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積極打造非核威懾力量

製圖:賈國樑

5月12日,俄羅斯南部軍區接收了首批S-350“勇士”防空導彈系統。這一系統是俄“金剛石-安泰”科研生產聯合體爲陸軍防空部隊研發的新型中近程防空導彈系統,最大作戰半徑60千米,最大射高30千米。南部軍區司令德沃爾尼科夫表示,該軍區防空部隊新型裝備的裝備率已經達到90%。

蘇聯解體後很長一段時間裡,俄常規軍力都難以維持原有水平,只能倚重威懾作爲維護軍事安全和大國地位的支柱,甚至提出了“先發制人”核威懾戰略。隨着國際形勢變化以及安全威脅日益多元,俄羅斯在加快核力量建設的同時,更加註重發展非核威懾力量。2010年版俄軍事學說把非核高精度戰略武器列爲“主要的外部軍事危險之一”;2014年,俄進一步提出必須具備對外部軍事威脅的“非核遏制能力”。俄戰略威懾由偏重核力量一個支柱,逐步轉變爲核威懾與非核威懾兩個支柱。

由於與美國實力存在較大差距,俄不可能與其進行全面軍備競賽,而是通過“非對稱迴應”戰略,以較小代價強化非核威懾能力,爲大國博弈提供支撐。

控制武器平臺建設費用,重點發展遠程精確打擊能力

長期以來,俄國防軍工部門存在兩種觀點之爭,一方主張多造艦艇、飛機、坦克等平臺,另一方要求把資金更多用於造巡航導彈彈道導彈、新型彈藥等高精度武器。在軍費有限的情況下,近些年俄國家武器計劃明顯傾向後一種觀點。

改造老舊平臺,加快列裝具有遠程精準打擊能力的巡航導彈。俄國防部紹伊古2020年初曾透露,近8年俄軍巡航導彈列裝數量增長29倍。俄空天軍對服役多年的遠程轟炸機升級機載設備,列裝X-101巡航導彈等新型導彈。海軍對10餘艘老舊潛艇延壽升級,改裝“口徑發射裝置。971型和949A型核潛艇換裝對地、對艦攻擊巡航導彈和防空導彈通用的多功能發射裝置。此外,俄海軍也在對具備條件的在役水面艦艇更新換代,使之成爲“口徑”等新型導彈發射平臺。目前,俄正投資進行改進型“口徑”-M研發,計劃將其射程增至4500千米,戰鬥部增至1噸。

壓縮大型戰艦項目,多建價格低廉的中小型導彈艦艇。由於經費等原因,10萬噸級23000E重型核動力航母計劃被屢屢擱置。去年9月,俄國防部簽署的海軍合同沒有原來呼聲很高的大艦採購,而是增購多艘導彈護衛艦

敘利亞戰爭中,此類輕型護衛艦曾成功發射遠程巡航導彈,創下“小艇打大彈”的成功戰例,堪稱地緣政治博弈的海上利器。在實戰中,各平臺“口徑”導彈均投入對敵據點突襲。有的是戰機飛越大西洋抵近發射,檢驗長途奔襲能力;有的是戰機升空直接在本土施射,檢驗巡航導彈遠程打擊能力;有的是多艘護衛艦例行訓練中,從遠隔千里的裡海突然齊射;有的是潛艇和護衛艦聯手出擊。潛射型、艦載型、機載型巡航導彈齊發威,既達成了戰役戰術目的,也是其非核威懾能力的一次檢驗。

加快高超音速技術研發,夯實威懾戰略基礎

俄發展非核威懾力量建設的重點是高精度武器,其基礎則是各類高超音速系統。開發高超音速武器,是身居戰略劣勢的俄羅斯突破西方圍堵、確保有效威懾的生死之搏。近些年來,俄羅斯在一些裝備瓶頸問題上有了突破,使高超音速武器呈現多點開花、快速躍升的局面。

核常共同開發。既應用於核武器,也大量應用於非核常規武器。令西方頗爲忌憚的“先鋒”洲際戰略導彈,實際上是一款乘波體高超音速滑翔飛行器,能夠搭載分導式核彈頭,在高空以跳躍彈道飛行,速度達20馬赫以上。空基發射的“匕首”導彈,主要攻擊地面、水面目標,速度最高可達10馬赫,在末端可進行蛇形機動規避,突防能力十分突出。海基鋯石”高超音速巡航導彈主要擔負對大型艦艇集羣和對地攻擊任務,飛行速度9馬赫,射程超過1000公里,可用於近海區域拒止作戰。

