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鼠號」失聯8天今傳好消息 中央大學:訊號接收成功

▲央大學太空團隊不眠不休,用盡各種努力,總算順利獲得彌足珍貴的衛星訊號,確認本次任務執行成功。(圖/中央大學提供)

記者崔至雲臺北報導

中央大學「飛鼠號」立方衛星在發射第8天后,傳來令人振奮的好消息!位於中央大學的地面接收站,於2月1日晚間9點整順利完成訊號接收,並解碼成功。太空系張起維教授團隊不眠不休,用盡各種努力,總算獲得彌足珍貴的衛星訊號,確認本次任務執行圓滿成功。

「飛鼠號」立方衛星於臺灣時間1月24日深夜,搭乘SpaceX獵鷹九號火箭,從美國順利發射升空,各界引頸期待的訊號接收,雖然歐洲業餘無線高手在短短5個小時就接收到訊號,但位於臺灣的接收站卻遲遲等不到好消息。

▲中央大學太空系教授張起維(右二)團隊自主研發的「飛鼠號」立方衛星,總算順利完成訊號接收、解碼成功。(圖/中央大學提供)負責此次任務的中央大學太空系教授張起維表示,衛星通訊的最大挑戰,就是地面很難有相同的測試環境,雖然發射前,在地面的大屯山40公里處相互通聯很成功,但衛星距離我們約500-2500公里,顯然會有落差。所幸全球的業餘無線高手對追衛星很有興趣,形成強而有力的後盾,第一時間就接收到訊號,幫助該團隊吃下定心丸,確定「飛鼠號」衛星還活着,運作正常。

張起維表示說,爲此中央大學動員雷達專家,逐一診斷地面站問題,更換了天線馬達、放大器、纜線、旋轉器等。過去一週,逐一將地面硬體因素排除。太空系趙吉光主任說,「能換的都換了」,皇天不負苦心人,總算順利接到訊號。

▲2月1日晚上9時中央大學地面接收站順利接收到「飛鼠號」訊號,並於11時34分解譯出該地面站第一筆飛鼠衛星的訊息。(圖/中央大學提供)

中央大學太空科學科技研究中心計劃主持人劉正彥表示,此次任務的可貴,在於中大自主完成了衛星發射六大必備次系統,包括電腦、結構、姿勢熱力電力和通訊,同時自制科學酬載「太空魔方2.0」,只有400公克,相較於安裝在福衛五衛的「太空魔方」4公斤,重量減輕十倍,是全世界最先進的電離層探測儀。過程都是老師學生一手研發,深具教育和傳承意義。此次在科技部國家實驗研究院國家太空中心的協助下研製該立方衛星,爲我國培養衛星系統工程與衛星通訊的新一代人才

劉正彥說,「飛鼠號」預計每天通過臺灣上空4次,每次大約10分鐘。中央大學新培訓的學生飛控團隊值班人員,負責在短暫的時間內與衛星建立通訊連結,並且施發指令,下傳衛星飛行與科學觀測資料。飛控任務、地面設備維護、及後續科學任務由張教授執行的科技部哥倫布計劃以及中大太空科學與科技研究中心的教育部高教深耕計劃補助。衛星功能驗證正常後,將開始進行太空天氣監測任務,成果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