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網移動端佈局落後3年 資本紅杉聯創着急

理財週報記者 王小莓/上海報道

在“唯快不破”的互聯網界,豆瓣以其全球獨一無二的存在慢慢生長,但比互聯網更快的移動互聯網時代,豆瓣似乎已經錯失追趕的良機。

成立於2005年的豆瓣,以其獨特的小清新氣質在躁動的互聯網界孤獨生長。創始人楊勃“不刻意商業化”的理念讓豆瓣一直離錢都很遠,成立9年,仍未盈利

楊勃的底氣也許來源於豆瓣一系列的漂亮數字:截至2013年,註冊用戶7500萬,2億月獨立UV,2.3億日PV。的確,在PC端,用戶規模比豆瓣大的也只有十二三家。

但移動互聯網的“快時代”讓這個“慢公司”似乎格格不入,不重視移動端的發展,讓豆瓣在移動端的佈局落後了三年。

在另一家以慢著稱的公司——大衆點評網傍上騰訊、加速轉軌的時候,豆瓣在做什麼?掌舵者楊勃將帶領豆瓣駛向何方?豆瓣是否能抓住最後的時機,在日新月異的移動互聯網佔據一席之地?資本是否還會青睞這樣一個“一窮二白”的小清新?

這些答案的背後,也許隱藏着一個不爲人知的豆瓣。

豆瓣移動端裂變

豆瓣似乎正在爲其“慢”付出代價。

2012年,豆瓣的月度覆蓋獨立用戶數(UV)已超過1億,日均PV爲1.6億。對於“流量爲王”的互聯網企業,豆瓣無疑是個優質資產,也是資本眼中的香餑餑。但現在的熱度似乎在下降。

與此相對的另外一家以“慢”出名的公司——大衆點評網,卻受到資本追捧,最終騰訊高價入股20%,加速變革。

“我覺得點評的慢和豆瓣的慢還是有本質的區別的,表面上看起來還是很慢,但我覺得重要節點不能慢,有一句話說得很對:你可以輸在起點,但不能輸在轉折點。我覺得他們在重要的轉折點沒有抓住機會,比如移動的轉變、文化產業等。文化產業近幾年發展很好,豆瓣處在一個蠻好的風口,但是沒有被吹起來,我個人都覺得難以理解。”一位專注互聯網投資的資深人士這樣告訴理財週報(微信公衆號:Money-week)記者。

三年前,藉助智能手機的興起,移動大潮來臨,這幾乎是一個衆人皆知的機遇。而在此之前的2009年,大衆點評網就開始佈局移動端,推出Android v1.0版本,兩個月後又推出iPhone v1.0。2010年在團購剛剛興起的時候,大衆點評網順勢而爲,推出團購業務,在經歷的殘酷的百團大戰後,目前成爲團購市場位居第二,僅次於美團網。

其實,與大衆點評相比,豆瓣網在移動端的佈局幾乎處在同一起跑線。據豆瓣網公關林敏介紹,豆瓣網布局移動端開始於2009年的豆瓣FM,之後的幾年中陸續上線各種移動端產品

楊勃將移動互聯網看成是對自己的“一個巨大解放”。

2013年,楊勃公開談到自己的移動互聯網的戰略,他認爲豆瓣在互聯網領域積累8年,每一個改動都很困難,而移動互聯網的每個產品都是獨立的,可以做很多新的事情

之後,我們就看到從一個互聯網上的豆瓣整體分裂爲10個移動互聯網的豆瓣。

楊勃在移動端將豆瓣分爲10個垂直類的豆瓣產品:豆瓣FM、豆瓣閱讀、豆瓣筆記、豆瓣電影、豆瓣購書單、豆瓣音樂人、豆瓣小組、豆瓣同城、豆瓣線上活動和豆瓣廣播。

在移動端,是一個豆瓣好,還是多個垂直豆瓣好?這在業界也引起不少的爭論。

淘寶無線的一位產品經理認爲,無論是一個APP還是多個APP都是爲公司的戰略目標服務的,百度旗下不下於一百個APP,但都沒有形成拳頭產品,淘寶引以爲戒,集中力量做淘寶客戶端

