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航天集團總經理抨擊馬斯克火星移民計劃:荒謬

中新網6月7日電 據俄羅斯衛星網7日報道,俄羅斯國家航天集團公司總經理羅戈津表示,俄航天集團近年內計劃打造太空生態監測系統,而不是制定“地球逃亡”計劃。

據報道,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創始人首席執行官埃隆·馬斯克近年來多次聲稱,爲預防地球發生全球性災難,人類必須移民火星。爲此馬斯克正在開發“星際飛船”(Starship)。

羅戈津說:“俄航天集團近年內將全力打造在軌衛星羣,用於生態監測以及減排。專家已經開始設計可發現危害生態行爲的衛星,包括二氧化碳排放。”

羅戈津稱,俄航天集團將與“星球”科研中心合作研發新型衛星。

羅戈津指出,馬斯克的計劃是“荒謬”的,更像是一個“噱頭”,“我們的任務是給我們的子孫後代留下無污染的自然環境,和適合人類發展的星球,而不是尋找從地球逃亡的方法,然後讓選出來的人戴着透明頭盔跑去毫無生機的星球。”

相關閱讀:

話說,過去幾個月以來,比特幣的價格起伏不定,猶如坐上過山車,讓不少投資者都寢食難安。

在動盪的走勢圖背後,是一個大家都十分熟悉的身影——特斯拉老總伊隆·馬斯克(Elon Musk),

他是整個幣圈最爲重要的人之一,馬斯克的一舉一動,都能直接影響比特幣的價格。

2月上旬,特斯拉宣佈收購價值15億美元的比特幣,並透露打算開始接受比特幣作爲付款方式,這一消息一舉把比特幣推上5萬美元大關

到了三月底,特斯拉正式宣佈支持比特幣付款,自此之後,比特幣價格如同坐上火箭,一路攀升至6.42萬美元,創下歷史新高。

在這一時段,馬斯克時不時會發上兩條推特,爲比特幣助威吶喊。

然而到了5月,畫風突變,

馬斯克先是在5月12日宣佈由於碳排放量過大,特斯拉將暫停接受比特幣這一付款方式,

推文一轉,比特幣價格就瘋狂下跌15%。

幾天後,他又在回覆網友時暗示,特斯拉可能已經賣出了所持有的全部比特幣,這再度引起比特幣價格的暴跌,回落至2月以來的最低水平,價格的大跳水讓投資者們痛不欲生....

不過俗話說,打一巴掌,給個甜棗,

短短一週後,馬斯克再次爲大家帶來了希望,他表示目前正在與北美比特幣挖礦機構談話,能源問題可能會被解決,

市場很快做出反應,比特幣價應聲格上漲4%,重返4萬美元大關。

但這並不是終點,

6月3日,他突然以一張表情包和一個心碎的emoji宣告與比特幣的“分手”:

“她:我早就說過,如果你再用林肯公園的歌我們就分手,不過現在我已經有了別人。

他:所以你的意思就是沒關係嘍?”

(來自網友 @McEvn的解釋:林肯公園的梗是:“In the end it didn’t even matter”是林肯公園成名曲In the end的歌詞)。

還不痛不癢地在評論中另發一張梗圖嘲諷價格跳水,

“- 我想你了

- 爲什麼你在哭?

- 因爲我也想你。”

這番“分手宣言”讓比特幣在轉日的交易中暴跌7%,

從某種角度來說,比特幣已經成爲馬斯克一人的玩物,成也由他,敗也由他....

他一高興,價格就隨之上漲,

他一看衰,價格就應聲下挫,

其他參與者根本沒有話語權可言,多少人的心血都因此付諸東流....

