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鑑談》九二一沒有震出的臺灣結構性裂隙

總統蔡英文(前排左2)21日前往臺北市文山區景美國民小學,視察「106年度國家防災日-『防災你我他』地震避難掩護演練」,瞭解防災教育成果及演練執行成效。中央社記者孫仲達攝 106年9月21日

1999年的9月21日凌晨1點47分,發生了規模7.7的強震震央位於南投縣集集鎮,震源深度8公里。此一發生在臺灣的重大天災,造成2千多人死亡,1萬多人受傷,5.1萬間房屋全倒、5.3萬間房屋半倒,這一震,也讓國民黨在隔年的總統大選中首次交出政權,促成第一次政黨輪替。這種921等級的天災,不僅會造成重大傷亡、建設的毀壞,也造成社會的不安,連帶讓執政權移轉,臺灣在過去18年間,對於防災、救災、減災的量能精進已非同日而語,但是有不少結構性的脆弱因素潛藏在臺灣這座島嶼的日常生活當中,這類的結構性的弱縫,將潛伏至某次外在衝擊的催爆而對這塊土地上生活的羣體產生重大沖擊。本文撰寫日期正逢921大地震18週年,回首重大天災,並思維未來的人爲變局,我們應該對於這些日常生活中的結構性裂隙有所警惕。

裂隙一:北缺電缺水民生隱憂

臺灣曾在過去被世界銀行評選爲最易受災害侵襲的熱點之一,聯合國國際減災策略組織也評估臺灣是地震、山崩、土石流的高度風險區域,若加上臺灣政府體制運作弱點,便會形成複合式重大災變,讓社會的運作停擺。簡言之,臺灣面臨的大自然考題,一個是地震,另一個便是強降雨,前者要靠耐震規範的提升和結構更新(維護)的手段來減輕風險,後者則和全球暖化和氣候變遷的調適有關。

就臺灣內部的大格局而言,北缺電、南缺水是臺灣所患的「流感重症」,之所以稱之爲流感,主要是因爲這並非先天無法解決的基因缺陷,而是我們習於用政治的角度、民粹的情感去左右公共議題決策,長期下來便累積出難以導正的畸形發展。更白話來說,北部的缺電並非無藥可解,是我們選擇將已經建好的核四不用,並執意用囫圇吞棗的方式,緊急啓動碳排放量更大、空氣污染更巨的燃煤發電,或者打腫臉充胖子,硬要使用成本高昂、斷料風險極高的天然氣發電,即使在日前發生了815全臺大停電導致6百多萬戶受到波及,但是我們的政府仍然打算硬拗硬撐,爲了滿足自己非核家園的躁進主張,不僅可以明目張膽地讓政治力介入發電機組環評審查,也打算讓已經退役的火力電廠重新再起,這不僅讓臺灣深陷能源供應的危機之中,也凸顯當今執政者價值訴求的錯亂和挖東補西的低下決策品質。

而南部的缺水問題,一部分是來自於我們的產業升級並未落實,中水回收的投資和規模仍有太多可以改善之處,同時也因爲環保運動的擡頭,許多的重大集水、引水工程都受到延遲,從另一方面來說,過去臺灣政治力和環保運動相互影響(相互利用)的結果,其實讓環保、環評工作產走向了偏峰,作爲一個平地空間有限,資源匱乏的海島,環境保護工作的最高意旨並非完全不開發,而是透過環評了解開發行爲的影響,並試圖採用當今最好的科學技術對於開發的衝擊加以平衡。

如果臺灣死守着完全不開發、完全不動土的窠臼之下,那麼我們只會面臨更大的競爭力損失,並衍生出其他更嚴重的生活問題,到時同樣還是得被迫淪於用囫圇吞棗的方式來弭平。無奈,再怎樣講理的論述,還是比不上人心當中對於恐懼和激情的迴響,如果社會菁英、主流媒體無法平衡民粹式的輿論風潮,那麼類似815大停電的狀況,只會是冰山一角,後續必然有更多結構性弱點所引發出的災變潛伏待發。

