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緩解疫情封控衝擊與疫後互補之想像

工商社論

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USCBC)於8月30日發佈對117家會員企業所進行的年度調查報告,結果顯示中國嚴格的新冠封控措施,已經超過美中關係惡化,成爲在中國的美國企業最關切的變數。總計有96%的受訪美企表示,在中國大陸的業務,都曾因疫情封控措施而受到負面影響。並有一半以上美企表示,封控措施是取消或推遲在中國大陸投資的一項原因。

除了美企,在大陸的歐盟商會也於6月20日公佈調查,有六成受訪歐企表示,在中國大陸經商越來越困難。除了防疫封控措施之外,清零措施也阻礙歐企招聘國際和本地人才的能力。

在中國的歐美外企對於中國政府爲防堵新冠疫情蔓延,所斷然採取的全面封控清零措施,感到無法適應,甚至叫苦連天,容或不令人感到意外,但堪稱巧合的是,就在美企協會發布年度調查報告的次日,也就是8月31日,臺灣的工業總會也發佈最新版的調查報告,特別鎖定華東地區的臺商。結果顯示近八成臺商營運受到「動態清零」影響,面臨訂單、利潤雙下滑的衝擊,包括近五成預期今年全年訂單將減少,近六成預期全年利潤將減少。以致於已有超過六成業者規劃增加大陸以外地區的投資,從而涌現出「中國加一」(China Plus One)的新佈局策略。

儘管包括臺企和歐美外企都不約而同,卻桴鼓相應的表達對中國政府所採行的全面封控清零防疫措施,導致企業營運遭到嚴重衝擊影響的憂心與不滿,但容或是因爲邇來大陸疫情在多地復燃,再加上中共二十大即將於10月召開,各地方仍陸續加大疫情封控的程度。其中,最受各方矚目的,當數堪稱是大陸電子產業重鎮的廣東深圳市,面對BF.15變異株入侵,於31日晚間宣佈,將嚴格實施深圳進出管控,並由國企帶頭執行非必要不得離開深圳地區的封城措施。影響所及,除了包括華爲、騰訊等總部位於深圳的民企,另外也包括在當地設廠的富士康、欣興等多家臺商,以及做爲蘋果等跨國大企業供應鏈部署主要據點的衆多公私營ICT產業,無疑也將受到新封城措施的連累,除了訂單和利潤將受到影響之外,連鎖效應下接下來各大國際資通訊產業的終端產品,可能也將因上游零組件的供應不足,而讓整體的市場行銷供需陷入前所未見的亂局。

正是有鑑於中國官方過於嚴苛的封城清零措施,讓不論是大陸的國企、民企、抑或臺商與歐美外企,無一倖免的受到官方此一措施的衝擊影響。臺灣工業總會在發佈臺商受到封控衝擊影響調查報告的同時,也只好同步向中國大陸政府提出包括確保物流暢通、定期舉辦「政企溝通會議」等八大建言。以期能夠透過兩岸產業交流平臺,讓大陸政府瞭解廠商經營困擾,並務實的予以協助。

進一步檢視工總所提這八大建言的具體內容,從臺灣的角度來看,其實堪稱是卑之無甚高論的「老生常談」。包括工總、商總、工商協進會,中小企業總會等等產業聯誼組織,成立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扮演與政府主管官署溝通協調之責。然而,相對的大陸因爲奉行的是以黨領政的威權體制,包括庶民大衆以至大中小企業,不只沒有參與制訂法律與過問公共決策的空間,當然更遑論建構準制度化的「政企溝通會議」,一切都是上級領導說了算,因此也就只好自我矮化成見官唯唯是從了!

一黨專政的獨裁體制,除了各行各業都必須唯命是從之外,同時下層官員對於上級長官交代的事情同樣也只能唯命是從。而這種官場的「潛規則」,以執行上級交付的做好防疫工作爲例,因而出現爲達目的只好不擇手段,能全面封控就絕不容留一空隙,不達清零的最終目標絕不干休。至於是否會因爲如此過激的做法,以致出現「人出不去,貨進不來」的後遺,則顯然不在各地方省市主管的考量之內,至於因而所造成各行各業的財損,自然就更非主事者的考量範圍之內了!

中國在沒有改革開放之前,其決策行事準則正如前述。但在改革開放,並躍升爲全球最大經濟體,既是全球工廠也是全球市場,則瞭解與適度尊重各行各業、各國各地的行規與營運模式,自能創造雙贏互利的美果,而不再淪於「治一經卻損不只一經」的漩渦中。明乎此,相較於美企、歐企只有批評、怪罪封控、清零的不是,工業總會的八大建言,尤其是建構包含兩岸的「政企溝通體制」,則不只有助化解當前的經營困境,進而使兩岸在公共決策制訂的可行性及執行效率上得以虛實互補,則新冠疫情這個觸媒,所帶來的「疫外效應」無疑當更值得正視和三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