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會時評-應該面對的真相

不只沿街檳榔攤「大水」、「小水」招牌櫛比鱗次,瓶裝水高山大海都可見蹤影惠文國小學童五個月內回收六萬多支寶特瓶,這還只是臺灣一年四十五億支寶特瓶用量冰山一小小角,瓶裝水(飲料)減量的環保教育時刻到了!

二○一○年臺北花博,以一百五十二萬個廢棄寶特瓶磚打造的「環生方舟」長一百卅公尺、高九層樓,規模與小巨蛋相同,觀衆印象深刻此一建築的「偉大」,但忘了這麼大的寶特瓶建築,臺灣一天用掉的量可打造五座。臺灣一年四十五億到六十億支寶特瓶中,高達廿億支是瓶裝水。

寶特瓶材料石油提煉而成,再以大量的水冷卻、清洗瓶身,一支瓶裝水約耗費十.五公升的水;每一支包裝、運送、銷售過程,又排放九十三公克的二氧化碳

雖然回收的寶特瓶能重新加工製成毛毯衣服等,但據統計臺灣回收寶特瓶再利用的僅佔四%,其餘都變成垃圾,而寶特瓶的PET(聚乙烯對苯二甲酸酯材質,埋在土壤得要四百五十年才分解。

瓶裝水的罪惡並非新觀念,但國人鮮少關注。澳洲新南威爾斯省邦達努鎮人口只有兩千五百人,二○○九年鎮民大會通過全鎮禁售瓶裝水,鎮民認爲水資源人人共有的,但業者利用、經裝瓶、運送回賣給民衆十分浪費,這也是全球首度拒賣、抗議瓶裝水的聲音

臺灣也許無法拒賣瓶裝水,但學校環境教育有責任給予學生完整的資訊,從小養成帶環保杯、保溫瓶,多喝開水少喝飲料的觀念,愛自己對環境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