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臺電虧損是難以填平的深坑
圖/本報資料照片
針對臺電過去兩年所累積的鉅額虧損,行政院決定透過追加預算方式,撥補臺電1,000億元以改善其財務狀況。但因立法院日前退回行政院的預算案(包括今年的追加預算與明年的總預算),撥補最終是否能順利過關,目前仍不明朗。
爲此,9月30日召開的「電價費率審議會」做出同意臺電調整電價的決議,其中民生用電凍漲,工業用電則調漲12.5%,這也是俄烏戰爭開打兩年多以來的第四次電價調漲,實施起始日期爲10月16日。預估臺電至今年底的營收可因此增加150億元,但今年全年仍將延續前兩年情況,以虧損作收。
根據臺電財務報告,111年在「電價穩定準備金」回補404億元后,虧損金額爲2,272億元;112年接受政府捐助500億元,仍虧損1,977億元。依據行政院規劃,今年除透過追加預算撥補1,000億元,以避免民生電價調漲;也於明年公務預算中編列1,000億元,用以改善臺電眼前的財務結構。
本次電價調漲雖僅以工業用電大戶爲對象,排除民生用電,但先前三次工業電價調整的累積漲幅已達46%,時隔半年電價再度調漲,引發工商企業齊聲反彈,除了質疑此舉是變相「懲罰」用電大戶,也鹹認終將導致民生物價隨之波動。工商協進會更直言,電價與能源政策、電力供需結構息息相關。
令人不解的是,臺電董事長曾文生日前受訪才公開宣佈,公司在今年7月終於出現稅前盈餘。在國際化石燃料價格逐步下滑之際,電價何以仍非漲不可?事實上,即使經濟部一再重申臺電虧損與非核的能源政策無關,但其根本原因不僅是國際燃料價格高漲,除了政府的能源政策脫不了干係,臺電現行的購電作法也有可議之處。
能源政策方面,在非核家園的能源轉型規劃下,發電成本最低且燃料價格最穩定的核電被逐漸排除,取而代之的是躉購費率高昂的再生能源電力;火力發電佔比居高不下,燃氣與燃煤發電成本卻受制於「易升難降」的國際燃料市場價格。尤有甚者,氣電佔比依規劃必須從去年的4成提高至明年的5成,而氣電成本又明顯高於煤電成本,勢必因此進一步加重臺電的財務負擔。臺電營運成本增加是政策使然,平均售電價格若一直低於發電成本,則臺電將不可能達成經濟部長郭智輝要求的「自負盈虧」。
根據臺電最新的數據,每度平均電價爲3.37元,核電成本爲所有發電方式中最低,每度僅1.13元,再生能源每度自發成本爲2.49元、購入成本則爲5.39元。截至今年7月,臺電於再生能源的發購電量爲173.5億度,其中自發爲27.5億度,結算後的再生能源額外支出爲270億元。再生能源必須持續發展,但高價躉購明顯加重臺電的財務負擔,其開發擴充方式有必要檢討。
其次,統計至7月爲止的火力發電成本,自發電力中的燃煤每度爲2.55元、燃氣爲2.98元,購入電力中的燃煤爲3.16元、燃氣爲3.66元,過往因燃料成本飆漲而出現的4元以上發電成本,已不復見。而相較於前述的平均電價,臺電此期間自發火電904.6億度,確實已足以創造出盈餘。
不過,除再生能源的額外支出,高價購電也是臺電虧損原因之一。臺電資料顯示,前八個月每度售電成本爲3.67元,其中來自購電的燃料與運維支出分別爲0.47元與0.76元,佔比爲33.5%;其次,自發電力每度成本爲2.73元,雖已較前年的3.21元及去年的3.30元爲低,但因購電每度爲3.90元,致使每度售電成本仍高於每度平均電價的3.37元。此外,過往購電量皆佔總發購電量的2~3成(去年爲28.9%、前年爲24.9%),價高量少的購電作爲是售電成本居高不下的主因,成爲臺電無法忽視的財務負擔。
臺電是國營事業,雖因配合國家政策腳步,可以暫時不計盈虧,也不在電價中完全反映營運成本,但此舉終非長久之計。臺電今日的財務困境,並非來自領導階層的經營不善或是近3萬名基層員工的怠惰不努力,而是現行能源政策明明出現錯誤,執政者卻毫無作爲的結果。
能源政策不調整,不論是撥補或調漲電價都只能收治標之效。環顧全球,核綠同行已是潮流,拋棄了燃料價格穩定且發電成本低廉的核能,不僅淨零無望,也會讓臺電的財務深坑無法填平,當今政府必須慎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