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購與減持,均瑤健康何破再創業“迷霧”

大盤雄起,亢奮的不止是散戶。

9月23日,均瑤健康公告稱,收到股東《關於股份減持計劃的告知函》,因個人資金需求,董事蔣海龍、朱曉明,副總經理羅喜悅、向衛兵,監事陳豔秋、朱鵬飛,財務負責人崔鵬計劃自本減持公告披露日起15個交易日後的3個月內,擬合計減持不超89.97萬股,佔總股本0.15%。

消息一出,互動平臺評論區不乏吐槽聲。往期看,均瑤健康股價走勢並不討喜,2020年8月以發行價13.43元登陸上交所,當月26日觸及高點22.51元,此後很長一段時間處在震盪乃至破發狀態,2024年9月18日一度觸及低點4.26元。即便之後受益大盤拉昇股價回暖,截止9月23日收盤價4.53元,較開年的8.9元仍縮水近半。

客觀而言,隨着大盤衝高,上市公司股東減持並不鮮見。如10月7日晚,北新建材、譽衡藥業、智微智能等近10家上市公司接連披露股東減持計劃。對此業內人士指出,此前A股表現不佳,一些高管早期股權持有成本較高、長期虧損,近期市場反彈,讓個人股東減持意願強烈。只要合法合規,減持是股東個人權利無可厚非。但在鼓勵回購增持的大背景下,董高監密集減持仍顯有些逆勢扎眼,需注意節奏情緒,呵護來之不易的市場信心。

聚焦均瑤健康,受益大盤高熱對衝了利空情緒,股價連續上揚,截止10月8日收於6.16元,但10月9日跌停收於5.54元。也是當日有業內專家建議規範上市公司減持,不分紅、破發、破淨等上市公司嚴禁減持。

01減持與回購

說起80、90後的童年回憶,多半會有李子園、AD鈣奶、均瑤牛奶的一席之地。而提起創始人王均瑤更是傳奇人物,早在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其就承包了長沙--溫州航線,在中國商界名聲大振,又帶着王均金、王均豪兩兄弟創立均瑤集團,成爲日後"均瑤系"核心。

1994年,均瑤集團成立均瑤乳業進軍乳業。據長江商報,爲快速打響名氣公司請來張學友代言,並在央視投放廣告,均瑤牛奶自此迅速走紅。2000年衝入全國前五,躋身上海保鮮牛奶第二品牌。

2002年均瑤集團以1.2億入股武航,成爲國內首家投資國家民航業的民營企業。2004年收購上市公司大廈股份,2006年成立吉祥航空,並在2015年將其送進資本市場。2018年又成爲愛建集團控股股東,佈局金融領域。到了2020年,均瑤健康頭頂"常溫乳酸菌第一股"桂冠在上交所成功上市。至此,"均瑤系"資本版圖基本成型。

而爲提振投資者信心,均瑤健康不缺努力。2024年2月19日曾公告稱,2 月 1 日收到王均豪《關於提議湖北均瑤大健康飲品股份有限公司回購公司股份的函》;2 月 7 日,又收王均豪《關於追加提議湖北均瑤大健康飲品股份有限公司回購公司股份金額的函》,2月19日董事會和監事會上通過以上議案。擬回購1億元-2億元公司股份,回購價不超14.84元/股。回購股將全部用於員工持股計劃或股權激勵。

拿出真金白銀難能可貴。考量在於,據公告,截至2024年8月31日,公司累計回購股份量650萬股,佔總股本比1.082%,購買最高價爲9.34元/股,最低價爲人民幣4.91元/股,已支付總金額約4794萬元。而9 月 30 日,累計回購股份量仍爲 650萬股,即一個月未有回購動作,且按照計劃已回購47.94%至23.97%,進展並不算快。而從前述表現看,至少大盤雄起前,該回購未對股價產生多少積極影響,這些因素疊加起來自然讓一些投資者對上述董高監減持有些微詞。

貴爲"常溫乳酸菌第一股",市場在觀望什麼呢?