他認爲豆瓣的目標不太清楚,但相信目前這樣的APP形態還是和豆瓣的目標相關的。而楊勃的理念就是“幫助用戶更好地發現生活”,所以他在移動端的產品更加垂直化、精細化。

而一位姓張的產品經理則認爲分開的好處是做起來簡單,上線迭代靈活。大全APP做起來很難,但他認爲一個更好的單一豆瓣APP形態是可能存在的,現在只是還沒摸到門路。

但毋庸置疑的是,分散後的豆瓣在移動端將不得不面臨各個垂直領域的對手,甚至與BAT正面交鋒

比如豆瓣主打的是興趣社交,但現在百度貼吧、陌陌貼吧等產品均已瞄準興趣社交。

陌陌的本地化屬性更大一些,而百度貼吧社交屬性正在加強,整體仍以帖子爲中心; 豆瓣電影則遭遇強勁的微信和QQ電影票,目前微信已經接入高朋支持的電影票頻道,點擊進去後菜單爲“上映”、“影院”和“我看”,與豆瓣電影APP如出一轍,而各種專業電影票訂票APP如格瓦拉、大衆點評網、美團等也與豆瓣直接競爭;QQ音樂、酷狗、酷我、天天動聽等也在分食豆瓣FM的潛在市場;豆瓣閱讀則與熊貓看書、拇指閱讀等閱讀類APP爭搶市場。

分散後的豆瓣會不會顯得勢單力薄,況且楊勃的重心似乎仍在PC端。

因爲2013年1月楊勃公開表示豆瓣的UV在過去一年翻了一倍達到2億,在商業營收環節,PC端是主要的來源,所以,豆瓣在PC端還有大的嘗試

但在投資人眼中,也許5年後,就沒有人玩電腦了。

商業化進程慢

儘管楊勃對豆瓣的未來似乎胸有成竹,但從資本的角度來說,投資人士對目前的豆瓣表現出更多的是擔心。

關鍵是它的趨勢,如果這個公司很賺錢,上市只是一個時間問題,現在連豆瓣用戶的增長我都有些擔心,是不是還有前進的動力,無論是從一個用戶的角度還是第三方我都有點擔心。因爲用戶更多的時間用在移動上了,它沒有移動的戰略,沒有移動的產品,用戶使用的粘性會減少,最終也許在移動端有替代品出現,現在還沒有,也許將來別人動作比較快,把他的電影、書的份額吃掉,不是不可能。就算沒有吃掉,它現在也被微信吃掉了,因爲用戶在PC上的時間越來越少。”上述投資人說道。

從用戶增長上看,豆瓣現在似乎不用擔心,林敏給理財週報的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豆瓣月獨立訪問用戶(UV)2億,註冊用戶7900萬。這與2012年相比,UV翻倍,似乎這個擔心過早。

從移動端產品上看,豆瓣不是沒有,而是太多,而且沒有一個在細分領域有足夠影響力的產品,相對較好的是豆瓣FM。

豆瓣FM是豆瓣第一個移動端的產品,上線一年多便成績斐然

2011年11月,豆瓣對外宣佈豆瓣FM(douban.fm)月覆蓋用戶數超過800萬人,手機客戶端下載量近300萬。

在當時的蘋果應用商店App Store中,豆瓣FM當前版本(2.1.0)平均評分爲五星,所有版本平均評分四星,一共有8183份用戶評分,位居中國區免費應用軟件音樂類排名榜首。而彼時位列二三位的QQ音樂和酷狗音樂加起來的用戶評分還不到160個。

遺憾的是,截止到2014年3月6號音樂類免費Iphone軟件排名中,豆瓣FM排在第10, QQ音樂、酷狗仍位列二三位,鈴聲大全、酷我音樂、百度音樂、天天動聽等後來者居上,擠進前十。

上述投資人認爲豆瓣在移動端的豆瓣電臺策略未必正確,因爲豆瓣主要的流量並不在豆瓣電臺上。理財週報記者也證實,在豆瓣以“影、音、書”爲主的架構中,流量最大的是電影。

當然,在業績貢獻上,豆瓣電影和豆瓣FM都是商業化較早的項目。

據林敏介紹,豆瓣目前的商業模式品牌廣告、互動營銷、與電商分成相關的收入以及與產品結合的商業模式,具體包括豆瓣電影在線選座購票、豆瓣FM PRO、豆瓣閱讀電子書、豆瓣同城購票等。

一向強調“不刻意商業化”的豆瓣在2012年似乎加快了商業化的腳步。

2012年5月豆瓣先後上線豆瓣閱讀作品商店和電影票“在線選座”功能;隨後又推出豆瓣FM Pro,也就是豆瓣電臺的付費版本;去年9月又上線了豆瓣東西,嘗試電商分成業務。

