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從臺積電看臺灣的內憂與外患

臺積電是臺灣的護國神山,周邊大小事件,不單是一家公司發展面對的問題,也可視爲臺灣整體經濟發展的核心問題。圖/本報資料照片

臺灣最具代表性的科技企業臺積電,始終話題不斷,其創辦人張忠謀此刻正代表蔡英文總統在舊金山參與APEC經濟領袖會議。而在剛舉行過的法說會上,臺積電繳出前三季稅後淨利近6,000億元、每股盈餘23.13元的成績單,總裁魏哲家也釋出「明年對臺積電來說,會是健康成長一年」的樂觀態度。但圍繞在護國神山周邊的大小事件不斷,意見領袖也提出各式各樣的指點,點出的不僅是對單一公司發展的觀察,也可視爲臺灣整體經濟發展的核心問題。

外資持股比超過7成的臺積電,之前曾遭股神巴菲特拋售持股,理由是「不喜歡臺積電的地點」,即使在晶片業找不到同量級的企業,但在地緣政治的考量下,這家表現優秀的半導體企業,仍遭到割捨,巴菲特認爲,把資金配置在日本更顯自在,這是個現實問題。

地緣政治的干擾,的確對相當多優秀臺資企業造成困擾。對比於臺積電在日本九州熊本設立新工廠,今年5月間,固態電池製造商輝能科技宣佈,將投資57億美元在法國北部興建超級工廠,原因之一即是要避開兩岸間不穩定的關係,所以遠赴海外建立基地,讓集團成爲一家「不僅僅」是臺灣的公司。

而巴菲特的老戰友,曾盛讚臺積電爲地表最強企業的波克夏副董事長蒙格,近日也表達了不會投資臺積電的態度。但他的理由與巴菲特不同,因爲他喜歡投資像蘋果這樣「擁有自己品牌的企業」,並盛讚目前在電動車領域發展快速的陸企比亞迪,看好未來20年的前景。

臺積電之所以能夠在晶圓代工領域脫穎而出,很重要的原因之一是不會跟客戶形成競爭,專注於自己本身的代工業務,但顯然此一模式,對於專精的投資者而言仍有所欠缺,他們更希望將資金挹注在高獲利的企業上,對於每次設廠都需要投資大筆資金的企業,並沒有特別的偏好。

更何況,臺灣能有幾家企業能和臺積電一樣,把代工業務發揮到淋漓盡致?恐怕爲數不多,更多的是像部分產業對於業務的擴展,只寄希望於央行維持一個「具有競爭力的匯率報價」,或政府能提供較便宜的電費。品牌之路不好走,而對大多數的臺灣企業而言,還走不到這一步,更重要的如何提升自己的產品競爭力,不要總是想着以低價作爲競爭的武器。

用電對於臺資企業而言也是一大問題,不只企業的電費愈來愈高,當前國際社會淨零碳排蔚爲風潮,品牌廠在下單時會要求協力廠商,生產過程至少要使用多少比率的綠電,並嚴格認證,而目前臺灣綠電的供給,很大一部分都支援臺積電的生產所需,經濟部日前針對中小企業購買綠電推出了新的政策,但在供給與需求並不對稱下,能有多少業者得到滿足不無疑問。日前工商團體與行政院面對面舉行溝通會時,也傳來「比照臺積電,揪團買綠電」的提案。綠電的分配問題要如何處理?是政府迴避不了的新課題。

臺積電在美國和日本開疆拓土,對於政府力主根留臺灣的先進製程,則開始在土地資源的取得上面臨難題 。例如爲了興建1.4奈米制程晶圓廠,選址在龍潭園區三期的構想,即遭遇反龍科擴大土地徵收自救會的抗爭,最後以宣佈建廠計劃告吹收場。

儘管經濟部與桃園市政府都表示,一定會持續協助臺積電尋找土地,並安排好水、電等配套問題,但來自臺灣「土地之子」的抗爭也會源源不絕,這裡面,固然有重土安遷不願配合的主觀考量,也難以排除藉由抗爭取得更好補償條件的用意,再加上想借着臺積電設廠的題材,在周邊土地炒作上大賺一筆的投資者,問題變得愈來愈錯綜複雜。

張忠謀不久之前於臺積電的運動大會上,也提出了他對這家公司未來發展的憂心。他認爲,臺積電的一大優勢是「每分鐘都在使用設備」,且因爲設備太貴,臺積電的工程師必須隨時On-call,即使大半夜在家熟睡,一有問題工程師就會出動返廠維修機器,他們的工作態度視此相當自然的要求。

但張忠謀擔心這種情況正在變化,可能20、30年後就會不一樣,屆時也許是印度、越南或印尼,會崛起成爲半導體的大國。臺灣勤勉努力的工程師羣,是造就臺積電輝煌成就的關鍵原因,隨着時代的變遷,如何在工作效率與新一代勞動者的認知上取得平衡,又是產業發展的另一個大哉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