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國專家駁斥“中國產能過剩論”:不過是美政治炒作和保護主義的藉口

(原標題:多國專家駁斥“中國產能過剩論”:不過是美政治炒作和保護主義的藉口)

中國日報網4月22日電 最近一段時間,部分美西方政客和媒體不斷渲染所謂“中國產能過剩論”。分析人士普遍認爲,“中國產能過剩論”站不住腳,來自權威機構的數據也不支持所謂的“產能過剩”。“中國產能過剩論”實質上是抹黑和打壓中國經濟的政治工具,其背後凸顯的是逆全球化和貿易保護主義,其結果是阻礙全球貿易,損害各國共同利益。

多位經濟學家和跨國企業高管表示,中國在全球供應鏈中佔據重要地位,這是全球企業和消費者自主決策的結果。作爲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的經濟模式具有比較優勢,使其成爲世界製造業的中心。

亞洲開發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樸之水稱,對“中國輸出過剩產能”的擔憂證據不足。他指出,世界貿易組織通過徵收反傾銷稅和反補貼稅解決不當競爭問題,但沒有有力的證據表明這兩種做法適用於中國。

當今世界面臨的關鍵問題不是新能源產能過剩,而是嚴重短缺。以新能源汽車爲例,據國際能源署測算,2030年全球新能源汽車需求量將達4500萬輛,是2022年的4倍多。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數據,2023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出口120.3萬輛。這意味着全球市場對於新能源產品存在巨大潛在需求,當前中國產能還遠不能滿足市場需求。

摩根士丹利中國首席經濟學家邢自強稱,“刻意針對中國的產業政策,並暗示中國的競爭優勢是靠政府補貼,這是不公平的”,許多國家都在通過政府補貼和相應產業政策促進戰略性產業和生產力的發展。以美國爲例,美國總統拜登簽署了《通脹削減法案》,這是該國有史以來對清潔能源和氣候行動的最大投資,白宮已向尖端芯片行業提供了鉅額補貼。

泰國開泰銀行高級副總裁蔡偉纔在接受新華社採訪時表示,近年來,中國新興產業之所以在國際市場取得競爭優勢,是中國企業積極創新研發、控制生產成本的結果。部分發達經濟體不反思本國相關企業爲何失去市場,反而指責中國輸出“過剩產能”,甚至以此爲由打壓公平競爭,損害消費者利益,“實在令人感到可悲”。

美國智庫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尼古拉斯·拉迪對所謂“中國產能過剩論”背後隱藏的逆全球化和貿易保護主義感到擔憂。拉迪告訴新華社記者,作爲一名經濟學家,他並不清楚如何來衡量所謂的“產能過剩”。這一觀點似乎意味着,任何國家都不應生產超出國內銷售能力的產品。拉迪擔心這種論調走向極端,將導致國家之間沒有貿易,對世界而言將是一場經濟災難。

分析人士指出,在美國大選前夕,一些政客將所謂“中國產能過剩論”和與其他國家的貿易不平衡問題作爲政治籌碼,其政治考慮優先於真正的經濟關切。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姚洋表示:“美國政府聲稱其貿易政策爲‘以工人爲中心’,從炮製‘中國產能過剩論’到對中國發起貿易調查,其近期舉措更像是爲取悅和討好某些選民羣體做姿態,而非出於經濟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