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DI加速涌入中國堅定投資者信心

文 / 本刊記者 王莉莉

在世界經濟面臨諸多複雜和不確定性因素影響下,中國再次向世界傳達了堅定開放的態度和決心。

2012年至2019年中國實際使用外資(美元值)年度增速平均約爲3.0%,2020年增長4.5%有小幅上升,2021年躍升至20.2%,2022年1—7月,全國實際使用外資金額7983.3億元人民幣,按可比口徑同比增長17.3%,摺合1239.2億美元,增長21.5%。

一段時間以來,西方媒體渲染“外資企業正在撤離中國”,但無論是最新公佈的中國實際使用外資金額,還是各國企業公佈的在華經營佈局計劃,都清楚地表明瞭中國對外資的吸引力。

跨國公司在華投資前景良好

商務部外資司司長陳春江近日在2022年上半年商務工作及運行情況專題新聞發佈會上表示,當前,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交織疊加,穩外資仍然面臨較大挑戰。但我國高效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經濟運行持續企穩回升,跨國公司在華投資前景良好、機遇廣闊。

陳春江指出,跨國公司在華擁有市場、開放和環境的機遇。第一,中國是全球第二大消費市場,擁有14億多的人口規模,超過4億的中等收入羣體,市場成長潛力將不斷釋放。第二,中國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外資准入負面清單越來越短,准入的限制越來越少,跨國公司投資機會更多。第三,中國基礎設施完善、產業配套齊全、人力資源豐富、社會大局穩定;中國將持續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營商環境,爲各國企業發展創造更好的條件。

商務部數據顯示,從來源地看,今年前7個月,韓國、美國、日本、德國實際對華投資分別增長44.5%、36.3%、26.9%和23.5%(含通過自由港投資數據)。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經濟研究部副部長、研究員劉向東表示,《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在今年年初生效後,中日韓之間首次出現多邊貿易安排,這推動韓國企業在華投資增加。

“中日韓之間的關稅減讓和原產地規則等貿易便利化措施,使得三國之間的貿易更加容易拓展。肯定也會促進中韓貿易,通過RCEP更新的產業鏈分工和便利化後的資源配置,從而也提升了中韓的貿易往來。”劉向東說,韓國在半導體芯片、氫燃料電池和動力電池等新興產業領域具備一定優勢,因此中韓在這些領域的投資額和貨物貿易額相對較高。再加上中日韓地理鄰近,運輸成本較低,中間品貿易發展很快,這些產品的附加值也很高。

此外,數據顯示,近年來歐洲對中國的投資熱情仍較爲強勁。根據榮鼎集團(Rhodium Group)數據,得益於寶馬公司在第一季度購買了其汽車製造合資企業的控股權,2022年上半年,歐盟對中國的投資比一年前增長了15%。

一些歐洲企業也正嘗試更本土化的戰略,比如建立本地供應鏈和夥伴關係。例如,德國汽車製造商大衆汽車公司決定讓中國董事會從8月起成爲集團在華跨品牌中樞決策組織,以賦予中國區更大自主權並簡化決策。

中國美國商會今年3月公佈的2022年度《中國商業環境調查報告》顯示,中國仍然是60%的企業近期全球投資計劃的前三大投資目的地之一,66%的企業計劃今年增加在華投資,83%的企業沒有將製造或採購轉移出中國的打算。中國歐盟商會5月份公佈的調查報告也表明,77%的在華歐盟企業不考慮將現有或計劃中的對華投資轉移至其他市場。

商務部研究院研究員聶平香表示,從總體規模上看,1至7月我國吸收外資持續保持了快速增長態勢。儘管國內外挑戰不斷,但由於國內巨大市場對外資的吸引力以及深化開放、優化營商環境等一系列穩外資舉措的出臺,跨國公司持續看好中國市場。“這也充分顯示出中國經濟發展的韌性以及國內大市場對跨國公司的強勁引力。”聶平香說。

吸收外資呈現一系列亮點

我國吸收外資還有一系列亮點。據介紹,從行業看,服務業實際使用外資金額5989.2億元人民幣,增長10%。高技術產業實際使用外資增長32.1%,其中高技術製造業增長33%,高技術服務業增長31.8%。

從區域分佈看,我國東部、中部、西部地區實際使用外資分別增長15.2%、30%和41.2%。商務部研究院研究員周密表示,中部和西部吸收外資增長速度較快,一方面,因爲此前基數相對比較小;另一方面,在政策支持下,中西部利用外資在規模擴張和結構升級領域潛力加速釋放,吸引外資加強投資力度。

近年來,引導鼓勵外資投向中西部地區的政策不斷出臺。比如,《鼓勵外商投資產業目錄(2022年版)(徵求意見稿)》提出,持續鼓勵外資投向中西部和東北地區。中西部目錄根據各地勞動力、特色資源等優勢和招商引資需要,新增或擴展了有關條目。

商務部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所副所長白明表示,政策不僅支持東部地區,也持續支持中西部地區,吸引更多外資參與中西部地區投資。此外,中西部地區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不斷提升對外開放水平,逐漸成爲吸引外資的重要區域。

展望未來,周密認爲,投資是長期活動,具有周期性,不會因爲短期波動發生變化。“相信在我國保持開放承諾基礎上,在國內市場潛力釋放以及經濟持續復甦的推動下,外商投資有望保持良好增長,而且有可能與中國本土投資者加強合作,一起獲得經濟發展和市場復甦的更多機會。”他說。

此外,大項目穩、結構優、含金量足,是上半年我國吸引外資的亮點。

8月9日,斯凱奇中國物流中心一期開倉暨二期奠基儀式在江蘇太倉港區舉行。斯凱奇中國物流中心項目總投資超30億元,全部建成投運後,太倉將成爲斯凱奇在中國線上線下的雙總倉。

此前,江蘇鹽城SK30GWh動力電池項目於7月30日順利完成鋼結構主體封頂,較計劃工期提前一個月。該項目總投資25.3億美元,是近年來鹽城市最大的利用外資項目,計劃今年12月主體竣工,投產後年可新增銷售200億元,爲鹽城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壯大提供更好的配套和支撐。像這樣的項目落地不在少數。

今年有些跨國公司調整在華業務佈局,引發關於產業鏈轉移的擔憂。商務部研究院現代供應鏈研究所所長林夢認爲,隨着全球供應鏈加速調整,中國低成本、大批量等傳統優勢將趨於弱化,但巨大的市場空間、完善的產業鏈配套能力、不斷提升的科技創新能力和日益優化的營商環境將逐漸成爲中國供應鏈競爭的新優勢。

另外,製造業領域引資有望迎來更多利好。工信部在近日新聞發佈會上表示,當前,我國製造業對各類資源要素的吸聚力正在不斷增強,越來越多外資主動投向先進製造、高新技術、節能環保等重點領域。

工信部規劃司副司長姚珺提出,下一步,工信部將擴大製造業高水平開放,積極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要支持外資加大在華投資,鼓勵外資投向先進製造、高新技術等領域,運用‘直通車’‘綠色通道’等部省聯動服務保障機制,全力支持重點外資項目加快落地。”姚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