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棄大國競爭 學者籲美應全面準備與陸下一場戰爭

柯恩認爲,揚棄大國競爭,轉而投入下一場戰爭美國才能真正在南海等地嚇阻北京。圖爲美海軍新加坡海軍在南海編隊。(圖/DVIDS)

華府智庫「蘭德公司」研究員柯恩(Raphael S. Cohen)18日發表分析文章。文章指出, 自2018年《國防戰略宣告美國國家安全的首要議題,由恐怖主義轉移至大國戰略競爭後;國防政策圈的流行用語,在也沒有比競爭一詞更時髦的用語。但作者認爲,五角大廈全面揚棄「大國競爭」此一用語,將重心轉爲贏得下一場戰爭,才能真正嚇阻中國大陸並帶來永久的和平。

作者指出,自《國防戰略》後,舉凡白宮文件、備忘錄與公共聲明,都可看到競爭一詞的使用;甚至,在總統拜登首次對國會演說中,以及近日頒佈的《過渡國家安全戰略指南》都提到與中國大陸的戰略競爭。

柯恩認爲,隨着華府在全球多處與大陸、俄國爭奪影響力,戰略競爭受到政府青睞實屬必然;但是,「國家間戰略競爭」雖然是對國際環境現勢精準的描述,卻不利於美國建立良好的國防戰略。

首先,國家間戰略競爭讓人聯想到體育場或經濟市場上的競賽。這些比賽有規則的約束、有裁判的監管,最終出現輸家贏家;但地緣政治競爭缺乏這種明確性;沒有起點中場或終點,沒有規則、裁判。國際關係學者在談到競爭一詞時,使用抽象的概念來描繪國家如何與他國爭奪聲譽、權利與安全。

然而,戰略應建立在真實性規範性,而不是模糊或描述性。戰略必須爲國防部設立遠景目標,併爲實現該目標提供具體步驟與應避免事項;相較之下,競爭無法提供這些功能。雖然它規範了美國應與哪一國競爭(主要爲中國大陸,其次爲俄國),但在哪裡競爭、如何競爭,卻無法說明。更重要的是,競爭是手段而非目的。因此,用競爭將無法描述美國想達到的目的。畢竟,大陸與俄國是大而強的國家,不論美軍在承平時怎麼做,都無法改變此一事實。

其次,正因爲競爭的定義模糊不清,故將限制五角大廈資源分配與分配到何處,但這卻是必要之舉。中國大陸與俄國爲全球性強權,在各地都以某種樣貌存在;然而,並非所有的存在都相同程度地影響美國國家安全。特別是大流行後,國防預算頂多持平,甚至裁減,此時五角大廈必須優先考慮戰區與資源的優先性,纔是明智的抉擇,而競爭的模糊性無法讓該部門優先投注注意力在當注意之處。

這樣的限制不只反映在地理上,還包括五角大廈任務。由於競爭一詞無法設定具體任務,因此國防部的詮釋變成無所不包,涵蓋衝突的一切形式。就嚇阻大陸與俄國侵略來說,的確適合軍方執行;但其他任務較適合由美國政府其他部門執行。

例如,在反制中國大陸一帶一路投資,國務院、美國國際開發總署與民間社會組織較軍方更適合。同樣的,在使俄國影響力行動無效化,或是讓兩強顛覆的政治意圖披露出來,國務院等單位都比軍方適合。從這角度來看,直接動用軍方投入大國競爭,反而削弱拜登政府承諾將外交作爲首要工具的說法。

那麼,五角大廈在承平時期該怎麼做會比與陸俄競爭更好。一言以蔽之,準備打贏下一場戰爭,並挫敗任何還不達衝突門檻的軍事侵略。這有賴於五角大廈指導聯合部隊發展相關能力,具體界定進行何種訓練、在哪裡投入軍隊、如何作戰以及美國應與哪些國家、夥伴建立軍事關係。

將重心由競爭轉至戰鬥,讓五角大廈可將焦點放在覈心專長上,即能發揮軍是影響力的工具。同樣地,這也讓軍方縮小任務的地理範圍。畢竟,雖然陸俄的影響力遍及全球,但真正會發生大國戰爭的潛在衝突點卻很有限。更何況,即使將任務範圍縮小,任務依舊艱辛而不易解決。

限制授權給五角大廈的任務,會讓拜登重新重視負責美國外交政策的其他機構,從而讓美國是動員整個政府投入與北京的角力。雖然國務院官員常埋怨,自己在官僚競爭中輸給規模更大、資金更充裕的五角大廈。但是,明確切割在面對北京與莫斯科時,哪些任務屬於五角大廈、哪些屬於其他機構,是擬定總體戰略的第一步。

最重要的是,如果美軍專注於打贏下一場戰爭,就能實現防長奧斯汀所說的─美國永遠不會邁入真正的戰爭。華府可能永遠不會因爲南海問題,而與北京起衝突;但美方能嚇阻北京與莫斯科,動用武力改變現狀

不管拜登政府在《國防戰略》中將如何描述,大國競爭已成爲事實。但是認識這種現勢與要求五角大廈投入競爭是不一樣的。對抗陸俄需要國防部全力以赴,特別是在資源緊縮的年代,而放棄競爭一詞將是良好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