裂隙二:聽起來很厲害的言語風格當道

民粹的問題不只和能源政策有關,在近年的各項重大開發、都市更新等領域更是有許多令人傻眼的激情演出,臺灣的公共政策往往不是追求多數人的最大利益,而是受制於少數人的特立獨行。舉例而言,臺灣的房屋多爲結構相連的公寓式建築,如果不能落實多數決的精神,那麼只要有一名釘子戶進行非理性的抗爭,那麼整棟樓的居民的都更權益便受到影響,遑論要透過都更來改善老舊房屋的公安問題和防災能立。另個例子,便是在國外犯刑臺籍詐欺犯遣送的問題,在之前馬政府當政的時代,只要一有詐欺犯被遣送大陸,便有人近乎瘋狂地以喪權辱國的罪名來評判馬政府,並冠以舔共賣臺等抹紅語言來打擊政府,但換了民進黨執政之後,同樣的狀況層出不窮,但是批判的聲音完全消失。

更扯的是,最近環保署李應元批評國內的電價太低,但他可能忘記了自己當年是如何抨擊馬政府的油電雙漲。上述案例也顯示在激情演出的歪風當中,其實蘊含政客爲奪權而毫不講求是非的惡劣行徑。更嚴重的是,這類作爲,再搭配上想想風格、文青綴飾,那孕育出的「我們要力抗中國的壓力,發展與其他國家的關係」、「謙卑、謙卑再謙卑」等不着邊際的夢幻言語,其被打臉的頻率將越來越高,能蠱惑人心的保鮮期也將越來越短。

裂隙三:民主法治敗壞

過去國民黨執政並保有多數國會席次時,基本上對於在野的民進黨仍是採取「多數尊重少數」、「以協商取代對抗」的溫和作風,換句話說,國民黨習於用「民主法治」的遊戲規則和在野黨打交道,無奈好意過了頭,企圖討好反對勢力而讓自身的支持者失望透頂。但反觀全面執政之後的民進黨,不僅「髮夾彎政策」層出不窮,一面訴說國家財政困難而必須大砍公教年金,另一方面卻爲了全面選舉綁樁之需,竟倉促推出了舉債八千八百億的前瞻基礎建設計劃,此外更是透過針對性立法、採取有違憲之虞的處分方式,企圖斷絕國民黨的生機,此種作法已遠離民主法治的遊戲規則,而是採用革命、清算的方式來剷除政敵,不僅如此,近日民進黨在立法院爲了護航前瞻基礎建設預算而竟然刻意曲解「一事不二議」原則,棄議事規則敝屣,更是再次說明在民進黨完全執政態勢之下,臺灣正逐漸走上僞民主、類極權的偏差之路,二戰之前的德國納粹崛起歷程正是如此。

何止產業環境有五缺

工總在2015年的白皮書提出了五缺的示警,所謂的五缺包含:缺工、缺人、缺水、缺電、缺土地。同時近日也批評蔡政府在過去一年讓整個局面惡化成了五缺「六失」,其實某一程度來說,這並非新的議題,而是長年政治勢力刻意操弄民意的結果,讓臺灣的困境由原本的單點缺失,惡化成結構性的裂痕。再這樣下去,不只產業有五缺,我們的社會也同樣面臨了:缺願景、缺動能、缺認同、缺對話、缺和諧的五缺困境。

921大地震18週年,政府在當日早上推播防災警報簡訊時,簡訊內容提到震災時要「趴下、掩護、穩住」,這一串詞彙正巧也可以用來警惕政府──不要凡事擡頭逞兇鬥狠、不要爲了意識形態而把掩護民生髮展的資產都譭棄、不要把臺灣的體質持續搞爛還要求大家穩住待斃。

(作者觀鑑談爲合作媒體、黃心華爲國政基金會策研組副召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