馬斯克的“肆意妄爲”把人們氣得牙癢癢,這其中就包含一個名叫匿名者(Anonymous)的知名黑客團體。

昨天,匿名者發佈了一則近4分鐘的視頻,細細盤點了馬斯克犯下的數宗罪:

一開頭,匿名者就指出,在過去幾年中,馬斯克這個億萬富翁一直利用人們對於電動汽車和探索太空的渴望享有美名。

但最近,他精心打造的公衆形象已被拆穿,大家發現,他不過是一個急於尋求關注的有錢人,非常自戀,所謂拯救世界不過是沉溺於優越感和救世主情結,而非對人類的關懷,這一點在他的僱員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特斯拉在海外鋰礦僱傭童工,把他們暴露在危險有毒的環境之中,同時也對當地的環境造成破壞。

馬斯克雖然自封爲“火星皇帝”,但他卻會將人們送上火星去死。

這個世界上有很多公司也在研究探索太空和電動汽車,但馬斯克是唯一一個通過在社交媒體上胡說八道和嘲弄別人來獲得崇拜的CEO,

特斯拉的絕大多數收入也並非來自於汽車銷售,而是政府補貼

最關鍵的是,特斯拉並非由馬斯克創辦,他從兩個比他聰明得多的人手裡買下了這家公司,所以技術創新也和馬斯克無關。

特斯拉創始人Martin Eberhard和Marc Tarpenning

此外,特斯拉持有比特幣這幾個月賺的錢比他們賣汽車賺的都要多,

當然,買幣的錢,很可能也來自於政府補貼。

馬斯克此前提及的比特幣挖礦耗能其實是一個非常複雜的議題,

他已經對此研究了很多年,但一旦他的主要收入來源因此受到威脅,馬斯克就會搖身一變,裝作一無所知的雙面人。

馬斯克曾在推特中提及正與北美比特幣挖礦機構談話,

這在匿名者組織看來,是他將要壟斷比特幣產業的信號。

他們譴責到,現在有上百萬的散戶投資者指望加密貨幣帶來的收益能改善他們的生活

但馬斯克永遠無法理解,因爲他出生時,南非仍處於種族隔離制度之下,他從小就生活在從南非人手裡偷來的財富之中,根本不瞭解勞動人民的疾苦。

雖然投資加密貨幣的人都有一定的風險認知,知道要爲波動性風險做好準備,但馬斯克的推文完全就是在漠視普通勞動者,

許多辛勤勞作的人因爲馬斯克的一條推文,資產蒸發,而他卻安然無恙地待在豪宅之中用表情包來嘲笑大家。

最後,匿名者宣戰到:

馬斯克,你可能認爲你是最聰明的人,但你現在已經遇到了對手,

我們是匿名者!我們是軍團!你等着吧!

我們早晚要找你算賬!

匿名者組織此前戰果累累,他們曾經破壞過包括PayPal在內的大公司計算機系統,

還參與了“佔領華爾街”等一系列運動,在網民間享有一定聲譽。

也難怪,“戰書”一下,網民幾乎一邊倒地站在了匿名者這一方:

“他本可以得到數百萬比特幣持有者的支持,但他卻爲了嘲笑他們而滿口胡話。

他已經失去了在幣圈的所有尊重。”

“馬斯克生生把自己變成了小丑。”

“這就是爲什麼永遠不要去崇拜一個有錢人。他們總是會利用你去賺更多的錢。”

“現在看來,匿名者纔是民選冠軍。我還以爲馬斯克和其他人不一樣呢,狠狠地打擊他的痛處吧。”

“舉個例子,委內瑞拉的人民是用比特幣來對抗高通脹的,他們受到的傷害最大。

他們不僅僅在投資,更是在拯救自己的生活。”

“打起來!”

“讓馬斯克回到現實吧,他太膨脹了,簡直像個魔鬼。”

至於接下來雙方將以怎樣的形式過招,事情越來越有趣了。

推薦閱讀:

“爲什麼沒人管管馬斯克?”

爲什麼沒人管馬斯克? 這是美國比特幣投資者最近說得最多的一句話。

幾周前,比特幣“信徒”馬斯克突然公開唱衰比特幣,緊接着,比特幣的價格下跌超過40%,50多萬人爆倉。更讓投資者憤怒的,是馬斯克還在捧一踩一:

同樣是數字資產,馬斯克一邊唱衰比特幣,一邊卻在爲狗狗幣背書。不少美國投資者就覺得,馬斯克在操縱市場,這樣的行爲,需要管一管。

▲5月21日,馬斯克在推特上留言:我從未拋售狗狗幣,將來也不會

與比特幣相關的美國金融監管機構大體分四類,這四類機構都有自己的監管方向。

這次比特幣風波之後,美國財政部耶倫、美聯儲主席鮑威爾、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主席蓋斯勒等,並非沒有反應。

在談及數字資產時,他們都會提到兩個詞,警告和監管:警告投資者認清風險,並表示要加強對數字資產的監管。只不過,類似的反應在過去幾年,說得多了。

說都說了,但從實效上看,風險依然不小,管了好像卻又沒管住。比特幣,爲何就成了美國無法駕馭的“過山車”?

