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育性髖關節脫位的治療

文章轉載自:漳中兒骨資訊

1、發育性髖關節脫位?

發育性髖關節脫位(DDH) 舊稱爲先天性髖關節脫位(CDH),是導致兒童肢體殘疾的主要疾病之一。包括股骨頭半脫位,髖臼發育不良,股骨頭全脫位。DDH 可造成患兒的步態異常、相鄰關節發育異常、脊柱繼發畸形,導致成年後下腰痛和髖關節退行性變引起的疼痛。由於該病與髖關節發育過程緊密相關,不同年齡組的表現和相應的治療各不相同。

DDH 治療的目的是取得穩定的同心圓復位,避免股骨頭缺血性壞死(AVN)。早診斷、早治療是提高療效的關鍵。

2、孩子不手術可以嗎?

不同的年齡階段及病情不同,治療方式是不一樣的。

對於 出生~6 個月。此階段爲 DDH 治療的黃金時段,方法簡便易行,依從性好,療效可靠,併發症少,先保守治療。

1.臨牀表現與體徵:大腿皮紋和臀紋不對稱,關節彈響和下肢不等長等。脫位側髖關節外展試驗陽性。 Ortolani/Balow 徵陽性。肢體不等長,Allis(Galleazzi) 徵陽性等。

2.影像學檢查: ≤6 個月患兒首選髖關節 B 超檢查,Graf 法;>6 個月患兒可拍 X 線雙髖正位片,常用指標爲 Perkin 方格、髖臼指數 (AL)、中心邊緣角(CEA)、Shenton 線、淚滴(Teradrop) 徵。

3. 治療:這階段的治療首選 Pavlik 吊帶,維持髖關節屈曲 90°~100°,外展 <60°。24 小時維持。禁脫位動作(包括檢查和更換衣服)。定期 B 超檢查,1 次 /1~2 周 。若 3 周後 B 超提示取得同心圓復位,則繼續維持 2~4 個月。然後使用外展支具直至髖臼指數 (AL)<25°,中心邊緣角 (CEA)>20°。如果 3 周後 B 超及臨牀檢查提示未取得復位,則停用 Pavik 吊帶,改用其他治療方法。否則後脫位的股骨頭持續壓迫髖臼壁可致吊帶病(髖臼後壁發育不良)。其他治療方法包括支具(固定體位同吊帶)或直接採用閉合石膏固定,禁忌非麻醉下復位、穿戴極度(蛙式)外展支具,以避免損傷股骨頭軟骨和 AVN。

而7 個月~18 個月隨年齡的增加,體重與活動量加大,使用吊帶的依從性和療效下降。1.臨牀表現和體徵:除上述表現外,查體可見雙臀外觀不對稱,會陰寬,大轉子高位,望遠鏡徵(telescope 徵)、Allis 徵陽性。2.治療:首選麻醉下閉合復位、人類位石膏管型固定。復位應在全麻下施行,閉合復位前,應切開或經皮切斷內收長肌,必要時同時切斷髂腰肌肌腱,以輕柔、漸進的 Ortolani 手法復位。觀察指標爲安全區(safe zone)>20°。建議使用歐乃佩克行關節造影。若造影顯示股骨頭軟骨緣於髖臼內壁間隙 >4mm,提示頭臼間有軟組織嵌頓,阻礙復位。放棄閉合復位,改用經內側入路(Ludolff、Ferguson)或前外側入路(Bikini、S-P)行切開復位。術前可行皮牽引 1-2 周,或持續數週達到復位。 復位後人類位石膏管型固定髖關節屈曲 100°、外展 40-50°、旋轉中立位共 3 個月,然後更換石膏,繼續外展位石膏管型或支具固定 3-6 個月。

3、術後什麼時候再複查?

