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創業的4點感悟 | 張一鳴

來源 | 高維學堂

2012年,張一鳴創辦今日頭條,憑藉“機器算法”這一顛覆性的模式,在BAT三大巨頭牢不可破的互聯網江湖裡,硬是殺出了一條成功之路。

從一名程序員,到創業者,再到世界知名科技巨頭的CEO,張一鳴一路狂奔,飛速成長。2019年《福布斯》全球億萬富豪榜,張一鳴以162億美元(摺合RMB約1090億),成爲中國80後白手起家富豪第一人,中國富豪第7位。而母公司“字節跳動”迅速成長,雖然在海外遭受了巨大挫折,如今估值約在1400億美元。

當然,此前他歷經四五次創業,有成功也有失敗。那麼,作爲一個創業老兵,關於創業,他有着什麼樣的感悟?

以下內容根據張一鳴公開演講整理。

1

成就感,是我創業的根本原因

我好像自從大學畢業之後,就沒有消停過,一直在折騰、一直在創業,很多人都對我的創業史很感興趣,在這裡,我給大家簡單地介紹一下。

我從南開畢業之後,先是和同校師兄共同創業,開發面向企業的IAM協同辦公系統;之後,我先後參與和創建酷訊、飯否和九九房,在2012年年初的時候,我創建北京字節跳動科技有限公司。

其實,我並非從大學畢業後就一直創業,2008年,我曾入職微軟。在很多人眼裡,微軟是一個很不錯的公司,也是很多年輕人夢寐以求想進去的公司。

所以,我選擇離開就更難讓人理解了,他們會猜測是不是在微軟有一些東西束縛了我,或者說是我在微軟有過不愉快的工作經歷?

實際上,我在微軟並沒有什麼不好的東西,大家真的是想多了。我只能說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追求,對公司的期望值也是不一樣的。

所以,無論多麼好的公司都會有人選擇留下來,有人選擇離開,我覺得這是正常的。至於我爲什麼離開微軟,可以簡單得用兩個字概括一一無聊。

我在微軟工作期間,基本上是半天看書,半天工作,並沒有很多具有挑戰的事情去做。很多時候都是比較清閒的,而這種工作狀態卻不是我想要的。

有很多想做的事我並不能去做,因爲我不能在工作的時間做大量自己的事情,而在這種情況下,我就會感到很無聊,做事沒有挑戰性,沒有激情。

不過,幸好有那段比較清閒的時間,我纔有機會看了很多書,像稻盛和夫的《活法》、《The Seven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還有《The Five Dysfunctions of a Team》等等,前兩本書對我影響很大。

大學時,我學的是軟件工程,我是一個典型的技術宅男,但又是一個不安分的技術宅男,我喜歡有挑戰的事情。

很多人選擇創業是爲了錢,我歷經了四五次的創業,所以,不少人認爲我創業自然也是爲了錢,其實真的不是這樣。

可能別人創業更多的考慮是爲了賺到人生的第一桶金,或者是找到一個賺錢的機會,如果我也是從這個角度考慮,爲了達到賺錢的目的來創業,那麼,我肯定不會選擇這麼有難度的創業項目,或者說是做商業變現慢的事情,選擇短、平、快的項目豈不是更好?

所以,從這一點上來說,我與其他人是不同的,選擇一個項目的出發點,主要看這個項目有沒有機會做有挑戰的事,以及這個生意是不是有挑戰性,以及它能不能給很多人提供價值和便利,而不是用賺錢來衡量。

我先後經歷過五次創業,有人說,我屢次創業是因爲每一次創業我都以失敗而告終,這並不準確,在這幾次創業中,有成功的,也有失敗的,比如九九房就做得比較成功。

之所以會退出九九房,是因爲在九九房進入商業化以後,我覺得一個從運營出身的、對商業敏感的人會比我更擅長這類商業運作,所以我找到了一個資深的管理人,接替了我的工作。

所以成功與否並不是我屢次選擇創業的根本原因,而成就感纔是,我希望每一次的成就感都要比前一次創業的成就感更大才好。

在參與酷訊創業時,可能一天有幾十萬人搜索某一個特定東西的需求;在做海內飯否的時候,我體驗到了社交產品的力量,它給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分享帶來了便利;做今日頭條時,一個月改變幾千萬人、每天改變一兩千萬入的信息獲取效力。

隨着產品被更多人使用,每次使用的頻率更高、更長,我的成就感就會不斷地加強。而在這個過程中,我的期望值也在提高,以前可能有幾萬人使用,我就很高興了,但現在肯定希望更多的人去使用。

2

創業與做生意的區別

我們經常說創業,而“創業”這個詞是最近十年才比較流行的。之前也有一個類似的,叫“做生意”。做生意和創業有什麼不同?