重蹈覆轍

今年,比特幣的關注度空前。

就在1月8日,比特幣交易價格一度突破4萬美元,創歷史新高,它的市場總值也首次突破萬億美元。要知道,2020年,全球GDP超過1萬億美元的國家只有16個。

這還不是終點。到4月份,比特幣的價格高點飆升至64829.14美元,一再突破記錄。

價格上漲拉動的,是投資者的熱情。僅在一季度,美國最大的虛擬貨幣交易所“比特幣基地”的新增用戶,就超過了1300萬。

▲2021年3月,“比特幣基地”用戶數達到5600萬

玩家變多了,盤子變大了,按照道理來說,比特幣價格的波動,應該趨於平緩。但事實,卻恰恰相反——從歷史最高點到幾近腰斬,比特幣只用了40天。

許多損失慘重的投資者,選擇將馬斯克視爲此次暴跌的罪魁禍首。3個月前,正是他的表態,將比特幣推向“神壇”。

1月,馬斯克將推特簡介改爲“比特幣”,當天,比特幣大漲18%;

2月,特斯拉宣佈已花15億美元購買比特幣,消息發出後的1個小時,比特幣漲了13%;

3月,特斯拉宣佈接受比特幣作爲支付方式,當天,比特幣價格隨之走高。

但誰也沒有想到,短短兩個月後,這個比特幣的“信徒”會調轉槍口,唱衰比特幣。

5月13日,馬斯 克先是宣佈暫停之前特斯拉接受比特幣作爲支付方式的決定。當天,有30萬人爆倉。3天后,馬斯克又暗示,特斯拉要出售持有的所有比特幣。這一消息,又讓比特幣大跌10%。

一個人的兩條推文,直接抹平了比特幣自今年2月以來的所有漲幅。馬斯克的行爲,讓儘快完善對比特幣的監管這一訴求,再次擺在了桌面上。但這個問題,自從比特幣出現之後,就一直在討論。然而,這麼多年,人們似乎一直在重蹈覆轍。

比特幣的歷史上,曾有過4輪“暴漲-暴跌”,暴漲的原因各不相同,但暴跌的關鍵詞之一,都有監管。

2011年6月1日,美國新聞網站“高克”發表了一篇深度報道,裡邊詳細講述瞭如何在暗網上使用比特幣購買非法藥物的故事。報道發出後,短短一週內,比特幣的價格就從10美元,上漲到32美元。

搜索和研究比特幣的,不僅是灰色經濟的相關人員,同時,它也引起了美國監管層的注意。隨後,美國財政部宣佈,要對爲比特幣提供轉賬或經紀服務的實體進行監管。

消息一出,大家紛紛開始拋售自己手裡的比特幣。當時的比特幣市場規模很小,這樣大的拋盤,直接引發了比特幣幣價的“雪崩”——2011年下半年,比特幣的價格從32美元,直接跌到了2美元。

單從數據來看,“腰斬”這種事對於比特幣而言,已經司空見慣了。2013年4月,2013年12月,2016年底,比特幣的跌幅分別是80%、87%和81%。

監管的話沒少說,但是比特幣市場非但沒有得到規範和約束,反而更加肆無忌憚地擴張。中國社科院美國研究所經濟研究室楊水清告訴譚主

比特幣面向的投資者越來越多,監管,勢在必行。但重要的是,一直在說監管,市場的波動與混亂卻依然一次比一次劇烈。這個問題到底該誰負責?

