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報社評》對兩岸企業家峰會誠摯的期望

社評

在「共同富裕」大旗下,大陸官方對電商、補教、房地產等民企重拳出擊,彰顯「新時代」政商關係與市場環境的深刻變化。深度觀察遠東事件,除了反獨政治面之外,其實還有更重要的兩岸經濟關係意涵。

助力共同富裕的目標

外界對大陸開罰遠東感到驚訝,除了「臺獨金主」罪名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遠東及其創始人徐旭東在大陸擁有深厚、悠久的政商人脈根基。然而,最近一段時間連續的案例,釋出一個強烈訊號:「政商人脈」的光環逐漸褪去,大陸官方對所謂首富、巨頭不再客客氣氣,只要出現違法情形,該怎麼罰就怎麼罰,只要違背當局政策方向,打到商業帝國解體都不足惜。

兩年前北京曾隆重紀念改革開放40週年並授予一批企業家榮譽,但好景不長,這羣受益於改革開放的風雲人物,已難呼風喚雨。馬雲炮轟大陸金融體制沒多久,監管大棒立刻揮向阿里巴巴,只過了不到1年時間,無奈「淨身出戶」現跡歐洲。許家印曾靠「金元足球」攀附權力,甚至現身中共百年慶典,最後還是逃不過被約談的命運。更耐人尋味的是澳門富豪周焯華,曾大手筆投資大陸「愛國電影」,去年捐助武漢防疫後還獲中聯辦接見,如今身陷囹圄,當年亮眼無比的「統戰價值」一夕歸零。

一葉知秋,大陸臺商對上述情景感觸應最深。從20年多前享受大陸一把手座上賓待遇,要人給人、要地給地、要優惠給優惠,到後來逐漸被稅務、社保、環保等各項法規綁住手腳,甚至淪爲當地轉型升級的犧牲品,臺商見證了改革開放後大陸政商關係的變化。大陸改革開放初期,與其說是「市場經濟」不如說是「叢林經濟」,八方豪強各顯神通,「上面有人」好辦事,再不濟喊一句「臺灣同胞」也多少能爭取到政策紅利。但今非昔比,大陸官方逐步收回外資特權,近幾年中共反貪與整風一改往日「政令不出中南海」困境,臺商如何適應「新時代」下大陸政經「新常態」,已經成爲顯學。

大陸臺商首先要釐清「成本」之辨,積極順應大陸節能減碳、創新型經濟和高端供應鏈的趨勢,嚴格遵守當地法規,在保障員工福利上爭做表率,助力大陸「共同富裕」目標。臺商在陸產能外移是普遍現象,最主要因素就是「成本」,水電、環保、稅費、社保等費率飆增,加上大陸內部淘汰落後產能的政策壓力,的確令不少臺商頭大。但是,在疫情導致國際投資環境惡劣的嚴峻現實下,大陸以「動態清零」的防疫制度優勢,以及全世界獨有的高品質人力資源、十幾億內需市場,都可以抵消帳面成本的增值。今年大陸外需增長迅猛,大量外匯流入致人民幣匯率持續攀高,資金熱潮將開啓臺商迴流大陸「第二春」。

與大陸政府重新磨合

新一輪臺商迴流,應瞄準大陸「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但這不是臺商努力就可以實現的,更需要大陸政府和臺商之間的重新磨合。對陸方而言,最重要的莫過於打造真正意義上的法治、透明、服務型的行政體系。「習核心」確立後,權力廕庇下的政商集團逐個瓦解,固然是大陸深化改革「先破後立」的必要之舉,但這是否會帶來市場環境的優化?或導致更嚴重的懶政或僵化?還需謹慎觀察。大陸總理李克強近期向地方大員警告,要避免採取運動式、冒進式、一刀切措施,就證實了外界的擔憂。

從剛剛閉幕的兩岸企業家峰會觀察,大陸不會因兩岸政治關係緊張而弱化兩岸經貿關係。北京在「新時代」政商關係架構下,推動以「負面清單」爲導向的開放政策,地方政府能否對臺商一視同仁、平等競爭,不僅考驗對岸的精細化治理能力,也是檢驗大陸法治的試金石。

回顧臺灣80年代經濟起飛經驗,政府與企業的充分溝通,可塑造良性、互信、健康的政商關係,也有助於穩定市場預期,打造良好的投資環境。兩岸同文同種、互有優勢,大陸政府和臺商應用好兩岸企業家峰會平臺,充分溝通、相互磨合,建立「新時代政商關係」典範,讓臺商在大陸繼續發光發熱,成爲兩岸關係牢不可破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