在我看來,80年代、90年代改革開放初期,很多人在做生意,當時做生意的要素是信息靈通、膽子大,本質上是利用信息不對稱來賺錢,並不是創造新的模式或者新的技術,或者推出全新不同一樣的產品,這是我理解的“做生意”。

但是,我覺得在一個越來越透明的社會,越來越透明的世界,生意越來越難做。

我們看很多公司的傳記,萬科最早的錢是倒賣玉米做來的,現在這些被什麼取代?海淘取代,可以上海淘,可以上阿里巴巴,所以外貿越來越難做,因爲你現在可以直接買到亞馬遜的產品,淘寶的產品也可以賣向全球,所以出現了一些平臺性的公司。

說到資源,現在的滴滴打車,出租車牌照資源已經越來越不值錢。現在的創業是什麼呢?靠創新,靠新科技,靠新模式。另外一個角度,我確實不是一個生意人,除了做“今日頭條”以及參與之前的創業之外,我自己沒有做過生意,也沒有通過做生意賺過錢。

很多人創業的目標是賺到第一桶金,我其實沒有這個概念,我創立公司的時候從來沒有想過賺第一桶金,不是以這個爲目標。

我自己是一個信息獲取的重度用戶,我在想如何更有效的獲取信息,除了我自己有效獲取信息,如何幫助用戶更好獲取信息,如何幫助用戶更好交流。

從這個角度上講,我也不是一個生意人,這就是創業與做生意的對比。以前做生意是說“人傻、錢多、速來”,我們說創業的時候我們一般說這個事情是一個新技術、新的商業模式,這是做生意跟創業的區別。

現在“互聯網+”有很多互聯網結合傳統行業的創新,互聯網改造賣衣服、改造賣燒餅、改造養豬等等。之前有一個降級論,說中國的青年不要做太多創新的事情,因爲創新太多也會失敗,而應該儘量做到高能低配。什麼意思?你技術很好,那麼你做技術中等難度的事情,成功的概率就很大。互聯網能改造各行各業,但也有一些不合適的地方。

我認爲中國的創業者,中國青年,不僅僅去做產業鏈的末端,比如在製造業的時代,我們不能生產裝備和數控機牀,但是我們能生產小電器,從賺錢和成功概率最大來說,我們可以做代工,做服裝生產而不是做設計和製造裝備的生產,同樣,在科技行業也是。

現在都說互聯網燒餅、互聯網米線,做低難度的事情,利用信息不對稱,或者賺小白的錢,各種容易讓人上癮的遊戲,這種就叫降級論。

我們再看一下,馬斯克是我非常尊敬的一個企業家,他們做普通科技公司發射低成本的航天器,很多民營公司就可以做到了。比如特斯拉,從整車、驅動裝備、發動機,全都是完全不一樣的流水線生產,我覺得社會要對失敗更加容忍,對年輕人做更創新更高難度的事情有更多的鼓勵。

3

“豪門”和“乾爹”未必是好事

在我們公司創立不到一年的時候,曾經有巨頭想給我們一個很誘人的投資offer:比VC更高的估值、上億的捆綁安裝渠道、幾千萬UV的web流量、數據等等。接受這個offer,可以在半年內,業務增速有望快幾倍。當時我很糾結,糾結了整整一個星期。

後來我拒絕了,這是因爲:一,我覺得這些幫助是興奮劑,在自己內功未成之前會導致內生力量受到遏制;二,有些資源會讓戰略變形,比如我們本來不打算做web的,而有了這麼大流量,你就會繼續投入資源;三,巨頭的負面:捲入巨頭戰爭,被迫站隊,乃至“被站隊”,或者想法不再自由奔放;四,獨立公司的定位,更有利於吸引最一流人才,因爲夢想和可能性無限。

