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大參考》小黨「歐巴桑聯盟」受歡迎 選民心理分析(郭雪筠)

第11屆不分區立委選舉政黨號次,小民參政歐巴桑聯盟 抽中籤王。(姚志平攝)

●臺灣民衆靠「感覺」投票?

臺灣選舉已經過去一週多,這一週頻繁約人見面,聊起選舉,愈發覺得若想研究臺灣社會的投票理由,真是困難啊!

當詢問爲何投給該候選人或該政黨,出現的理由常常是「感覺」,大陸民衆想像中的理由如「支持某政黨的具體政策」,反而出現得更少。

感覺,可以是「感覺臺灣不會變香港」,「感覺比較想投給他」。 於年輕世代而言,投給賴清德或柯文哲更能「說出口」,投給國民黨「感覺不太好說出口」「感覺很老」等都是理由。

這次返鄉投票,與家人來到投票所外面,纔在看「選舉公報」。其中有一個政黨「小民參政歐巴桑聯盟」(該黨簡稱「小歐盟」)深得我與家人的心,從投票所出來後,我跟家人說,這次政黨票還是投給了國民黨,下一次要投小歐盟!

「小歐盟」的政見涉及性別平權、動物保護、兒童權益等方方面面,主張小民參政、「歐巴桑」也能走出菜市場。自我剖析,想投給他們的理由也是「感覺」,反正藍綠就那樣,還不如來點不一樣的。

哎,我也是不理智的。

結果出爐,2019年才成立的「小歐盟」以12萬8613票政黨票,打敗了親民黨等一些臺灣老政黨,躍升臺灣第5大黨,在網上也有不小討論度。與大陸記者朋友聊起,他擔憂臺灣政治的「低幼化」,「因爲大黨無能,民衆只能憑着喜好與感覺投給小政黨,這雖是意見表達的方式,但難免唏噓」友人表示。

我笑道,「哎,投給誰日子都一樣過啊,還不如投給好玩一點的。」

而這「感覺」同樣體現於臺灣社會對兩岸關係的判斷中。本次回臺,受訪者不論藍綠白,認爲兩岸未來會維持現狀者,均高於擔憂「兩岸會有戰爭風險」者。

但這「維持現狀」,體會在受訪者的自身感受中,而非客觀。

臺灣小黨「歐巴桑聯盟」火了,體現了哪些選民心理?

●斷ECFA,亦是「維持現狀」?

客觀上,兩岸現狀改變了嗎?自然。蔡英文八年一直以「維持現狀」自陳,但「邦交國斷交」、兩岸經貿往來受挫,客觀層面,這些都改變了現狀。

「維持現狀」於臺灣社會,是「兩岸不打仗」。至於上述的「邦交國斷交」,乃至未來ECFA的存續與否,都屬於「維持現狀」的範疇。

2023年4月,大陸啓動對臺灣的貿易壁壘調查;2024年元旦起,臺灣產的丙烯、對二甲苯(PX)等12項產品,中止適用ECFA的協定稅率,衝擊臺灣石化業。而ECFA早收清單的產業:農漁業、機械、紡織等產業,也可能在往後受到衝擊。

但臺灣多數民衆所在的產業是基層服務業,社會上認爲重要的支柱產業也未受到衝擊。就連已經被中止關稅減讓的臺灣石化業都出來表態,「早有料想到關稅減讓可能有變,已經有一些對策在處理因應,也會想辦法進一步再減輕影響的程度」、「影響不大」等,多數民衆自然無感。

可以看到,ECFA是兩岸學者一再談及的話題、是大陸討論兩岸政策時的重要風向標,但根本不是臺灣社會的熱點議題,從大陸回臺灣,可以明顯感受到這樣的溫差。

當然,若ECFA真無法存續,臺灣各產業在區域經濟分工中勢必受到衝擊,RCEP的成員可以在部分產業中取代臺灣,後續影響可能超過臺灣認爲的「區區幾十億美元」,但這些少有人在意。

簡單來說,不論誰執政,臺灣社會一直維持一定的生活質量與模式,因此在兩岸政治與經貿的議題中,除非影響太過劇烈,否則民衆的「感受」是可操作的。

在兩岸經貿是否受到波折的討論中,民進黨拋出《美臺21世紀貿易倡議》;在兩岸是否「兵兇戰危」的討論中,民進黨在輿論場中表示美臺之間有緊密聯繫。這些,都能影響民衆感受,只要人們感覺「臺灣被世界看見」,亦無人會去深究「貿易倡議,非自由貿易協定」。

●兩岸關係能多壞?民衆普遍難以「具象化」

近年臺灣社會存在對兩岸是否發生戰爭的可能性之討論,更有各家民調公司熱衷調查。「臺灣會不會變香港」與「美國幫不幫臺灣」這是臺灣提起兩岸關係時常提到的兩種感受。

本次回臺訪談的總體結果是,偏藍者在意兩岸,不希望兩岸關係惡化,比較會談及兩岸經貿;偏綠者也在意兩岸,正因爲很在意大陸(會提到「不想變香港」)才支持民進黨的親美路線。投給柯文哲者則展現了臺灣年輕人對兩岸矛盾、虛無、務實——「不要變香港」、不要打仗、兩岸交流、也要「美臺友好」……但兩岸不是他們投柯文哲的主要考量,相對藍綠,他們投票時在意兩岸更少。

偏向藍營的年輕朋友,認爲賴清德上任後兩岸關係會再壞,但再細問,「認爲未來四年兩岸關係會多壞?是否發生臺海衝突」,五位中只有一位說可能會,其餘的判斷是「維持現狀,就跟現在一樣不好」。

偏向綠營的朋友對大陸的抗拒更濃,但五位中沒有一位認爲未來四年真會衝突,「頂多就是比現在緊張」。那緊張到哪去呢?「不知道,就像現在這樣吧。」

這些種種,與「從大陸看臺灣」都有區別。大陸在意「嚴肅政治」,比如九二共識,比如具體的兩岸經貿影響數據,而臺灣政治感性化、娛樂化。

社會的投票理由很大成分是基於情感、感覺、感受 ,馬英九執政初期「因爲感覺能賺錢」而開放陸客,而後「感覺陸客來太多、生活也沒多大改善」輿論開始改變。

所以,一旦「九二共識等於一國兩制」這個「感受」形成,何人會想再探討「兩岸政治共識」呢?「九二共識是維護臺海和平的定海神針」,於臺灣社會又有誰能聽懂呢?

賴清德確定當選的那天,大陸友人詢問,臺灣會擔心兩岸的未來嗎?但於臺灣民衆而言,兩岸關係,不是已經糟糕了八年嗎,又如何呢?

研究臺灣社會的投票理由,非常困難;研究臺灣民衆對兩岸的真實感受,恐怕更困難。年輕人之間往往以「講幹話」應對政治問題,「到時就看着辦啊」這些「幹話」都是一層層保護色,蓋住了「中美對抗,臺灣能怎樣」的虛無。

作爲生長於深藍地區的新北市民,投票結果揭曉的隔天,還有老伯伯們聚在公園痛罵選舉結果。沒幾天,歌舞昇平,選舉熱門新聞是國民黨的韓國瑜搭檔江啓臣,挑戰「立法院」正副選舉。

選舉後,一切再度如舊。

但是,我們一直維持現狀嗎? 許多「抖音一代」可能快不記得了,2012年時,無人討論兩岸戰爭。(作者爲資深兩岸媒體人)

(本文來源:鳳凰網《鳳凰大參考》,授權中時新聞網刊登)

※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