涵蓋各類平臺。陸基有“先鋒”戰略導彈和“伊斯坎德爾”導彈。海基的“鋯石”導彈去年在水面艦艇上進行了5次試射,計劃今年在“北德文斯克”號核潛艇作水下發射試驗。用於空中格鬥的R-37M空空導彈,速度可達6馬赫,目前已裝備在蘇-35、米格-31、蘇-57等戰機上。蘇-30SM戰機裝備的X-32導彈,速度達5馬赫,主要用於對艦和對地攻擊。

列裝部署迅速。新裝備列裝,一般須經研製-定型試驗-批量生產-使用培訓-部隊列裝-實裝試驗-戰鬥值班等較長週期。2018年3月普京國情諮文中宣佈的2種高超音速武器,均在短期內形成戰鬥力。“先鋒”導彈在2019年12月裝備部隊投入作戰值班。“匕首”導彈在消息披露前數月,已配備南部軍區試驗性作戰值班。2020年,空天軍和北方艦隊各有一個航空兵列裝了“匕首”導彈,計劃在2024年前完成換裝。

織密空天防禦之網,強化威懾制敵效果

空天防禦事關國家安危,也是核威懾和非核威懾得以維繫的前提和保證。俄羅斯2006年4月頒佈了《空天防禦構想》,2015年8月將空軍與空天防禦軍合併組建空天軍,形成了空天一體化作戰體制。近些年,俄圍繞強化國家空天防禦,打出了一套組合拳。

推動防空、反導系統深度融合,增強抗擊彈道導彈和巡航導彈的能力。對原有防空兵力進行改造充實,使其能夠有效攔截近、中、遠程,低、中、高空各類目標。最新研製的“普羅米修斯”S-500反導系統,比S-400射程增加50%,攔截高度增加一倍以上,具備擊落低軌道衛星能力,使空天一體防禦成爲現實。

構建地面、天基兩個探測網,提升遠程預警能力。俄軍在完成沿國土周邊建成導彈襲擊探測網的基礎上,2021年初完成了新一代導彈預警系統測試,預警半徑增至6000公里。此外,俄還出臺了新型“亞赫羅馬”雷達站建設計劃,可跨洋探測並自動標記目標發射。空間監測系統加快建設,不久前在克里米亞和阿爾泰建成了兩個光學激光站,3顆“苔原”預警專用衛星已發射入軌,搭載的“穹頂”太空紅外預警系統可實時監測世界範圍的彈道導彈發射。

實行重點防禦和機動防禦相結合,擴大空天防禦覆蓋面。俄國土遼闊,空天防禦需求極大與資源有限的矛盾十分突出。在集中力量保證首都、戰區要地空天安全的同時,俄近年來逐步加強機動防空反導力量建設。2017年組建了機動防空導彈旅;2018年10月出臺了“非戰略反導防禦”計劃;2019年7月,俄國防部宣佈,每個空防集團軍都要配備團級機動防空預備隊,力爭空天防禦力量能快速部署全境。

搶佔新技術發展應用先機,不斷更新威懾手段

人工智能爲代表的科技發展,給社會發展特別是軍事領域帶來巨大機遇和挑戰。研發具有人工智能要素的武器裝備,以及其他基於新物理原理的未來武器,成爲俄搶佔威懾戰略先機、更新威懾制敵手段的重中之重。

敘利亞戰爭中,俄製無人機、“天王星”系列掃雷車投入戰場並取得良好戰術效果。2013年至2019年,俄新組建38支無人機部隊,裝備2000多架現代無人機,無人作戰裝備運用,逐步由分散零星轉向規模化集約化。2021年4月,與美國“捕食者”無人機功能相似的“獵戶座”察打一體長航時無人機交付部隊。

激光武器被列爲“將決定俄羅斯軍隊21世紀戰鬥力”的重大項目。“佩列斯韋特”激光系統於2019年12月在戰略火箭兵5個導彈團投入戰鬥值班,其應用範圍極其廣泛,可攔截空中目標,致盲敵方偵察設備,實施反導彈和反衛星防禦。機載激光武器計劃也加速推進。2021年4月美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發佈《太空威脅評估》報告,認爲俄軍已部署的機載激光系統可用於對抗空基和天基偵察裝備,“可能具有反衛星能力”。

開發人工智能需要基礎研究的深厚底蘊。2018年9月,俄宣佈了“科學”國家發展項目,提出“重點科學領域進入世界五強”“吸引國內外科學家”“科研投入增幅超過GDP增長”等目標,計劃建立15個世界級科學教育中心、14個專項技術中心,2024年前至少吸納250家俄公司參與新技術研發。這些措施能不能真正落實,將決定俄羅斯軍備開發創新的未來。

(作者單位:國防科技大學國際問題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