02盈利能力變臉 二次創業難言討喜

說千道萬,提振根本還在基本面。早在2011年,均瑤就進入常溫乳酸菌市場,是國內最早生產銷售常溫乳酸菌飲品的品牌企業之一,"味動力"系列是主力產品,包括"味動力"乳酸菌飲品(原味、藍莓味、青蘋果味)、"味動力"沁飲乳酸菌風味飲料(原味、檸檬味)、"味動力"乳酸菌水(檸檬味、蜜桃味)、"味動力"六種堅果植物蛋白飲料和"味動力"機智君乳酸菌飲品(利樂磚)等,2019 年公司國內市場銷售份額達 15.1%。

據招股書,2017年-2019年均瑤健康營收11.46億元、12.87億元、12.46億元,其中主營業務貢獻99.97%、99.95%、99.94%收入,乳酸菌飲品銷售收入達11.34億元、12.57億元、11.88億元,在主營業務收入中佔比達99.02%、97.71%、95.37%。

高佔比映襯了主業優勢,也折射了單一業務的過重依賴性、暗含成長天花板隱憂。2020上市首年,公司營收同比減少31.62%至8.52億元,淨利下降27.6%至2.16億元。毛利率減少5.96個百分點至40.62%。其中,乳酸菌飲品營收減少35.16%至7.7億元,毛利率減少4.97個百分點至48.43%,成爲拖累業績主因。

上市即變臉,肯定不是加分項。或基於此,2020年報中針對未來發展戰略提出,夯實基盤,樹立鞏固"常溫乳酸菌飲品領域第一股"地位,通過二次創業,發展培育新品,尤其以益生菌爲核心突破,向"益生菌第一股"奮進。

2021年,均瑤健康與江南大學戰略合作,在功能性益生菌領域大力佈局,擁有了業內具有高技術壁壘的十株功能性菌株、同時確定把益生菌和後生元作爲兩大發展品類,2023年又收購益生菌老牌企業潤盈生物,同年還斥資4500萬元取得泛緣供應鏈51%股權,逐步構建起"研發-生產-銷售"產業鏈一體化閉環體系。

對益生菌當家人王鈞豪也極爲看重,據中國證券報,其曾感慨"回顧均瑤集團的創業歷程,有四個重要階段:溫州起步,完成了資本的初步積累;上海拓展,開拓國際格局;科技創新,推動科研成果轉化爲創新產品;益生菌領域,可以說是我們的第四次創業。"

再創業的均瑤不止押寶益生菌,2020年12月公司董事會通過設立"上海均瑤天然礦泉水有限公司"議案,次年2月公司宣佈收購湖北三座山飲品有限公司至少70%股權,收購完成後將後者更名爲湖北均瑤恩賜天然礦泉水,推出"恩賜"天然礦泉水,定位中高端。

一系列佈局,透露出濃濃的培育新曲線、打開新增量、扭轉頹勢之意,而併入以上業務後均瑤健康營收也確實迎來增長:2021年-2023年分別錄得9.136億元、9.861億元、16.34億元,對應增速7.24%、7.94%、65.71%。

尷尬的是,關鍵的盈利水平卻沒支棱起來,反掉頭下行:分別爲1.47億元、0.77億元、0.58億元,同比下滑31.26%、47.79%、24.97%。連續增收不增利,難免讓外界質疑其增長質量、發展可持續性。

到了2024上半年,公司營收也轉向向下,同比減少14%至7.559億元。其中益生菌飲品營收下降5.14%至3.37億元,佔總營收44.59%;益生菌食品營收增長23.12%至8623.36萬元,佔比11.41%;商品供應鏈下降28.09%至3.05億元,佔比40.35%;其他飲品下降10.5%至2474.15萬元,佔比3.27%,歸母淨利下降27.09%至3746萬元。

整體看,兜兜轉轉數年,前述佈局特別是被寄厚望的益生菌業務佔比仍顯羸弱、業績提振有限,盈利能力還持續惡化,二次創業成績單有多討喜?到底卡在哪裡呢?

03要補哪些功課

毋庸置疑的是,均瑤健康不缺努力。

choice數據顯示,2021年-2024H1公司分別投入研發費1264萬元、1797萬元、2518萬元、1571萬元,對應增速530.3%、、42.13%、40.12%、63.22%。爲擴大知名度、拓展培育銷售渠道,同期銷售費1.688億元、1.87億元、1.878億元、9463萬元,對應增速34.12%、10.79%、0.42%、-3.35%;管理費7571萬元、8159萬元、1.269億元、6695萬元,對應增速61.01%、7.77%、55.52%、21.15%。

爲啥收效不佳呢?

