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舉措保暢保供 各地持續發力守護民生溫度

王紹紹

當前,多地正經歷低溫雨雪冰凍天氣,供電供暖需求顯著增加,導致電力負荷攀升,迎峰度冬電力保供迎來“大考”。爲更好地應對寒潮天氣,各地多措並舉,加大煤、氣、電的供應力度,保障羣衆安全溫暖過冬。

近日,國務院國資委黨委召開擴大會議強調,要全力抓好基礎保供工作,提高極端天氣下的保供能力,做好能源安全增產增供,組織好煤炭生產,提高電力生產供應能力,全力保障油氣穩定供應,強化電網運行監控,加強交通設備設施檢維修管理,強化民航水運災害應對能力,保障人民羣衆基本生活需要。

數據顯示,進入供暖季以來,全國煤炭產量保持高位;日均發電量255.6億千瓦時,同比增長8.7%。目前全國統調電廠存煤保持在2億噸以上,可用26天。全國煤電非計劃停運和出力受阻容量處於歷史同期較低水平。

當前抗擊雨雪冰凍災害形勢嚴峻,電力保供任務艱鉅。各地全力以赴保障供電,確保人民羣衆溫暖過冬。

12月9日以來,山西出現兩輪大範圍雨雪降溫天氣過程,極端天氣對能源保障和保暖保供帶來較大影響,各地各部門竭盡全力做好能源保障和保暖保供工作。重點做好城市集中供熱、“煤改電”“煤改氣”能源保障工作,確保人民羣衆溫暖過冬。

“進入冬季後,鐵路部門充分發揮大秦、唐包、瓦日、浩吉、蘭新鐵路等貨運主通道作用,提升北煤南運、西煤東運、疆煤外運能力。”國鐵集團貨運部負責人介紹,截至11月底,全路371家直供電廠庫存8627萬噸,同比增長15.2%,可耗天數均在20天以上,保持較高水平。

“現階段煤炭依然是我國的主體能源,尤其是在電力生產領域,全社會70%左右的發電量仍是煤電。”業內專家表示,從保障能源安全、穩定能源供應的意義上,煤炭發揮着無可替代的“壓艙石”“基本盤”作用。

爲保障民衆溫暖過冬,油氣行業正加大油氣田增儲上產力度,發揮儲氣庫調峰應急作用,多方籌措進口LNG(液化天然氣)資源,發揮“全國一張網”優勢,爲迎峰度冬能源保供夯實“底氣”。

12月20日,隨着國家管網羅集末站至電廠的閥門緩緩開啓,中國石油的天然氣進入到了安徽省首批天然氣調峰電廠——合肥長豐皖能天然氣調峰電廠,助力電廠調試,爲城市溫暖過冬增添“底氣”。

據悉,目前全國天然氣儲備能力較去年大幅提升,地下儲氣庫、LNG(液化天然氣)儲罐可動用氣量均處於較高水平,成品油庫存保持高位。

數據顯示,11月份,全社會用電量7630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1.6%。分產業看,第一產業用電量96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2.2%;第二產業用電量5277億千瓦時,同比增長9.8%;第三產業用電量1321億千瓦時,同比增長20.9%;城鄉居民生活用電量936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0.0%。

12月15日,由中國電建EPC總承包的東北地區規模最大的抽水蓄能電站——清原抽水蓄能電站首臺機組正式投產發電,對保障電網安全穩定運行、促進新能源消納、優化電源結構具有重要意義。

爲應對此輪寒潮,湖南省504支搶修隊伍、8300名搶修人員,129支電力應急基幹隊伍、1638名基幹隊員以及直流融冰分隊、主網人工除冰隊伍隨時待命,利用無人機、可視化及衛星等先進技術開展全時段、全設備、全地域監測預警,全力以赴做好電力保供。

據介紹,目前全國用電用氣需求處於歷史高位。12月17日,全國最高用電負荷12.42億千瓦、用氣量14.23億立方米,分別比去年供暖季峰值高出8300萬千瓦、1.08億立方米,創下供暖季歷史新高。

爲應對強雨雪天氣,國電冀北電力運用衛星預警、無人機作業、人工特巡等立體化巡檢模式,對500千伏北京環網、西電東送、北電南供等輸電大通道開展全天候、不間斷跟蹤巡護,全力以赴保障電網安全穩定運行。

國家能源局發佈數據顯示,截至11月底,全國累計發電裝機容量約28.5億千瓦,同比增長13.6%。其中,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約5.6億千瓦,同比增長49.9%;風電裝機容量約4.1億千瓦,同比增長17.6%。

“從今年供暖季能源保供總體形勢看,在各地區、有關部門和企業的共同努力下,入冬以來全國能源保供總體形勢良好,各項工作平穩有序,羣衆用能需要得到較好保障。”國家發展改革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新聞發言人李超表示。(陳靜儀對本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