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念平臺-風險、危機、風暴

金融風暴發生時,政府往往十萬火急地拚命滅火。當銀行擠兌爆發,風暴在市場上狂掃,許多金融機構搖搖欲墜,當務之急是儘速穩住市場信心,政府立即出面喊話,阻擋存款流失,資金亂流之間奔走尋求奧援。風暴翻騰中,常無法擋住亂流,機構企業一一應聲而倒,沒有法寶可用,政府最後一招則是放手,讓市場在大幅震盪中淘汰弱者,歷經腥風血雨,若干時日之後方歸於平靜。歷史上數度金融風暴的慘痛經驗,包括1930年代經濟大蕭條、2008年金融海嘯,多少銀行等金融機構不支倒地。這種巨型的風暴,不發生則已,一發生則全球受難。

幸好巨型金融風暴並非經常來襲,而風暴尚未席捲前的金融危機階段,國際上幾乎年年報到。根據國際貨幣基金(IMF)之報告,金融危機型態包括貨幣危機、債務危機、銀行危機等。依Laeven與Valencia研究,1970至2007年間,全球發生208次貨幣危機,63次債務危機,124次銀行危機。再把重點放在銀行危機,時間拉長爲1970至2017年,銀行危機高達151次。

這些危機散佈各洲,有些國家甚至發生了四次,至今在100%通膨關卡中掙扎的阿根廷便居榜首。金融危機發生當下,相關單位則需盡力佈網,力挽狂瀾,防止災情擴大,避免焚燒成跨國性風暴,限縮在地區性、片面性的零散危機。若干大型的危機,規模與危害儼然風暴,故有時金融危機與金融風暴二詞被畫爲等號。

IMF報告中所討論的金融危機三種型態,當今正在焚燒上演。以美國而言,銀行危機從矽谷銀行倒閉響起警鈴,今年以來倒閉了四家銀行,幸未形成風暴式蒐括。債務違約危機一度兵臨城下,高擡的國債原將衝破法律上限,美國國會黨派叫陣僵持,終在6月1日參議院跨黨派協議通過提高債限,化解危機。

至於貨幣危機,儘管美元霸權地位依然佔有寶座,但其他貨幣在國際間交易的比例已陸續增加,市場上有些論調質疑着美元霸權地位未來是否有式微的可能性。泱泱大國的美國,難逃金融危機輪番叩門。金融危機往上延燒,便成風暴;往下澆滅,則退成有驚無險的一場風險。

金融危機如此頻仍,在釀成危機前的風險階段,即應予以管控。風險無所不在,大風險小風險,存在乃是常態化,不可能零風險。每人日常生活,食衣住行,隨時隨處皆與風險擦身而過。正視風險,作好風險管控,纔是降低危害之正途。保險業的產生,乃在風險意識下形成,用最小的成本,獲得足夠安全的保障。臺灣民衆對於保險相當積極,即使在金融海嘯期間,臺灣之保險密度及保險滲透度在國際間乃名列前茅,疫情期間更是瘋狂搶購防疫保單,不放過風險防範工具。

風險管控在金融業營運上爲重中之重,巴塞爾協定要求金融業內部管控必須精算各種風險,包括市場風險、信用風險、操作風險,滿足資本適足率之規範,外部管控應強化市場觀測與主管機關之監督功能。不但金融機構應該重視風控,政府公共基金更受衆人矚目,必須把風險管控機制具體掌握。

善用資訊科技,有助風險控管之成效。現代危機消息快速傳播而擴大成風暴的管道,不再是遠古時代牛速的飛鴿傳書,而是網路火速蔓延一觸即發。至若尋求救兵平穩局勢的方式,也不再是昔日靠着烽火臺示意,而有多種管道瞬間遠近馳得奧援。藉助科技發功,掌握風險來源去路,分散風險力道,預防機先。雖然風險不可能消弭於無形,風暴則有可能儘量壓低。減少風險升至危機的機會,砍斷危機竄成風暴的火苗。任他風險四面八方,風險管控始於足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