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食腦蟲7天身亡 專家曝1救命藥:政府可考慮專案進口

俗稱食腦變形蟲的「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圖爲美國CDC的顯微照片。(路透)

國內出現史上第2例俗稱「食腦變形蟲」的阿米巴腦膜腦炎個案,30多歲女性前往室內親水設施後出現發燒、頭痛等症狀,7天后不幸病逝。流行病學專家指出,食腦蟲可能是當今世上致死率最高的微生物,目前文獻僅有5位倖存者,早期使用特殊抗菌藥物有助於搶救性命,建議政府可考慮專案進口儲備。

疾管署昨天(9)公佈一名北部30多歲女性,近期無國外旅遊史,發病前兩度前往室內親水設施遊憩,今年7月26日出現頭痛及肩頸僵硬症狀,後續出現發燒、畏寒、頭痛、頸部疼痛抽搐就醫,後續病程進展快速,於8月1日死亡,實驗室檢驗確認爲「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感染導致腦膜炎。

哈佛大學公衛學院博士、急診科醫師李建璋表示,「食腦蟲」可能是當今世上致死率最高的微生物,美國文獻上記錄的157位患者,有153位死亡,更可怕的是免疫功能正常的年輕人也不能倖免。

李建璋指出,食腦蟲喜歡生活在溫水水域,通常要25℃以上的水,46℃的水溫則是食腦蟲生長最快速的環境;隨着全球暖化,食腦蟲在全球發生率有上升的趨勢,甚至北方國家如南韓,去年也發生案例。

李建璋提醒,食腦蟲通常是在野溪游泳、野地溫泉戲水時,從鼻腔途徑感染;臨牀症狀上,食腦蟲導致的腦膜炎和其他細菌腦膜炎無法分辨,所以一定要主動告知野外戲水的暴露史。至於室內游泳池或是溫泉,因爲有氯氣消毒,食腦蟲通常是無法存活的,所以民衆不須恐慌,只有非常罕見的情形,使用野外水或是遭到污染纔有可能感染。他建議,既然臺灣游泳池發生了案例,也應該全面抽樣檢查,才能讓大家安心。

李建璋表示,雖然致死率超高,目前文獻僅有的5位倖存者還是提供寶貴的治療經驗,最重要經驗是早期使用特殊抗菌藥物米替福新miltefosine(Impavido),此藥早期用於研發對抗乳癌,後來發現對於熱帶疾病利什曼原蟲有效,2016年通過美國藥證,然而此藥屬於孤兒藥,臺灣似乎沒有此藥,如果臺灣已經有相關案例,政府可以考慮專案進口儲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