南轅北轍

這輪暴跌之後,美國出來表態的部門有不少。

5月20日,比特幣暴跌當天,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主席加里·詹斯勒率先出來表態,要加強對數字資產交易平臺的監管;隨後,美聯儲主席鮑威爾抨擊數字資產給美國金融穩定帶來的風險,同步向虛擬貨幣施壓……

但這些表態,更像是口頭喊話,唯一一個採取實際行動的,是美國國稅局

同一天,美國財政部建議收緊對虛擬貨幣的稅收監管力度,要求1萬美元以上的交易上報給美國國稅局。

收稅,能解決比特幣的監管問題嗎?譚主搜了搜這個部門的官網發現,早在2014年,整個虛擬貨幣市值只有60億美元,也就是當下市值的160分之一時,美國國稅局就發佈了一個指導文件,明確表示比特幣應被視爲“財產”,並就此開始了徵稅之路。

只不過,2015年只有802名納稅人向國稅局報告了比特幣收益,這遠少於實際人數。敬酒不吃吃罰酒,美國國稅局決定採取強制措施,並且,還要殺雞儆猴。

2016年,美國國稅局向美國最大的虛擬貨幣交易所比特幣基地發出了一份佚名傳票,這種傳票是司法機關賦予美國國稅局的強有力武器,通過它,美國國稅局不需要說明具體情況,就能調查某一類納稅人的信息

▲美國國稅局一直向虛擬貨幣交易所發送“John Doe”佚名傳票來尋找納稅人的納稅義務信息

傳票要求比特幣基地向美國國稅局披露2013年12月31日至2015年12月31日期間,交易所中100多萬美國用戶的完整交易記錄。交易所以保護用戶隱私爲由,拒絕了。

經過一年多的撕扯,最終以美國國稅局勝訴作結。只不過,拉鋸一直在繼續,在美國國稅局掌握了比特幣基地的用戶信息和賬戶交易信息之後,依然有人不夠自覺,沒有正確申報所得稅,美國國稅局只能寫信警告,發出的信件有1萬多封。

這兩年,收稅幾乎成了美國監管比特幣最常用的手段,今年4、5月份,美國國稅局又分別在波士頓和舊金山,贏了兩場對比特幣徵稅的官司。

忙了一圈下來,收稅越來越多,但這,就意味着收緊麼?恰恰相反,不少人把這一舉措,視爲對比特幣“身份的確認”。

比特幣的早期發起人之一羅傑·弗埃爾在徵稅之初就說:

這可不是行業人士的自誇,《紐約時報》當時的報道,也提到了這一觀點——收稅可能意味着虛擬貨幣正在發展壯大。

文中採訪的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商學院副院長阿賈伊·溫澤同樣認爲,徵稅,把比特幣納入了成爲真正金融資產的軌道。這會讓比特幣進一步遠離邊緣處境,進入主流金融體系。

本想給比特幣波動的“烈度”降降溫,結果卻是抱薪救火,更加刺激了比特幣市場的火爆,一個數據很能說明問題,美國聯邦調查局,要求新增80位員工以及2160萬美元的支出——數字資產非法應用的案件,讓他們忙不過來。

這樣看來,美國國稅局關注的重點,是增加一筆筆的稅收收入,至於比特幣價值波動有多大,是否會帶來金融風險,這一點,顯然不在稅務部門的考慮範疇之中。

人心各異

其實,對於比特幣的定義,美國國稅局的上級部門,美國財政部,早有定論。

徵稅開始的前一年,2013年3月,美國財政部下設的一個局——金融犯罪執法網絡就發佈了《虛擬貨幣個人管理條例》,對虛擬貨幣進行了界定。

要知道,金融犯罪執法網絡的使命很特殊。它的使命,是打擊洗錢與促進國家安全,通過蒐集金融情報來保護金融系統免遭非法使用。2009年比特幣誕生後, 這個機構收集了3億多份情報,對比特幣做了定性:

這句話,被視爲認定比特幣合法貨幣地位的積極信號。

▲參議院國土安全和政府事務委員會主席湯姆·卡珀舉行了首次關於虛擬貨幣新興技術國會聽證會

在財政部眼裡,只要遵守傳統金融機構的監管規則,比特幣就不是非法貨幣。

但在國稅局眼裡,比特幣不是貨幣,而是財產。同一行政體系,不同機構,對待同一事物的看法,出現了分歧。

猶疑當中,2017年2月,比特幣迎來了它最瘋狂的時期。當時的ICO(虛擬貨幣首次公開發售)政策,第一次允許虛擬貨幣創始人直接向市場出售自己的新產品。僅在上半年,美國的ICO融資總額就超過10億美元,是2016年全年的10倍。

