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請BAT靠邊站,讓中小企業成爲“鄉村振興”的主力!

國家“鄉村振興”戰略全面推進的背景下,各領域的巨頭們紛紛響應,尤其以互聯網企業的聲勢最爲浩大,齊齊慷慨解囊,奔向共同富裕。

騰訊:我投1000億元!阿里巴巴:我跟!王興:美團=better together=共同富裕。

阿里集團

2021年8月4日,騰訊投入500億作爲“可持續社會價值創新”項目。8月18日,騰訊宣佈再增加500億元,啓動“共同富裕專項計劃”。

同年8月,拼多多宣佈設立“百億農研專項”,繼續加碼投入農業。

9月,阿里巴巴助力共同富裕十項行動正式啓動,稱將在2025年前累計投入1000億元,踐行共同富裕、助力鄉村振興。

同樣在9月,美團優選上線“鄉村振興館”,聚焦長江經濟帶11個省市的農產品,通過流量傾斜、營銷資源投入、直播銷售等多種形式助力農民增收。

11月,京東旗下“京喜”推出“強村計劃”,計劃三年覆蓋1萬個村子,賦能超過1000萬名新農人。

山東壽光掌握大棚種植技術的新農人

一時間,大衆驚呼:原來互聯網的盡頭,是鄉村振興?!

企業巨頭們參與鄉村振興的方式,主要歸結爲兩類:

一、看似動輒上億的資金支持,實際多爲階段性行爲。大企業自身就面臨激烈的市場競爭,主要精力很難在“鄉村振興”上持續投入,更像是閒暇之餘盡的一份社會責任。因此,階段性砸錢是最省時省力的方式。至於能否爲鄉村振興注入可持續發展的動力,還有待觀察。

二、爲短期做出社會影響力,熱衷於到已經成熟的產區,通過資本優勢將原本線下流通的產業渠道轉移到自身的線上平臺。這種做法,與其說是雪中送炭,不如說是對傳統產業渠道的衝擊。

另一方面,我們現在一提鄉村振興,表面的概念滿天飛,落到具體辦法基本也就三板斧:文旅、農特產、直播帶貨。

網紅農特產:海南貴妃芒

拿最熱的文旅來說,不是所有的地方都具備桂林的山水、咸陽的歷史,從基礎設施到配套服務產業鏈,對於本就不富裕的地方政府來說,是一筆巨大的投資。我們在西部遇到一些地方,急於包裝出地方文旅特色,重金請來北京、上海的策劃公司,做出來的效果就像請外國人拍了部《西遊記》,奢華感有了,歷史味兒沒了……

根據《2020年城鄉建設統計年鑑》顯示,我國有超過4.1萬個鄉鎮,超過69萬個村莊。這些村莊分佈零散,很多村莊甚至只有二三十戶人家,基本爲留守老人和兒童。談不了所謂“新農人”的培養,也沒有類似丹東草莓、秭歸臍橙等規模化的產區,直播電商更只是“噱頭”。

延川牛尾寨,零散的村莊

面對幾十萬個極其分散、如粉末般的中國鄉村現狀,企業巨頭們即使出手再豪,也只能望洋興嘆!

問題來了:有沒有一股潛在的社會力量,匹配中國分散的鄉村現狀?

答案是肯定的!中國,同樣存在另一股分散的社會力量!

我國現有超過3000萬家中小企業,在吸納就業、促進經濟增長方面,中小企業早已展現出巨大的社會作用。

2021年7月16日,全國工商聯、農業農村部、國家鄉村振興局、中國光彩會、中國農業發展銀行、中國農業銀行在山東省濰坊市共同召開全國“萬企興萬村”行動啓動大會,鼓舞廣大民營中小企業積極投身“萬企興萬村”行動。

同樣衆多而分散的中小企業,參與鄉村振興是否可行?

改革開放後,隨着經濟發展,中國社會從“鄉土中國”向“城鄉中國”轉變。幾乎每一位中國人,與鄉村都有着天然的聯繫,區別僅在於:是“農一代”、“農二代”還是“農三代”?對於很多出生於農村,在城裡經營企業的人來說,心中的“根”依然留在鄉村!

大多數的鄉村,並不具備搞大文旅、大產區的基礎。換句話說,鄉村不是搞GDP的地方!更像是我們這個民族,文化與生活方式的一種傳承!

稻香田間的鄉土情懷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1年全國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爲18931元,同比增長9.7%。而西部省份,如甘肅,2021年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爲11433元,同比增長10.5%,平均每月仍不足1000元。

我們曾遇到一家沿海中小企業的創始人,“小衆遊”的愛好者,在西部旅行時與一個只有二十多戶人家的小村落結緣。這個小村落,家家都養些羊、也都種些蘋果大棗,由於缺乏規模,沒有批發商會上門收購,更沒有互聯網平臺對接……

這位中小企業的創始人,一年內陸續和村民購買了5-6萬元的特產,作爲福利給公司員工發放。這個普通而平凡的舉動,卻無形中幫助每位村民提高2000-3000元收入,相當於幫助村民提高可支配收入20-30%。

西北鄉村實景

下一步,這位創始人打算把公司每年的團建地,放在這個西部的小村落,讓員工住農舍、喝羊湯、欣賞沒有商業氣息最原生態的自然風光……體會鄉村的同時,讓每一位員工自然地融入到鄉村振興中。

鄉村振興的關鍵在於因地制宜的挖掘,並不限於傳統手工藝、土特產品、自然風光、歷史文化等。鄉村振興,十分強調個性化,不以標準化爲導向,即“小批量,多形式”的方式。這適合於數量龐大的中小企業參與,而不是企業巨頭。

我們做個理論上的推導:假設3000萬家中小企業中,有20%的經營狀況良好,即600萬家;600萬家中,有10%的企業主有參與鄉村振興的情懷,即60萬家中小企業。

“政府搭臺引導,中小企業參與”,是一個可以探索的鄉村振興新模式!

例如,由國家鄉村振興局牽頭建立一個全國幫扶信息平臺,各省市上報幫扶的鄉村信息,建立中小企業可自主選擇幫扶對象的對接機制;政府運用大數據對參與幫扶的中小企業、企業主等基礎誠信、徵信等進行背景調查;政府出臺配套法律規範,避免少數不良中小企業的投機行爲;對於參與的中小企業,給予一定程度減稅降費的激勵。

當分散的羣體智慧被調動,演變爲:政府搭大舞臺,大企業搭應用平臺,中小企業直達末端。對於解決中國鄉村分散局面下的振興,何嘗不是一條路子?

-轉載合作-

本文爲原創文章,如需轉載請聯繫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