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創業,均瑤健康盯上益生菌

斑馬消費 陳曉京

當發家產品乳酸菌飲料難以持續提供“動力”,均瑤健康不得轉向其他領域。試水礦泉水未果,公司決定抱緊益生菌的大腿。

這是一個千億級的大健康市場,也是一個競爭日趨激烈的領域。乳業品牌們近年來蜂擁加碼,伊利有益生菌品牌“全佳益”,蒙牛有“優益C”,光明、新希望等默默佈局。

現在的市面上,益生菌產品並不少見,行業門檻低,競爭環境並不比乳酸菌行業好多少。這不僅僅要拼渠道、拼產品,真正決定天花板的,還是技術含量。

爲此,均瑤健康除了拿下亞洲頭部益生菌企業潤盈生物,還擁有上海地區快消和分銷標杆企業泛緣供應鏈,已初步構建從研發、生產到銷售的閉環。

二次創業,均瑤健康還需要層層闖關。

供應鏈拖後腿

均瑤健康(605388.SH)重回增長,可能還需要一段時間。

日前,公司披露今年上半年業績,期內實現營業收入7.56億元,歸母淨利潤0.35億元,同比分別下降14.00%和27.09%。

淨利潤下降主要受管理費用和研發費用增長影響。期內,管理費用0.67億元,同比增長21.15%,研發費用同比增長63.22%,爲0.16億元。

營業收入下降,則主要來自供應鏈收入下降的影響。期內,公司的供應鏈收入實現3.05億元,同比下降28.09%。

公司介入供應鏈業務時間並不長。2022年10月,通過子公司出資4500萬元,收購泛緣(上海)供應鏈有限公司51%股權,就此進入供應鏈領域。

在泛緣供應鏈的助力之下,2022年公司供應鏈業務收入實現1.44億元,所佔公司總收入比重14.57%。2023年,收入達8.09億元,暴增462.83%,營收比重49.50%,一躍爲第一大業務。

不過,供應鏈業務盈利水平並不高。2024年上半年,該業務毛利率僅爲12.58%,遠低於公司飲料、食品30%以上的毛利率水平。

“味動力”失速

2011年,均瑤健康推出乳酸菌產品“味動力”,踏進熱鬧喧囂的乳酸菌飲料市場。多年後,味動力漸成業績貢獻主力。

2017年到2019年,味動力系列乳酸菌飲料銷售收入分別爲11.2億元、12.4億元和11.1億元,分別佔公司各期收入的97.53%、96.51%和89.48%。

公司2020年上市之後,味動力繼續發揮拉動的業績的作用,但是,收入增速已大幅放緩。2020年、2021年,以味動力爲核心產品的乳酸菌飲料業務營業收入,分別爲7.70億元和7.54元,同比分別下降35.16%和2.09%。同期,毛利率由48.43%降至42.74%。

歐睿數據顯示,在國內乳酸菌行業,均瑤健康曾一直領先。2017年,伊利以17.3%的市場佔有率,第一次超過均瑤健康。

各大知名乳業品牌紛紛涌進這一賽道,隨着競爭加劇,乳酸菌行業顯露出疲態。2015年至2019年,市場增速由35.4%降至7.9%。

另外,乳酸菌飲料均價也在持續下降。據馬上贏數據,2022年Q1-2024年Q1,每百毫升產品均價,由近2元降至1.85元左右。

這時,均瑤健康祭出的策略是漲價。2023年,公司以主要原材料、運輸及包材等成本上漲爲由,將味動力品牌部分產品出廠價提價3%-6%。

然而,效果不明顯。當年,乳酸菌飲料收入5.80億元,同比下降10.91%,爲第5年出現下降狀況。同期,乳酸菌飲料毛利率爲36.82%,比上年同期下降2.27個百分點。

