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念平臺-2024全科會省思:化危機爲轉機
圖/本報資料照片
過去四年,震驚國內社會的工廠惡火,奪走市民、員工與消防員性命,並造成沉默弱勢的破碎家庭。根據法院的判決理由,高爾夫球工廠起因自化學品存放環境不佳,化學自燃產生爆炸及起火延燒;PCB工廠烤箱未落實安全清潔保養,加上便宜行事使用易燃材質風管、防火間增建違章建築,導致火災一發不可收拾。這只是冰山一角。國內代工的產業思維,風險管理成本爲效率導向管理的犧牲品。
爲何主管並未從案例得到啓發?回顧在求學階段,學校鮮少提供風險管理課程,MBA教育也沒有提供相關實務課程。筆者多年從事風險、韌性與敏捷管理教育。這些都是跨界多因多果的複雜議題,很難用效率導向管理去分析年度成效,至少風險管理提供基礎的分析。從1980年起,國際學術研究開始研究風險與韌性管理。尤其在疫情期間,國際知名產業報告與學術研究帶動另一波韌性研究高峰,尤其在敏捷、人才與供應鏈。我曾經參加線上國內ESG課程,永續專家直接跳過風險管理章節。韌性第一步爲求生(風險管理),生存下來纔是永續,風險管理爲韌性與永續的基礎。因應國外政經局勢的轉變,全國科學技術會議(簡稱全科會)如何以韌性因應前所未有的挑戰?
■重返韌性議題
2024年第12次全科會議「以智慧創新、民主韌性,打造均衡臺灣」作爲願景。從會議資料來看,三大策略主軸論述的焦點爲科技韌性、經濟韌性、能源與環境韌性。智慧科技策略上,「面臨AI、半導體新興科技與地緣政治等挑戰,應以前瞻的視野,透過科技佈局、民主夥伴、人才佈局等提升科技韌性」;創新經濟策略上,「面臨貿易短鏈化、產業轉型等挑戰,應以創新的思維,透過供應鏈可信賴化、產業均衡化與AI化等提升經濟韌性」;淨零永續策略,「面臨氣候變遷、2050淨零排放、資源稀缺等挑戰,應以永續的思維,透過綠色製造、綠色消費、電力去碳化等提升國家能源與環境韌性」。其中,韌性相關的子目標議題包括:供水韌性、強化電網、氣體供應韌性、供應鏈韌性、資源韌性、建立彈性且高韌性的科技防疫監測系統及通報預警機制、強化數位系統安控及基礎設施韌性、強化建築韌性與耐久性、營造韌性低碳電力、強化氣候風險管理與調適韌性、強化交通基礎設施韌性等。
如前所述,韌性議題是跨界的複雜因果議題。然而,缺乏韌性定義、範疇與方法的對焦,在跨界應用可能導致前後的矛盾。以資安韌性爲例,國際資安最佳實務從防護、監測、應變、復原,甚至到治理。但在子題策略上,技術發展仍然強調資安防護,遠落後全球資安韌性技術的發展。如果韌性是因應主系統(A方案)的失靈或失效風險,在應變復原資源,甚至快速切換的備援B方案,都是在平日維護的管理成本費用。其他像經濟韌性、能源與環境韌性議題,有別於資安韌性的定義與範疇。
■以韌性強化風險管理
尤其在科技韌性上,沒有百分之百的安全保證。多重防禦不僅應用在科技思維上,也可運用在流程與團隊。風險管理不單只是風險部門的工作。從國內外個案的分析發現,太多主管最後因爲處理災害危機不當而黯然下臺,卻甚少因處理有功而被拔擢。不只是董監事與高階主管,緊急應變、營運持續、智慧製造、資安或資訊、工安等主管幕僚,也須同步提升全球與在地風險意識、定期更新實務經驗。
在複雜多變VUCA環境下,韌性成爲全球政策與國際企業的顯學。如果韌性不只是成爲政策的名詞,而是行動決策的準則,如何化危機(風險管理)爲轉機(韌性管理)?
爲扭轉當今社會與產業隱藏的風險沉痾,建議以韌性管理喚起對風險管理的重視。舉例來說,勤誠在2024年全科會分享中小企業如何以敏捷、韌性與永續達到脫胎換骨。智慧科技策略上,以資安韌性提升資安防護,並輔以韌性管理優化流程與團隊的運作。創新經濟策略上,以韌性管理轉變國內產業犧牲風險的思維,進而提升產業的韌性領導思惟。
在前瞻人才佈局,配合數位轉型、AI科技趨勢,以韌性、敏捷與永續作爲跨科系整合之主題。除了韌性與永續,敏捷成爲AI趨勢下流程與團隊的實務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