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醒了,same準備好了麼?

開頭馬後炮:如果說2011年移動App剛興起時,“豆瓣”就該有一個“魂兒”全的移動端產品的話,就應該是今天豆瓣2.0的樣子了。

現在“豆瓣”醒了,終於確定如何安放它在PC端積累了約10年的UGC資產,阿北想得很清楚——“彙集1億人的生活趣味”。一直以來,雖說“豆瓣XX”們(2013年“狂拆”的結果)每個承載的內容都很重要,但拆開後對“豆瓣”和用戶來說都很尷尬,因爲把趣味割列成一個個“精幹”的功能不符合生活邏輯,這樣很難讓用戶“泡”在“豆瓣”上。

而四年後的今天,用戶的注意力也越加分散,移動互聯網催生的“無聊”和“消遣”事業方興未艾,不過,就泛興趣的內容沉澱類產品而言,尚沒有大贏家。依賴PC端超大流量屹立不倒的“貼吧 先不提了,這個產品調性太特別了。

雖然阿北在博客中說,豆瓣2005年推出“豆列”,但一直都跟內容消費結構關係不大,而“豆瓣”2.0 的“豆列",確是在以用戶生活中可能出現的興趣點推薦信息流。

既然說到這裡,我忍不住要把它跟same做比較了。

不長不短四年,中間出現了一個氣質略像早期豆瓣的same,它發端於移動

不長不短四年,豆瓣突然醒了,它有1億用戶

現在二者更像了

一個要“彙集1億人的生活趣味”,一個是“和而不同”,都想做出“和合萬物”的東西來。

一個讓用戶通過關注用戶創建的頻道獲取相應頻道的內容,same說它有83640個頻道;另一個讓用戶通過關注用戶創建的“豆列”發現書、影視音樂旅行等生活方式各個的各個維度,“豆瓣”說它有上千萬個豆列。

不過,書、影、音以及移動催生的App推薦:對二者而言都是最具沉澱價值的內容了,2013年11月底same正式加入書影音的分類,現在已經在強調“用音樂表達自我情感”、 “用電影五味人生”、“用圖文記錄生活點滴”等等,“App研究”等頻道也頗受人關注,不少面向年輕用戶的App喜歡把產品放上去測試用戶反響

“豆瓣”在各個方面當然是儲備已久,這正是它的優勢,而且我們相信除了圖文、找活動、發現“東西”(創意商品發現)以外,要”彙集1億 人生活趣味”的豆瓣還會讓人們在此消費更多內容,比如“音樂”、“電影”等還只是延續之前的條目庫+評論的方式——但我覺得App內消費應是必然,至少我有不少朋友用same時都是爲聽音樂。至於電影,也可以像PC端那樣提供觀看入口。對於目的指向性非常明確的用戶行爲,豆瓣還是保留了之前的條目搜索。

阿北說,“豆瓣 App在繼續搭建手機上新用法的同時,陸續會整合豆瓣下的各個其他 App裡對大衆有用的內容。”

代溝

當然,二者一個由PC時代轉世而來,一個生而移動,有代溝的。

“豆瓣”的內容豐富多樣,而且信息流速比same要慢得多,不乏長篇帖子,不過沒有移動端生產能力,目前看也不適合有,綜觀下來有很強的媒體屬性,“豆列”是用戶精選內容的工具,由一個人編輯,可以共享給大家

生而移動的same更纖巧靈活,UGC的繁殖能力更強——除了聽音樂這純線性媒介外(電影還不能看),大部分信息流速很快,內容偏短平快。正因爲有着千奇百怪的相互獨立的頻道,你時常會有從一個App突然跳到另一個App的錯覺。無庸置疑same有很強的社區屬性,人們在針對頻道主題發言,頻道是大家共同討論、分享、排隊形、蓋樓地方

生活化是二者都想做的,不過,娛樂化顯然是same做得更好,投票語音貼紙,以及持續在運營的在線活動,這當然跟same用戶中90、95後很多有關,“豆瓣”用戶肯定會年齡大一些。不過,二者確有諸多重合之處,尤其是關乎文藝的事情上,很多時候是不分年代的。

那麼誰離社交更近?

這個問題主要是問“豆瓣”的,阿北說,“新豆瓣也會把發現好東西、分享意見和發現有意思的人用最簡單的方式在一處實現”,“廣播的內容和新的個人頁面會在後續的版本里進到豆瓣 App 裡來。”

看來,豆瓣App肯定是要做社交的,只不過要看從強媒體屬性到社交要怎麼起承轉合是個問題,因爲按常理這樣的平臺上內容生產者和消費者很不均衡,但“豆列”的編輯者和關注者應該是最多的。“豆瓣”那麼強調”豆列”,想必代表用戶興趣點的“豆列”會成爲連接共有共同愛好人的方式。

“豆瓣”原本在PC端最有社交意義的頻道算是“小組”了,這種形式或許可以跟“豆列”結合起來針對移動端需求做做改良。“豆瓣1.0”推出基於單個條目的羣聊算是對在移動端對社交的初探,這次基本上是失敗了,因爲基於條目這樣大顆粒靜態話題基本聊不動。也可能下一步“羣聊”會跟“豆列”有所結合。

對same而言,剔除Follow後,它正在重構關係的過程當中,跟幾個月前相比,same在溝通導向上做得更清晰,每個當前頻道上都有一個藍色數字——點進去就是實時在線的samers列表,直接可以進入聊天狀態,或者查看詳細的Profile,當然,仍然不能關注。對於每一條貼子,用戶不僅能轉發給最近的聯繫人,更是優先轉發到微信朋友、朋友圈等等。頻道主可以添加“友情頻道”推薦給用戶,聽起來神似“豆瓣”在PC端的“友情小組”。same的羣組至今還在測試之中,建羣的方式,羣的大小都是需要慎重考慮的問題。

same是一個適合讓用戶“泡”在上面的地方,而“豆瓣”讓人們在移動端重新消磨我不知道算不算是新習慣的培養,但是“豆瓣”有過億的用戶,這點不能迴避。

[36氪原創文章,作者: Chlo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