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和Apple誰更開放

本站科技專欄作者 思踐

分享和開放是互聯網時代最重要的關鍵詞,而基本上業界的普遍認知中Google被認爲是這兩個關鍵詞最典型的體現者,無論是gmail、googledoc、googlemap這些核心的應用的免費和開放接口,還是adsence和seo開放標準,處處都彰顯了Google的大氣和心胸。而另一IT巨頭Apple則代表了另外一種個性,儘管Apple在市值上已經超越了微軟,其品牌影響力也達到了巔峰,但是無論從對Appstore近乎苛刻的審覈機制,還是對於消費者應用體驗極差的iTunes,以及無論從硬件還是軟件都絕對不兼容其他系統,這些現象讓Apple幾乎與互聯網的分享開放精神背道而馳,只是人們認爲它的產品太潮太個性太有品質,所以覺得那些不兼容、不開放都是可以忍受的。然而在移動互聯網這一新興領域,Google和Apple兩大巨頭的鬥法卻讓我們看到了另外一番有意思的景象。

iPhone和Android在移動互聯網上的打法完全是截然相反的兩種策略。iPhone從1代到4代基本上是控制硬件開放軟件的策略;而Android的策略則剛好相反,從1.5、1.6到現在的2.1和2.2,它是控制軟件而開放硬件。

硬件

Apple是一家以硬件起家的公司,並且從iPod開始到touch到iPhone到iPad,Apple的消費類電子產品一直是業界的領導者。從Apple的財報上也可以看出,硬件銷售仍然佔據了它的絕大部分利潤來源。而Google從G1到G7,只有Nexus one是唯一Google官方的硬件產品,在硬件方面,Google並不控制,所以,同樣是Android手機,硬件性能差異非常大,無論從CPU、內存還是屏幕分辨率,Google手機可以多種不同形態的組合。作爲一個手機領域的後入者,Google的這個策略是容易讓人理解的,通過支持多種不同的硬件形態,可以迅速增加其市場佔有份額,事實上,Android手機的市場份額的增長也證實了這一策略的有效性。然而對硬件的開放卻帶來了性能表現上的差異,一方面使得Gphone的性能表現難以形成統一用戶體驗,另外一方面,也爲應用開發者帶來了多種機型適配的難度,比如分辨率,比如不同機型按鍵的交互控制。

軟件

Google手機採用的是linux操作系統,它的開源性和開放性使得大量開發者可以非常容易上手,並且Google向開發者開放了大量Google的核心應用,比如搜索、郵件、文檔、地圖等,這看上去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因爲開發者可以在熟悉的開發系統上開發,並且可以利用Google的服務來爲自己開發的應用增加有價值的功能。然而,硬件標準上的不統一,linux系統的過度開放性,Android不同版本的不兼容,卻又增加了開發者的開發成本。所以,相比iPhone,Android平臺上的優秀應用總量相對還是要少很多。

而Apple無論是iPhone還是iPad,其應用軟件的體驗都做到了極致,喬布斯曾經說過,蘋果其實是一家軟件公司,他曾誇口蘋果在軟件上的水平要領先業界5年。

開發者社區

講到軟件,就不得不提開發者社區,Appstore模式是由蘋果首創的,Androidmarket是Google手機的Appstore,然而從優秀應用的數量和質量上比較,Androidmarket和Appstore仍然有着不小的差距。

從每年WWDC大會上喬布斯的演示過程中,我們能夠摸到一些蘋果的規律。每次發佈新產品,無論是iPad還是iPone4,喬布斯基本上都是先介紹新產品的優秀性能,然後演示幾個蘋果自己在該產品上的優秀應用,然後讓其他開發者演示他們在該硬件上的優秀應用。蘋果在對開發者的支持上下了非常大的功夫,蘋果每次在演示自己開發的應用,其實都是在樹立一個標杆——看,這個應用很炫吧,然後告訴開發者,你們想要做這樣炫的應用嗎?很簡單,只要用我們提供的SDK,你也可以很輕鬆地作出這麼炫的應用來。

相比之下,Google在Android的SDK上要比蘋果弱很多。儘管Android的進入門檻很低,但是由於其SDK開發環境的薄弱,使得要做出非常炫的應用需要開發者付出更大的精力。

另外,蘋果對於Appstore的應用程序審覈非常嚴格,達不到蘋果認爲的品質標準的就無法通過審覈,正是由於這樣的嚴格審覈機制,保障了Appstore裡面應用的整體水平。而Androidmarket則顯得要寬鬆很多,這種寬鬆看上去是一種開放,但是也導致了消費者對於應用程序品質的認同,付費應用的銷售直接受到影響。很多開發Android程序的開發者已經開始逐步轉向開發iPhone應用,原因很簡單,iPhone應用更容易賺到錢。

