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對兩岸企業家峰會的期許與想望

疫情期間兩岸企業家紫金山峰會以視頻連線方式在南京市和臺北市同步舉行。圖/新華社

10月中旬,中國大陸在北京舉辦了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其倡議的「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不但讓大陸在地緣政治衝突日益升高的此刻,掌握了道德與話語的制高點;且「一帶一路」揭櫫的新型全球化戰略,更讓大陸隱然成爲引領全球南方國家的共主,向以美國爲首的西方霸權叫板。時隔一個月的11月14日,大陸將在南京舉辦「兩岸企業家紫金山峰會」。由於這是疫後迄今,大陸舉辦的兩岸最高層級經貿交流平臺活動,因此,我們認爲應正確解讀此次大陸對臺灣所釋放的訊息,並藉此找到撬動臺灣利益最大化的槓桿。

今年是兩岸企業家峰會成立的第十年,且此時正值兩岸關係轉折的十字路口,種種因素,使得大陸方面高度重視這個目前少數仍在運作的兩岸經貿合作平臺,其動態亦引發各界關注。依規劃議程,陸方除政協主席王滬寧將親自出席,江蘇各地級市官員也將匯聚南京,希望藉由這個機會,加強和臺灣企業界的互動。

在兩岸關係持續低盪之際,此次兩岸峰會舉辦有兩大意義:一是大陸當局展現了對臺以融合發展爲主旋律的戰略定力;二是凸顯和俄烏戰爭、以哈衝突最大的不同,就是兩岸不但不存在非此即彼的敵我矛盾,甚至還有許多對話、合作的空間。

近年來兩岸之間喧囂不斷,雙方鷹派不但相互叫囂,且論調越來越激進。大陸部分學者、意見領袖、網民,認爲以大陸現今軍事實力,「惠臺」不如「攻臺」,以致大陸網上遍傳「早上出兵、中午統一」的驚人之語。也就是說,隨着美國等西方國家對大陸的不斷圍堵,大陸民族主義情緒一再被激化。而兩岸由於缺乏交流,臺灣少部分激進的言論不斷被放大,進一步刺激了大陸社會,以致民間「武統」論甚囂塵上,形成本報社論之前曾強調的,兩岸敵意螺旋不斷上升的危境。

因此,兩岸峰會的擴大舉辦,以及大陸近期對臺的一些軟性舉措,在在透露出大陸當局不願輕言啓戰的訊息;也反映大陸當局對於與臺灣民間社會的溝通與合作,抱持着相當的期待。

基於此,此次兩岸峰會至少有三大觀察重點:

首先,大陸對兩岸產業合作的思維與頂層設計。2011年10月,兩岸兩會在天津簽訂了「關於加強兩岸產業合作的共同意見」,其中提到包括「發揮產業互補優勢,擴大產業合作範圍」、「強化兩岸合作創新能力,促進兩岸產業轉型升級」、「共同培育兩岸企業參與國際競爭合作的新優勢和競爭力,繁榮兩岸經濟」等,現在回顧,仍是兩岸產業合作最適切的思維。因此,如若陸方能迴歸上述共識,則有利於兩岸產業合作的長遠擘劃。

其次,陸方對兩岸經濟架構協議(ECFA)的態度。近年來,兩岸經貿屢遭逆流,無論是農漁產品的禁運,或是大陸對臺的貿易壁壘調查、對聚碳酸酯課徵反傾銷稅,甚或考慮終止ECFA等,都讓多年來累積不易的兩岸經貿成果蒙上陰影。誠如本報社論日前提及,ECFA是兩岸僅存的經濟臍帶,若驟然切斷,不僅意味兩岸經貿的戛然而止,更代表軍事衝突的必然升高。因此陸方對ECFA存續的態度,則是此次峰會的另一個看點。

最後,兩岸產業合作的實質內容。一直以來,兩岸經貿合作模式,主要是臺灣出口零組件到大陸後,再組裝成終端產品出口到歐美市場;但隨着大陸內循環的推動,着重內需市場的做大做強,大陸必定會加速進口替代,打造更完整的紅色供應鏈。但對長期以出口爲導向的臺商,要從「外」轉「內」,往往不得其門而入。也就是說,臺商要打入大陸例如手機、新能源車等已逐漸形成市場規模的終端產品,仍存在一些制度、非制度的障礙,而這也是兩岸產業能否真正合作的關鍵。

這次兩岸峰會的主軸是「新格局中融合發展與高質量發展」,臺灣方除了不少企業領袖與會,兩岸還會針對資通訊、節能環保、金融、中小企業、生物醫藥、現代服務業、智能製造等領域,探討產業合作的路徑和方法。如果陸方能真切的落實此次兩岸峰會達成的合作共識,相信就能達到其一再宣示的、讓臺胞臺企「願意來、留得住、融得進、發展好」的政策目標。

在兩岸產業仍存在許多優勢互補空間的基礎上,兩岸峰會達成越多的具體成果,意味兩岸產業將有更多合作。更重要的是,代表兩岸有足夠的智慧,尋找共榮共存的方式。因此,除了相信兩岸峰會能成爲合作的峰會,更期許兩岸峰會能扮演促成和平的峰會!相信這是兩岸期待過更好生活、卻沒有話語權的普羅庶民,對此次兩岸峰會最大的期許與想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