果落地,並在新舊動能轉換中實現雙輪驅動。

兼顧傳統產業的更新和新興產業的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更需因地制宜。我國各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存在差異,科研實力和創新能力不盡相同,資源稟賦條件也各具特色,這些因素共同塑造了各地的產業優勢。目前,傳統產業在很多地區仍是重要的經濟支柱,發展新質生產力應立足當地實際,不可盲目跟風,否則,不僅會造成重複建設和資源浪費,還難以爲新技術找到適宜的應用場景,甚至可能對當地的產業和經濟結構造成衝擊,導致區域經濟失衡。

在兼顧新舊動能的基礎上,因地制宜、穩中求進是推動動能轉換的重要原則。我們既要確保傳統產業保持穩定,積極利用技術創新提質增效,爲經濟發展提供牢固支撐,同時不斷加大投入,增強新興產業的創新力和競爭力,爲經濟發展注入新動能和新優勢。兩者有機結合的實現,必將促使中國經濟持續煥發生機與活力,走穩走好更高質量和更可持續的發展之路。

《光明日報》(2024年12月30日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