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生物多樣性保護能力持續提升

新華社西寧5月22日電(記者 李琳海)5月22日是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位於“三江之源”的青海省守護生物多樣性,爲野生動植物的棲息提供了良好生存環境。  青海是長江、黃河、瀾滄江的發源地,素有“中華水塔”美譽。相關數據顯示,目前青海分佈有陸生野生動物665種,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40種,主要有雪豹、黑頸鶴、豺、荒漠貓、黑鸛等,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1種,大型真菌260多種。  可可西里地處三江源國家公園核心區,眼下藏羚羊已經開啓一年一度的大遷徙,可可西里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的藏羚羊種羣數量也從保護初期的不足2萬隻恢復至7萬多隻。  青海省林業和草原局局長杜平貴說,從出臺有關森林、草原、溼地、野生動植物、有害生物防控等方面的法律法規,到開展專項行動打擊非法交易;從推動雪豹、藏羚羊等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保護,到建設以國家公園爲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從提高全省生物遺傳資源收集保存水平,到首次將保險機制引入野生動物致害賠償……近年來,通過一系列具體措施,青海生物多樣性綻放多樣之美。  初夏時節,驅車行走在位於青海湖北岸的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剛察縣,可以看到一羣羣普氏原羚在草原上歡快奔跑,它們時而低頭覓食,時而擡頭望向遠方,跳躍的身姿爲高原大地增添了幾分靈動。  通過持續保護,青海特有物種普氏原羚數量已由保護初期的不足300只增加到現在的3400餘隻。  普氏原羚保護成果是青海守護生物多樣性的縮影。目前青海黑頸鶴種羣數量達到2600餘隻,較10年前增加了1400餘隻;青海湖裸鯉蘊藏量恢復到12萬噸……  “林草等部門還通過實施野生動植物遷地保護、野外瀕危物種拯救等工程,就地與遷地保護有效互補,瀕危野生動植物種羣得到了有效保護和恢復。”青海省林業和草原局野生動植物保護處處長張毓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