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美中邊鬥邊談 臺灣只能自求多福

工商社論》

中美兩國有吵不完的架,鬥不完的事,避不開的險,但也有切不開的共同利益,彼此關係剪不斷理還亂。蔡政府卻選擇親美反中,置臺灣於高度的地緣政治風險中。

6月初美中在南海與臺海機艦逼近戰火邊緣,兩國國防部長在新加坡香格里拉對話未舉行雙邊會談。但美國安全顧問蘇利文與中國外事辦主任王毅5月中在維也納長談十個小時,七大工業國(G7)在日本廣島峰會也強調去風險(de-risk)而不脫鉤,最近國務卿布林肯更積極安排訪問中國,財政部長葉倫也計劃去,而美國幾個大企業家則訪中絡繹於途,積極強化彼此商貿關係。中美之間真是鬥而不破,吵而不散,誰都離不開誰,臺灣應該關注的是會不會被當籌碼運用,先是在兩強爭鬥中受害,繼而又在兩強交易中被犧牲。

美國媒體近日接連報道,稱有知情的美國官員透露,國務卿布林肯預計將在未來幾周內訪華,北京方面尚未證實。中美關係降至冰點久矣,美國去年以來主動釋放訊號,意欲尋找時機與中方對話。北京不滿美國表裡不一,認爲多談無益。但中美關係近期有鬆動跡象,負責亞太事務的助理國務卿康達、白宮國安會中臺事務資深主任貝莎蘭本週在北京訪問,似爲布林肯訪華部署,設法使中美關係朝緩和方向走。

中方對中美關係的良性發展不抱太大希望,反而是危機意識與抵禦意志熾烈。美國口口聲聲建立安全護欄,但同時加快組建各國艦隊,增強對中國的軍事部署和騷擾,中國強勢以對,多次險些在海、空領域發生衝突,緊張局勢不斷升高。對於美國的全方位打壓,中方反制美國遏華的戰略早已升級;中國捍衛核心利益的決心堅不可摧,美國不得不擺出和好姿態,以免雙方關係真的失控。拜登總統再三強調美國在經濟和技術的重要領域大力競爭,同時確保這種競爭不會演變成衝突或對抗。現在中國不抱兩個和解希望,反而是美國希望從緩和雙邊關係中獲取一些利益,包括中國繼續大量購買美債。

拜登政府擺出重新建立正常關係姿態,釋出改善雙邊關係的訊息,其實是有所求於中國。但對於中國來說,核心利益絕不退讓,主權與安全護衛到底。在中方看來,美國「和」是緩兵之計,「鬥」則是不變政策,爲此而放棄幻想,枕戈待戰,對臺軍事施壓毫不鬆懈。中美兩強關係,臺灣是核心衝突,軍事則是其中最敏感部分,臺海形勢成爲美國及其盟邦關注的首要區域安全課題。中共的戰略選擇對策是在軍事利益上沒有讓步的餘地,除非美國願意拿臺灣問題做交易,在經濟利益上則有妥協的空間。

美國在對中國高科技強力鎖喉之際,但也不願付出太多經濟代價,特別是美國企業已爲政府的政治設限蒙受太大損失。他們高度倚賴大陸市場,所以包括特斯拉創辦人馬斯克、摩根大通戴蒙、通用汽車巴拉、星巴克納拉辛漢蒙在內等企業家近期訪華洽商絡繹於途,而大陸官方皆以高規格接待,釋出支持意願,反映雙方關係官冷但商熱的現象,也證明脫鉤根本不切實際。拜登雖在G7峰會上與盟國共議「去風險」政策,意圖分散投資,將生產線撤出中國,避免供應鏈斷裂的風險,但這是官方立場,企業盤算不同。馬斯克的話說出企業的心聲:美中利益交融如同連體嬰般密不可分,所以特斯拉公司反對「脫鉤斷鏈」,希望繼續拓展在華業務,而且不限於新能源汽車,儲能設備工廠和全自動駕駛都要開展。

然而,美國對高科技產品輸入中國的管制越來越來越嚴,如輝達(NVIDIA)執行長黃仁勳不苟同拜登政府限制美國對中國先進科技領域的投資與銷售,將讓輝達無法將先進晶片銷售至全球最大市場,經營上綁手綁腳。

美國扼殺中國已到不惜犧牲企業利益的地步,但中國高科技市場佔美國科技行業三分之一,美國政府繼續嚴格限制美企與中國交易,將會造成自身的巨大損失。中國是供應鏈重要的一環,其在終端巨大市場的地位無可替代,臺灣又何必亦步亦趨追隨美國的制華政策而損害自身利益?

中美之間如果能建立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爲旨意的「新型大國關係」,則雙方不必埋頭於鬥爭,而可以協力合作。然而,美國尋求與戰略鬥爭,反映出中美兩國不同的道路選擇。臺灣沒有無足夠實力參與博弈,蔡英文政府選擇做美國戰略角色,把臺灣捲入兩強鬥爭的漩渦中,致使臺灣陷入無限風險中且利益受損。明智的臺灣民衆應該知所更張並另作抉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