與豆瓣積累近9年的上億的流量來說,如果想要商業化,可以有無數種可能,比如豆瓣可以走向電商、自營電商抑或類似天貓的電商平臺;可以做圍繞電影票等文化產品的團購網站;可以走向媒體,從電影點評直接延伸到視頻網站;可以走向硬件,以豆瓣FM爲基礎做播放器,以豆瓣閱讀爲基礎做豆瓣的Kindle;甚至可以將線下的觸角從文化延伸到更多領域例如在線旅遊等等。

但現在的豆瓣商業化痕跡依然很淺。

這源於淡泊名利的楊勃獨特的產品觀:“我一直覺得用戶價值可以帶來商業價值,我們仍然在做從第一時間起步的新的創新產品,有可能三四年之後變成大家常用的產品。我也認爲一個產品的生命週期不能強求,不能在生命週期還處於早期的時候強求轉化商業價值,商業價值的轉換要跟外界環境相關,而不是被迫做一些勉強的事情。”

也許正是楊勃的“淡泊”和“不運營”讓豆瓣至今未盈利。

押寶數年,紅杉聯創焦灼

2010年豆瓣開始在移動端上線豆瓣FM,這樣的起跑並不輸於其他互聯網公司。但關鍵是,時至今日,豆瓣在移動端尚沒有做出一款在細分領域名列前茅的產品,這與豆瓣在PC端的地位似乎並不匹配。

“我個人感覺這種創業型的公司受創始人的格局、眼光、性格影響挺大的,我覺得豆瓣其實還是對一些市場的變化反應慢了點。”一位投資界人士這樣告訴理財週報記者。

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豆瓣在移動端的慢?

“關鍵是CEO和高管的戰略可能做錯了判斷,在一些重要的戰略上做了錯誤的決定。在一些產品更新上太慢了,而且並沒有抓到重點,比如說移動這個重點,他們根本就沒有抓到。這裡面原因很多,是不想做還是想做沒做出來或者缺人等。”該投資人繼續解釋道。

關於產品更新的速度,大衆點評網的主管產品與運營的副總裁姜躍平深有感觸,此前慢公司大衆點評的產品更新速度並不快,但姜躍平表示最近自從向產品更新很快的攜程學習後,大衆點評也明顯加快了產品研發更新的速度。

日新月異的移動互聯網的大潮已經席捲三年,豆瓣依然按照自己的節奏慢生長,不知道楊勃的內心是否開始焦灼,但可以確定的是投資人開始有點焦灼了。

2006年,聯創策源投資豆瓣200萬美元,這也是豆瓣獲得的第一輪投資,2009年豆瓣再次獲得聯創策源和摯信資本的投資,2011年紅杉、摯信資本和貝塔斯曼亞洲基金共同注資豆瓣5000萬美元,彼時的楊勃宣稱豆瓣已接近盈利且不存在業績壓力,主要收入源自品牌廣告。

值得注意的是,在豆瓣第三輪融資中並沒有出現前兩輪均參與的聯創策源。

當時楊勃對此解釋說,聯創策源主要以早期投資爲主,所以沒有參與此輪投資。這一說法並不成立,理財週報記者發現就在豆瓣第三輪融資的前6個月,聯創策源參與投資了鑽石小鳥的第三輪融資,聯合方源資本注資5000萬美元。

不過,對於是否有前兩輪的投資者借第三次融資退出一事,豆瓣並沒有給出明確的迴應。

對於本質“追利”的資本來說,保證投資收益纔是首要任務,如果聯創策源投資8年豆瓣都沒有退出,其焦灼可見一斑。雖然一般退出期有10年,但其實第8年就開始退了,因爲上市以後有鎖定期,還需要一段時間,超過8年如果VC還沒退出就會有壓力。

如果豆瓣依然慢下去,接下來焦灼的應該是摯信資本和紅杉資本了,理財週報記者致電紅杉資本合夥人周逵,他表示不想就豆瓣的問題發表看法,而在2012年,周逵則樂於以投資豆瓣爲例發表看法。

可能對投資人來說,豆瓣是否能趕上移動互聯網的末班車,在移動端牢牢佔據一席之地纔是其樂意看到的事。

“應該還有最後一年的機會,現在智能手機還有拓展的可能性,但要是再過一年就真難了,當然,它的種子用戶很好。不過,這個也是團隊基因的問題,爲什麼三年前做不出來的事情,現在難度更大的時候能做出來呢?我覺得這種可能性也很小。這是團隊思路和戰略的問題。”上述投資人對豆瓣並不樂觀。

儘管理財週報記者多方聯繫,但“出差”在外的楊勃無法闡述自己的豆瓣究竟是怎樣的軌跡。無論怎樣,對楊勃來說,如何將PC端豆瓣的巨大流量無縫對接到移動端也許纔是其應該解決的首要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