以上治療結束後,病兒有以下幾種情況:

①頭臼同心圓復位,觀察;每半年拍片一次。

②頭臼復位,但殘餘髖臼發育不良,表現在髖臼陡直,AI>24°,但 Shenton 線連續,穿戴外展支具,尤其是夜間佩戴;每 4 個月拍片一次,觀察髖臼包容(AI、CEA)改善情況,或是否有半脫位出現。

③殘餘半脫位,表現在 Shenton 氏線不連續,通常伴有髖臼發育不良。可穿戴外展支具,每 3 個月複查一次,共觀察 6~12 個月。拍片尤其是站立位負重下的骨盆正位,如顯示有持續存在的半脫位(Shenton 氏線中斷),手術矯正;若持續改進,處理同②。

④殘餘 AVN,應使受累的股骨頭置於髖臼的包容下,使其修復和塑形。具體的處理方法同②、③。

4、錯過最佳治療怎麼辦?

對於18 個月~8 歲(行走年齡)1.臨牀表現與體徵:跛行、鴨步;下肢不等長、腰椎前凸增大、髖外展受限、Allis 徵陽性、Trendelenburg 徵陽性等。2.影像學檢查:X 線雙髖關節正位片,評估指標同前。CT 三維重建是觀察股骨前傾角和後脫位的有效手段。3.治療:2 歲以內仍有可能試行閉合復位,但多數患兒需切開復位及截骨術。骨盆及股骨近端截骨,不僅矯正了髖臼、股骨近端本身的畸形,而且提供了復位後的穩定性。目前,國際通用的一期手術治療;切開復位、骨盆截骨、股骨近端截骨術。術前不需要牽引。(1)切開復位:前外側 S-P 或 Bikini 入路。要點是:充分顯露、鬆解,T 型切開關節囊,清除髖臼內容物(圓韌帶、孟橫韌帶,忌切除孟脣),股骨頭還納入真髖臼內達到同心圓復位,V 型關節囊緊縮成型術。(2)骨盆截骨術式選擇:任何一種骨盆截骨術不能治療 DDH,其術前基本要求是已取得了同心圓復位。應首選重建型骨盆截骨術,主要有:a 改變髖臼方 向:Salter、三聯(Triple)截骨術;b 改變髖臼形態:適用於髖臼大而股骨頭相對較小,髖臼陡直,真假髖臼延續者,常用的是 Pemberton 截骨術、Dega 截骨術。(3)股骨近端(轉子間、轉子下)短縮截骨是減低頭臼間壓力,避免 AVN;旋轉內翻截骨是糾正過大前傾角和頸幹角。術後採用髖人字石膏管型固定 6 周,5 歲以上患兒爲防止關節堅硬,可行石膏固定 3 周繼雙下肢外展皮牽引 3 周。繼避免負重關節活動訓練至術後 3~6 個月。X 線檢查確認截骨癒合、無 AVN,恢復行走。每年拍片複查髖關節發育情況至骨成熟。8 歲以上(大齡 DDH)1.臨牀表現與體徵:除上述表現外,應注意有無疲勞性疼痛和(半脫位患兒)關節運動終末擠壓痛等。2.影像學檢查:X 線雙髖關節正位片,評估指標同前,並應注意半脫位關節有無骨性關節炎表現。CT 三維重建除觀察前傾角和後脫位外,還可評估頭臼形態適應情況。3.治療:存在建議。單側脫位的治療目的是最大限度的恢復解剖和功能,爲關節置換創造條件。均衡下肢長度預防繼發脊柱畸形。雙側脫位無假臼形成者手術併發症預後劣於自然預後,可放棄治療。雙側脫位有假髖臼形成者易早發性關節炎,可行姑息治療。姑息治療(放棄復位)常用術式爲骨盆內移截骨(Chiari 手術)術、髖臼擴大(槽式延伸,Staheli)術、Shanz 截骨(轉子下外展截骨)術。大齡 DDH 的手術治療。適應症欠明確,手術操作困難,手術併發症多,療效不確定,故應謹慎採用,並有經驗豐富的專職醫生參與。

專家團隊介紹

莊志強,漳州市中醫院小兒骨科主任醫師,碩士生導師

SICOT中國部第二屆兒童骨科專委會常務委員

海峽南少林手法醫學協會理事會理事

中國醫師協會骨科分會小兒骨科專業委員會創傷學組委員

福建省中西醫結合學會肢體矯形與重建分會副主任委員

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骨傷科分會小兒骨科專家委員會委員

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骨科創新與轉化專業委員會骨外固定學組委員

中國修復重建外科專業委員會保髖學組委員

漳州市中醫藥學會骨傷科分會常務委員

門診時間:

