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研院「耐候耐蝕塑膠邊框」延長太陽能模組壽命

傳統太陽能光電模組使用鋁製邊框,還需要接地線纔可絕緣。(羅浚濱攝)

傳統太陽能光電模組使用鋁製邊框,在濱海地區易腐蝕損壞。(羅浚濱攝)

傳統太陽能光電模組使用鋁製邊框,在濱海地區容腐蝕損壞,工研院攜手錸德科技邦泰複合材料聚隆纖維等3家廠商,共同開發「耐候耐蝕塑膠邊框」,具有高強度、高絕緣、環保可回收及耐腐蝕等優異特性,更可延長濱海太陽能模組的使用壽命,搶攻再生能源商機

工研院材化所長李宗銘表示,臺灣爲開發太陽能電力,近年來已積極在濱海場域布建太陽能發電系統,但太陽光電模組的鋁金屬邊框,易因環境鹽分導致腐蝕損壞,工研院爲此執行經濟部科技專案,進行創新工程塑膠邊框材料及製程的開發。

李宗銘進一步說,目前太陽能板使用壽命在20到25年,邊框材質鋁合金生產製程節能度低,還需要接地線纔可絕緣,太陽能模組裝在濱海場域,邊框耐蝕度很低,使用壽命約5年,太陽能板尚未壞掉就要汰換數次邊框。

工研院研發的「耐候耐蝕邊框」,是國內首創耐候耐蝕工程塑膠材料,通過國家標準VPC標章測試驗證,生產製程節能很好,絕緣性高,模組也不需接地線,經加速耐候老化測試,預估可達20年,適用於濱海場域、巖灘離岸等高溼高風壓鹽害的嚴苛環境。

李宗銘指出,耐候耐蝕邊框可延長濱海場域太陽能模組使用壽命,若模組汰役後塑膠邊框還可回收再利用,工研院攜手三家廠商建構研發聯盟,期打造國產工程塑膠新材料在太陽能模組應用的供應鏈,力助臺灣產業打進國際市場

目前耐候耐蝕邊框的太陽能模組,已在澎湖高鹽分濱海地區進行實際場域驗證,未來預估濱海場域將建置100萬套以上,廠商希望量產後再公佈照片,搶攻國際沿海場域太陽能市場的商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