內外或許都有考量。先說礦泉水,巨頭林立、競爭激烈、入局需長期的品質品牌渠道積澱,後浪如無紮實基本功、致勝奇招較難撕開分羹口子。如2022年12月7日,湖北上市監局公告顯示,近日湖北均瑤恩賜天然礦泉水有限公司生產的"岩心水潤"2批次應用天然礦泉水(518ml/瓶)、飲用天然礦泉水(350ml/瓶),各檢出溴酸鹽0.018mg/L、0.017mg/L,不符合食安標準。

再看益生菌生意。市場調研機構 ZIONMarketResearch 預計,2025 年全球益生菌產業產值將超 770 億美元,中國市場佔比將超 25%,益生菌有望成爲下一千億級大健康市場。百諫方略(DIResaerch)研究統計,全球益生菌飲料市場2023 年銷售額2722.1 億元,預計 2030 年達到4391.3 億元,2023-2030 年複合增長率(CAGR)7.07%。其中,亞太是全球最大市場,2023 年佔有約 45.48%市場份額。

在此背景下,各大企業紛紛佈局益生菌,其中乳企最爲強勢:如伊利推出益生菌品牌"全佳益"、蒙牛推出"優益C""特洛益"等、光明乳業推出JCAN健能系列益生菌、澳優擁有嬰童益生菌品牌"愛益森"、成人腸胃養護品牌"NC"等,且在技術研發、品牌建設、渠道培育等方面不斷投入。如伊利2024上半年研發費超3.4億元。

一句話,大市場更強競爭。強敵環伺內核拼刺刀中,均瑤健康綜合競爭力並不突出。以電商渠道爲例,截至2024年6月末均瑤健康電商收入1172.75萬元,同比下滑48.87%,另外,華北地區、華東地區、華南地區、華中地區、西北地區、西南地區分別下滑8.19%、19.42%、14.98%、5.71%、0.85%、0.46%,好在東北地區、海外分別增長7.97%和107.18%,無奈體量受限難挽大盤降勢。

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認爲,均瑤健康線上電商收入下滑,主要是產品定位問題。"益生菌產品更多是集中於一二線城市的用戶羣體中,但是均瑤健康一直以來的核心市場在三、四、五線,定位錯位導致渠道差異,因此均瑤健康的益生菌產品在線上電商水花平平。此外,均瑤健康整個產品體系嚴重老化,跟不上新生代的消費節奏,市場在三、四、五線城市,所以益生菌業務對公司並沒有什麼很好的幫助,從目前均瑤健康的營收方面也可以看出,這對業績增長沒有太大的作用,業績持續下滑是必然的。"

言語稍顯犀利卻也良藥苦口。說千道萬,產品纔是掌握最終話語權的核心,在消費者日益理性、不缺選擇的情況下,如何洞察趨勢、紮實品質體驗、加大創新特色出圈,均瑤健康需要補的功課依然不少。

04新人新氣象 擊破再創業迷霧

每個硬幣都有兩面,看清挑戰阻點的同時,均瑤健康一些成績亮點也不應忽視。

2024上半年,公司益生菌業務展現出明朗的成長勢頭。均瑤潤盈收入增幅達到 89%,淨利增加 166%,發貨金額相比去年同期增長 75%以上。

新品方面,上半年益生菌上新5款產品,中端產品線"體輕鬆"主打目標二三線城市中產女性。首發"血橙纖維飲"、"膳食纖維固體飲料","纖美閃溶益生菌活菌型固體飲料"、"養道閃溶益生菌活菌型固體飲料"也持續發力,根據最新品牌調性升級優化。

作爲亞洲大型益生菌生產基地之一,均瑤潤盈產品銷往 72 多個國家和地區。憑藉價格、供應鏈、技術等優勢。目前公司已獲全球頭部乳業公司 A+供應商資質,入選國際知名發酵劑供應商名錄,發酵劑產線入選 2023 年上海市奶業優勢特色產業集羣項目。成功打破海外技術壟斷,有望讓均瑤在2024年實現發酵劑業務突破。

常溫乳酸菌方面也有喜報,推新煥新產品升級的同時,還積極拓展產品銷售場景。2024 上半年,公司物料隨貨配發共計 59 萬張,截至 5 月底合計配發客戶共 978 家。小紅書"味動力"搜索指數增長 79%;視頻號精細化運營,粉絲增長率達 96.2%。

2024年7月1日,均瑤健康公告稱,因工作調整原因,朱航明不再擔任總經理職務,董事會聘任俞巍爲總經理。後者曾在上海家化、相宜本草任職,在日化業有豐富工作經驗。

都說新人新氣象、至暗過後是黎明,經歷了上半年業績雙降、換帥、高管減持後,俞巍能否結合自身經驗,帶領均瑤健康揚長補短、擊破再創業迷霧,成功點石成金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