週一下午、週三上午

門診地點:

福建省漳州市中醫院

骨傷科門診第三診室小兒骨科門診

專家介紹

洪嘉志,骨傷科小兒骨科主任醫師,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

應用中醫中藥對圍手術期干預治療、中西醫結合治療兒童急性血源性骨髓炎感染、急性肌性斜頸、兒童髖部滑膜炎治療等有較高學術造詣;

承擔多項小兒骨科科研項目,多篇專科論文在國家省市級雜誌發表;

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骨傷分會小兒骨科專家委員

福建省漳州市中醫藥學會理事

福建省漳州市骨傷專業委員會委員

福建省漳州市中醫病案專業質控中心副主任

主要研究方向:

兒童畸形矯形,兒童骨病骨感染、兒童骨折脫位治療,尤其擅長對各年齡、不同類型發育性髖關節脫位以及髖關節發育不良的系列化、個性化治療;

不同年齡兒童股骨頭缺血性壞死(Legg-Calve-Perthes病)的保守與手術治療;

成骨不全症(脆骨病)的治療;

兒童馬蹄內翻足畸形矯正及兒童扁平足畸形矯正。

門診時間:

週四上午

門診地點:

福建省漳州市中醫院

骨傷科門診第三診室小兒骨科門診

專家介紹

林偉棟,副主任醫師

1999年畢業於廣州中醫藥大學骨傷專業

從事骨傷科臨牀及教學工作20餘年

國際矯形與創傷外科學會【SICOT】中國部兒童骨科專業委員會委員

中國醫師協會骨科醫師分會小兒骨科專業委員會肢體矯形學組委員

曾多次於國內知名醫院進修;

擅長治療小兒骨科創傷及四肢畸形矯正,成人四肢創傷。

門診時間:

週二上午

門診地點:

福建省漳州市中醫院

骨傷科門診第三診室小兒骨科門診

專家介紹

黃慶生,漳州市中醫院骨傷科副主任醫師,碩士研究生

福建省中西醫結合協會肢體矯形與重建分會青年委員

從事小兒骨科臨牀工作10餘年:

擅長中西醫結合方法微創治療兒童四肢骨折;

在發育性髖關節不良(DDH)篩查及分期治療、先天性馬蹄內翻足Ponseti系列治療等方面有豐富的臨牀經驗;

對下肢力線矯正術、Ilizzarov骨延長術、兒童股骨頭壞死(Perths)、成骨不全的診療等方面均有深入研究;

致力於漳州市DDH篩查推廣多年;

主持省廳級課題2項,參與省廳級市自然基金項目數項。

門診時間:

週五上午

門診地點:

福建省漳州市中醫院

骨傷科門診第三診室小兒骨科門診

專家介紹

沈鴻輝,福建中醫藥大學附屬漳州中醫院副主任醫師

2004年於漳州市中醫院骨科工作至今,一直從事骨科臨牀、研究及教學,曾於天津醫院小兒骨科進修;

擅長小兒骨折創傷、發育性髖關節脫位、先天性馬蹄足內翻足等兒童畸形的診治;

在成人四肢骨折、骨關節病、慢性筋損等方面有豐富的臨牀經驗;

參與多項科研項目,在省級及以上學術期刊發表學術論文十餘篇。

門診時間:

週一上午

門診地點:

福建省漳州市中醫院

骨傷科門診第三診室小兒骨科門診

專家介紹

呂辰瑋,福建中醫藥大學附屬漳州中醫院骨傷科副主任醫師

小兒骨科專業方向

曾於天津醫院小兒骨科進修

福建省南少林手法醫學會青年委員

漳州市骨科協會青年委員

主要研究方向:

中西醫結合微創治療兒童骨與關節損傷,兒童肢體畸形力線矯形,發育性髖關節發育不良各階段規範化診療,先天性馬蹄內翻足系列手法石膏矯正,兒童常見骨病及骨感染的治療。

門診時間:

週四下午

門診地點:

福建省漳州市中醫院

骨傷科門診第三診室小兒骨科門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