好處是明顯的、壞處是隱含的,但這類情況很多人容易高估好處,低估壞處,這是一種典型的延遲滿足感不夠的體現,又或者,對“長遠”信心不夠。

至於有的公司賣了未來、賣了願景、甚至接受非常不利的條款嫁入豪門,或許founder有機會套現賺點錢,但對其它人才,我強烈建議慎重勿投機。這樣的公司儘管短期流量快速上升,但用戶留存低、粘性差,策略變形,被假象蒙了眼的團隊核心能力成長受到制約,本質上是浮沙築高臺,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

4

創業要經常自省

做今日頭條這類推薦搜索引擎的提升空間還很大,難度挺高,前面肯定不止一個對手,你去阻擋一個人反而會耽誤你向前。

就像賽跑,你的目的不應該是擋住一個人,因爲你擋住一個人,另外的人也會超過你。你應該儘可能地向前看,往前跑。對我來說,如何把事情做好帶來的挑戰,比與其他人競爭更大。

國外類似的產品有Zite,但被收購了,發展不算好。我們上線的時候發現有一款叫Prismatic的,和今日頭條同時上線。

事實上,我在國外遇到一些朋友,當他們發現在中國有一家公司這麼積極地在做這個事情、而且做得挺領先的時候,都挺意外的。國外有個風險投資人發微信和我說,「Flipboard最近融資了,我遇到他們投資人的時候和他們說,中國有一個更好的。」

當初,我做今日頭條的時候沒有考慮它的商業價值,後來偶爾想一想。其實,我商業敏銳不強,談判一般談不到很好的結果,覺得差不多就好了。不是很能估計對方的底線,對能夠產生利潤的空間的敏感度也不夠。後來公司有幾個談判很好的人了,他們沒來之前,我去談判都是不說,始終不說,讓對方說,說到我覺得OK。

談判的本質是博弈,我不善於用很強的語氣、語言技巧去影響人感染人。我也很少發現賺錢的機會,對市場對商業我都挺保守的。我不喜歡特別抽象的詞,因爲抽象的詞會掩蓋實際的含義,雖然抽象思維的效率更高。討論問題的時候,我也會避免不必要的抽象,除非指向很明顯。

溝通中沒聽明白的話,是因爲這些話常用「這個」、「那樣」等代詞,或籠統的名詞,含糊的形容詞、副詞、量詞替換掉了往往「本身就模糊或有分歧的內容」。雖然句子是完整了,但是意思不清楚。然而如果替換的部分是清楚的,並不會聽不明白。我們要做的就是抓住這個詞,還給他們。

這幾年我感覺自己又重新學習或者說補習了本應在青少年階段學習的東西:如何閱讀、如何瞭解自己、如何與人溝通、如何安排時間、如何正確地看待別人意見、如何激勵自己、如何寫作、如何堅持鍛鍊身體、如何耐心......

創業還是要經常自省,避免自我強化和催眠。我很早以前就意識到,公司規模擴大了,CEO 角色也很容易就會陷入到一個不利的局面裡——周圍很少有人能夠給自己提有效的要求和批評。

這時候創業者的自知、自制力和反省能力就變得尤爲重要,能從輕微的意見和異常中發現自己的問題並修正,就是一種慎獨。

我們要區別信心和「YY」,真正信心源於看到自己的進步和潛力,可以分成兩個方面:首先是對事情本身判斷的信心;其次是對自己和團隊的信心。

我現在更關注事物的本質,關注事物的未來走向,看這件事是不是長期有益的。如果只看短利益,就很浪費時間。我曾總結,當自己無法選擇或判斷的時候,就要離遠一步,遠到用更重要的原則和更長的時間尺度來衡量就清楚了。

- The End -

我們已經與阿里巴巴創新投資、達晨創投、高瓴資本、高榕資本、高特佳投資、戈壁創投、國新風投、國中創投、紅杉資本、華映資本、火山石投資、IDG、經緯中國、今日資本、紀源資本、君聯資本、聯想之星、藍馳創投、梅花天使基金、平安創投、啓賦資本、軟銀中國、賽伯樂投資、賽富基金、深創投、天圖資本、騰訊投資、五源資本、毅達資本、英諾天使基金、優勢資本、真格基金、浙商創投、中國風投、中國文化產業投資等近千家知名投資機構2000餘名專業投資人建立廣泛聯繫和合作。

需要融資的創業者/企業家

請聯繫融諮家

加微信請備註

姓名·城市·公司·職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