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研院採檢一條龍 展醫療軟實力

工研院「疫開罐」在感染初期的0至7天病毒濃度尚低時,即可篩檢與確認,精準度達90%,1小時即可檢測,有利於邊境管理。圖/業者提供

工研院研發的疫開罐,爲國人守護防疫線。圖左起工研院行銷傳播處處長林佳蓉、工研院生醫所所長林啓萬、工研院生醫所副組長江佩馨、工研院院長劉文雄、工研院副院長張培仁。圖/業者提供

工研院正壓式檢疫亭內裝設暖氣機,24小時恆溫恆溼維持亭內舒適溫溼度運用智慧節能科技,1天電費不超過60元。圖/業者提供

COVID-19全球大流行後,疫情已大幅改變人們的生活模式,未來COVID-19將可能轉變爲一般流行性疾病,與人類長期共存。在相關病毒檢測與採檢上,工研院在經濟部技術處科技專案的支持下,研發出「核酸分子檢測系統」(簡稱「疫開罐」)與「正壓式檢疫亭」,可望透過採檢加檢測一條龍的服務,來減少受測者等待與檢測時間,也讓醫療人員採檢更安全。未來更希望透過技術輸出,將此醫療服務援助國外防堵疫情,以「Taiwan Helps,ITRI Helps」的精神,給予國際社會支援,爲世界盡一份心力

知名期刊《Nature》及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出,COVID-19病患發病後5到7天的病毒量最高,加上流鼻水鼻塞、有痰等症狀,又很容易跟一般感冒混淆,都讓輕症感染者成爲疫情擴散的破口;國內外有學者認爲,COVID-19病毒未來會「流感化」、輕症的比重很高,因此,如何在感染初期就在醫學中心與診所快篩確診、有效控制擴散感染、從源頭管控疫情,成爲防疫很重要的關鍵點之一。

中研院國衛院國防部預醫所等機構齊力研發檢測快篩技術,工研院在短時間研發出1小時快速揪出初期感染者的「疫開罐」,可檢測出潛伏期的病毒核酸分子,在感染初期病毒濃度尚低時即可篩檢與確認,「疫開罐」具備四「高」特色,包括1、高精準:精準度可達90%以上,能在潛伏期就揪出病毒;2、高靈敏:能在感染初期、病毒濃度尚低的0至7天內測出病毒;3、高輕巧:重量僅600公克,相對於傳統34.2公斤的裝置相差57倍,方便前線醫護人員隨時帶着檢測;4、高效率:檢驗時間僅需1小時,是現行檢測時間的四分之一,可降低醫護人員負擔。

除此之外,面對後疫情時代來臨,隨着臺灣將陸續開放商務人士來臺、解除邊境管制,醫院持續都會有采檢需求,工研院也對此發表能迅速布建又長久使用的「正壓式檢疫亭」。

現行採檢有三大徵結,第一,防護衣消耗大,一般無正壓設計下,醫師採撿得穿全套式防護衣,穿脫耗費20~30分鐘,再加上防護衣一套約耗費2000~3000元左右,相對墊高採檢成本。其次,近日天氣從高溫30度驟轉暴雨,馬偕急診醫師曾毓淇曾說,「穿上超過20分鐘,裡頭的衣服全溼透」,成爲醫護採撿夢魘。第三,感染風險高,現行採檢站有些與建築物相連,若感染源外泄,風險較高。工研院從痛點出發,改良出具五大特色的正壓式檢疫亭。

首先是「安全設計」,檢疫亭運用專利正壓設計,受污染空氣進不去檢疫亭,醫護採檢零風險,只需戴口罩,無須全副武裝。第二是「採檢量高」,檢疫亭雙面設計,一小時至少可採12位,在疫情緊張時,一天可採檢數達240位,效率高過韓國平均70人次。第三是「節能舒適」,檢疫亭內裝設冷暖氣機,無論是酷暑或寒冬,24小時恆溫恆溼維持亭內舒適溫溼度,運用智慧節能科技,1天電費也不超過60元。第四是「獨立潔淨」,檢疫亭潔淨度爲Class 1000無塵室等級,優於醫院外科手術室,媲美全球最潔淨;而類似電話亭獨立設計可減少相互感染疑慮。第五個特色是「組裝迅速」,檢疫亭組裝僅需兩天,利於快速布建。

正壓式檢疫亭目前已進駐臺大新竹生醫分院、新竹馬偕醫院,可替代原來的臨時檢疫所。依現行邊境情境,人員入境後會進入篩檢站分流並確認身份、量體溫、詢問旅遊史、症狀,若有采檢需求,則進入檢疫亭採檢,搭配工研院的疫開罐達成採檢及檢測一條龍的模式,全程僅需一小時十分鐘就能完成,不但減少受測者等待與檢測時間,也讓醫療人員採檢更安全。

(本文由《工業技術與資訊》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