另外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是,對於iPhone來說,消費者除了認同蘋果的硬件性能外,更看重其豐富多彩的不同應用,這些應用來自不同的開發者,而對於Gphone來說,消費者更加依賴的是裡面的Google應用。其實Google更看重的是通過移動終端,讓更多用戶更加依賴Google的雲端服務,而Apple則更看重通過它的硬件渠道和開發者平臺,讓更多的優秀開發者來爲消費者提供更加豐富的優秀應用體驗。

開放的陰謀和封閉的陽謀

Plink是Android視覺識別應用PlinkArt的開發者,外界對該公司的瞭解不多。PlinkArt能夠通過分析圖片來識別藝術品和繪畫。通過PlinkArt,用戶可以與好友分享照片以及購買招貼畫。2009年12月,Plink成爲第二屆Android開發者挑戰賽教育和參考類應用的優勝者。這一競賽獲勝爲該公司帶來了10萬美元的獎金。今年4月份,Plink宣佈被谷歌收購。這件事情在業界並沒有引起多大反響,然而對於同樣開放視覺識別系統的Android的開發者來說,卻是一個重大打擊,此前和PlinkArt同類的視覺識別應用開發者已經放棄了Android系統,轉向了iPhone,因爲Google的開發者社區讓他們很沒有安全感,因爲一個受歡迎的應用,只要Google覺得足夠好,就會採取收購的方式,把這個應用變成免費的,並且納入到它的雲端服務中去。Google這樣的做法就像是“吸星大法”,每年懸賞1000萬美元吸引Android開發者來開放好的應用,然而,無論在對應用的規範性,還是SDK開發環境的支持,硬件及操作系統的兼容性,優秀應用的推廣和銷售支持方面,Google看重的通過更多的佔領終端,來收集用戶數據,並且讓用戶更加依賴Google的雲端服務。因此,“開放”只是Google的陰謀。

我們再看幾個Google今年的收購案,今年5月Google宣佈收購了一家新興的公司SimplifyMedia──他們提供的軟件可以讓你跨平臺、跨網絡的分享iTunes音樂。就像使用iTunes、iPhoto、WindowsMediaPlayer那樣去分享你的圖片和音樂,你不必專門去做同步或上傳的工作,一切都可在雲裡完成,包括音樂流的傳輸。

同樣在5月Google已經收購了加拿大的BumpTop公司。BumpTop的主業就是3D桌面界面,並在一年前推出過概念產品,最近還增加了對多點觸摸的支持,支持各種各樣的多指觸摸手勢,來實現各種功能。目前業界的猜測是,Google收購的目地是把更出色的多點觸摸和3D界面帶到Android設備和ChromeOS上網本中去。

而更大一個收購案是7.5億美金收購移動廣告商Admob,然而,在今年,Google聲明,並不會向開發者分享APP應用上的廣告分成。

再來看Apple,它很封閉,它很嚴格,他不兼容其他設備,不提供通用接口。但是,它把Appstore的收益大部分給了開發者,它的嚴格的品質控制和優秀的硬件銷售,保障了應用開發者可以賺到錢。當Appstore模式開始風行引來紛紛效仿者的時候,它又適時推出了Iad廣告系統,這個系統可以讓優秀的應用程序開發者分享大部分的廣告收益,當越來越多的Android開發者還在等待Android終端進一步普及,好擡高付費應用程序的價格以獲得更大收益的時候,Apple卻鼓勵它的開發者們——你們可以考慮讓你們的優秀應用向用戶免費了,因爲免費可以讓更多用戶使用你們的應用,而用戶就是錢,因爲你可以通過IAD賺到比付費應用下載更多的錢。

從Apple和Google在移動互聯網的不同做法,我們可以看到,在未來商業競爭中,不僅僅是企業自身能力的競爭,而更重要的是產業資源整合的競爭,你的模式能否讓合作伙伴和你長期共贏?你的優勢是讓合作者依附於你爲你持續做貢獻,還是你的優勢是能夠更好地爲合作者提供支持?

我想說,Google的“不作惡”原則並沒有那麼高尚,因爲對於核心業務是搜索的輕應用,“公平性”是其業務得到市場認可的核心,所以“不作惡”更多的是業務需求,因爲失去了“公平性”,就失去了一切。然而在移動互聯網領域,Google的做法雖然稱不上大惡,但是顯然並不能算做善舉。而相反,Apple的個性、不開放、嚴苛、甚至喬布斯的傲慢,在移動互聯網的產業佈局中,卻顯得更加的有眼光、有責任、有胸懷。

開放和分享,有時候並不是簡單的產品層面的問題,而更多的是對整個產業共贏發展的責任和擔當。

(思踐供本站科技專稿,轉載請註明出處)

作者簡介:

思踐,現任蝦米網COO、阿里巴巴研究院專家、知名博客,專注電子商務和社區研究,著有《我們是網商》《生意在網上》。

現爲本站科技專欄之“新商業文明”專欄獨家供稿,通過案例和分析探索創新的商業模式和顛覆傳統的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