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田是水雉主要棲地 這設施卻成「隱形生態殺手」

農田水圳的U字型「三面光」設計,鳥兒墜落後爬不上來,若沒被發現,只能在底下等死。(官田水雉生態教育園區提供/張毓翎臺南傳真)

掉下水圳的雛鳥,又被線纏住,幸好官田水雉生態教育園區的巡守員及時發現。(官田水雉生態教育園區提供/張毓翎臺南傳真)

官田水雉生態教育園區主任李文珍說,有的水圳很深,救援時也是「心驚驚」,但最怕的還是沒救到鳥仔。(呂志怡提供/張毓翎臺南傳真)

少數水圳有斜坡設計(紅圈處),但實際測量寬度僅5公分,助益不大。(官田水雉生態教育園區提供/張毓翎臺南傳真)

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林業署嘉義分署日前與當地巡守員會勘,希望能改善現況。(林業署嘉義分署提供/張毓翎臺南傳真)

臺南市官田區是水雉主要棲息地,農田旁的水圳卻成「隱形生態殺手」,其兩側垂直平滑的U字型「三面光」設計,繁殖期過後,出生不久的鳥寶寶,一不小心水圳,就無法爬上來,有時還上演親鳥冒險跳下去護子的景象,如果沒有被發現,往往只有死路一條。

相較早期使用泥土,現代化的水圳使用水泥興建,並採三面垂直平滑的U字型「三面光」設計,降低漏水或潰堤機率,但也因爲這項設計,儼然成了生物陷阱。

「別說是鳥類,連蛇都爬不上去!」官田水雉生態教育園區主任李文珍觀察,園區附近的農田水圳都是「三面光」設計,其中,有的裡面還增設一個高低差超過20公分的垂直斷面,有的則如同「無尾巷」,讓生物沒有地方逃出,即使發現少數有斜坡設計,但實際測量寬度僅5公分,助益不大。

李文珍說,這樣的水圳設計,不僅讓生物無法爬上來,水流也變得很急,若下大雨,生物容易被沖走,有的小水圳在菱角田旁邊,很容易讓雛鳥掉下去,過去經常發現掉進水圳的生物除了水雉,還有彩鷸、白腹秧雞等,一接獲通報,園區巡守員想盡辦法把牠救出,有的水圳很深,救援時也是「心驚驚」,但最怕的還是沒救到鳥仔。

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林業署嘉義分署日前與當地巡守員會勘;生物多樣性研究所保育推廣組組長薛美莉表示,後續會和林業署開平臺會議,邀請農水署一起討論改善方法,屆時她會提出國內外案例作參考,或是建議如未來在某些水圳節點做45度的緩坡,讓生物能爬得上去、走得下來;若會議有結論,也考慮在官田建立一個示範區,如果成效佳,再逐步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