行業的火爆也拉動了比特幣價格的提升,2017年上半年,比特幣的價格上漲了160%。

▲從創紀錄的高點到急速下跌,比特幣的價格彷彿坐上“過山車”

當年7月,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發布了ICO監管指南。委員會表示,數字資產,應被歸類爲證券。這意味着,比特幣的交易,要在證券交易委員會的監管下進行。但當時,沒有一家主要的虛擬貨幣交易所是登記過的。

很快,這些交易所就讓這份指南,變成了一張廢紙。一個名叫尼克·摩根的律師的故事,很能說明問題。

他曾在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執法部門擔任律師,當時,他堅決支持把所有數字代幣歸爲證券——投資者買這些代幣,就是期望這些代幣能升值。後來,他去了一家名爲普衡的律師事務所,那時,他的觀點變成了希望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能夠對這些代幣保持足夠的寬容。

原因很簡單,普衡公司剛接了一個爲虛擬貨幣平臺提供股權融資顧問的活兒。

不同的公司出於自己的特殊考量,對比特幣有着不同的看法與選擇,監管部門,也是這樣。

就在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加強對比特幣監管,甚至專門發佈了一個網站“HoweyCoins.com”,向潛在初始代幣發行投資者解釋哪些虛擬貨幣投資計劃有可能涉嫌欺詐時,美聯儲主席傑羅姆·鮑威爾在一場“解碼虛擬貨幣大會”上,表明了態度:

中國社科院美國研究所經濟研究室的楊水清也一直在關注鮑威爾對待虛擬貨幣的態度。

按照她的分析,目前美聯儲在加速推出數字美元。在推出路徑上,“數字美元項目”是備選方案之一。該方案或將選擇最爲成熟的加密數字資產作爲數字美元的“代幣”使用,來推動數字美元的推廣,加強美元的儲備地位。

每個機構,都有每個機構的打算。看起來都在負責,卻又留出了監管的縫隙。

今年5月份,美國財政部長珍妮特·耶倫在《華爾街日報》首席執行官理事會峰會上講話時承認,美國沒有適當地監管虛擬貨幣的框架 。

爲什麼是財政部長來說這句話,也是有歷史淵源的。

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八個聯邦金融監管機構共同組成了一個跨部門機構,金融穩定監督委員會,這個機構的目標是改善各機構之間的協調,解決美國金融問題存在的風險性。財政部部長正是這個機構的主席。

實際上,自2018年初,這個委員會就專門成立了一個虛擬貨幣工作組,參與其中的,正是美聯儲、財政部和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等機構。設立工作組的初衷,是多部門協調行動,加強對比特幣的監管。

但這些機構的管轄權重疊和摩擦並沒有消失,像上面說的,虛擬貨幣的複雜性和進化性導致了各種監管機構的不同解釋。

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將數字資產視爲證券,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稱比特幣爲商品,財政部,則是從貨幣的角度看待比特幣,而財政部下屬的國稅局,又出於稅收的目的,將其視爲財產。

在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劉典看來:

想尋求一個共識,但實際上,似乎也沒有共識。看起來都在監管,但比特幣的風險,卻越來越高。

上週,《華爾街日報》一篇關於比特幣的報道中的一句話,戳中了虛擬貨幣工作組的痛點:

馬斯克一發話,比特幣投資者就要側耳傾聽。

當一個人的一句話就能輕易攪動一個超過萬億的市場,監管部門“降低風險”的呼籲,無疑成了一句空談,更可怕的是“狼來了”喊多了,也就沒人信了,等到泡沫破碎的那一天,伴隨着無可挽回的損失一同而來的將會是對監管部門的信任危機。

如今,比特幣就像一輛越來越“瘋狂”的快車,坐在車頭操控的是一個個像馬斯克一樣的資本家,坐上這列快車的,是一個個普通人。

他們只能聽天由命,不知道下一個目的地是山峰還是山谷,抑或是脫軌墜入深淵。(玉淵潭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