二次創業

均瑤健康2020年登陸A股,成爲常溫乳酸菌飲料第一股。上市以來,受乳酸菌飲料疲軟影響,公司經營不太樂觀。

上市當年,乳酸菌飲品就來了一個下馬威,其飲料銷量大降28.37%,公司整體營業收入大降35.16%。

2021年,公司官宣二次創業,培育新的業務增長點。礦泉水、益生菌以及供應鏈等業務等,旋即擺上桌面。

這些業務大多是通過收併購獲得。2021年2月,公司收購湖北三座山飲品有限公司70%股權,推出“恩賜”的天然礦泉水產品。

但是相比成熟包裝水企業龐大的渠道優勢,公司跨界賣水並不容易。2022年,礦泉水運營主體均瑤恩賜天然礦泉水公司,實現收入388.32萬元,淨虧損438.79萬元。當年,該公司生產岩心水潤2批次礦泉水產品,還被檢出溴酸鹽項目超標。

礦泉水“翻車”之前,公司就已在益生菌領域躍躍欲試。2020年,公司與健康益生菌(蘇州)戰略合作,涉足益生菌領域。次年,和江南大學合作,在功能性益生菌領域佈局,2022年還和與聖窖酒業、江南大學聯合成立益生菌醬香型健康白酒新產品項目組,一度讓外界浮想聯翩。

2022年,公司益生菌業務開始慢慢產出效果,2021年-2022年分別實現營業收入0.21億元、0.81億元,分別佔比公司收入的2.30%和8.22%。

小打小鬧之後,公司發現益生菌是一個有望成爲千億級的大健康市場。2022年11月,主動出擊主導了潤盈生物重整,並豪擲2.79億元獲得該公司85%股權,一舉將這個亞洲益生菌領域頭部廠家收入麾下。

在國內益生菌行業,潤盈生物有着“黃埔軍校”之名,且業務規模和技術能力均在國內領先。擁有 4000 餘株自主知識產權的益生菌菌種資源庫,產品涵蓋益生菌菌粉、特色發酵劑、功能性食品及相關衍生產品,其中,高活性凍幹菌粉年產產能達 600 噸,產品銷往 72 多個國家和地區。

2023年,均瑤健康益生菌業務收入1.87億元,同比大增130.86%,佔當期公司營業收入的11.38%。今年上半年,益生菌業務收入4.23億元,同比微降0.47%。(因公司對乳酸菌飲品進行產品升級,添加益生菌專利菌株,本期將乳酸菌飲品合併披露至益生菌飲品列示)

背靠大樹乘涼

在跨界供應鏈、益生菌之前,均瑤健康的產品、渠道及業務等,都是以乳酸菌業務爲基本盤,跨到新的領域,特別是益生菌對技術要求高,無疑將消耗公司更多的時間和資金。

這或許不是什麼大問題,因爲它有一個“金爸爸”——均瑤集團。

均瑤健康控股股東均瑤集團,實控人系王均金。截至今年6月底,王均金及其一致行動人合計持有公司67.26%股權。

1991年,王均瑤破天荒地包下長沙到溫州的飛機,在中國商界一舉成名。王均瑤開創的包機業務,成爲後來均瑤系旗下國內首家民營包機公司溫州天龍包機的業務雛形。

包下飛機當年,王均瑤帶着王均金、王均豪兩兄弟,在上海創立均瑤集團,成爲均瑤資本系的核心。

1994年,均瑤集團進入乳業,對標太陽神、娃哈哈相關產品。3年後,邀請歌神張學友代言,一條“因爲有愛,健康常在”的廣告,讓均瑤牛奶在國內乳業消費市場嶄露頭角。2000年,均瑤牛奶已躋身全國十強陣營。

一邊拓展實業版圖,王氏兄弟也在一步步接近資本市場。2004年,王均瑤完成資本首秀,成功收購大東方(前大廈股份)。奈何,38歲英年早逝。

大東方(600327.SH)是江蘇首家商業零售上市公司,其拿下湖北地區便利店重要份額,並獲授權在湖北範圍內開發經營7-11便利門店業務。截至今年6月,湖北範圍內7-11門店已有42家。

王均金接過帥印後,擴版圖的動作更猛,2006年成立吉祥航空(603885.SH),9年後登陸資本市場;2018年入主愛建集團,向金融領域拓展。

隨着2020年均瑤健康上市,均瑤系4家上市企業完成集結,涵蓋大健康、航空、金融等多個業務板塊。

截至昨日收盤,4家上市企業總市值合計343.66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