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8.7分!科幻劇《三體》最燒錢的一場戲,古箏行動有多炸裂?

說起國內最大的科幻IP,那一定是劉慈欣的《三體》三部曲無疑了。

劉慈欣憑這個系列的第一部,便一舉拿下了科幻界的最大獎項——雨果獎,

騰訊與奈飛都拿到了小說的影視改編權,我們的國產劇《三體》率先出世了。

劇版《三體》播出後,以過硬質量及其對原著的精準還原,獲得了高口碑與高收視。

原著黨與劇迷都對這部科幻劇讚不絕口,豆瓣評分高達8.7分。

《三體》可以說是將國產科幻劇的水準提高了一個層級。尤其是整部劇的高潮“古箏行動”,製作水準一流,對於原著中的經典名場面的還原,精準度非常高,令人看得不由自主屏住呼吸,視覺效果非常震撼。

古箏行動在第29集呈現,它近乎完美地還原了原著,帶來堪稱大片的觀感體驗,也是劇中最燒錢的一集。

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古箏行動”的全過程。

1、《三體》會議名場面,大史獨領風騷,一鳴驚人!

首先是古箏行動的計劃與籌備階段,劇中再現了常偉思將軍主持的會議名場面。

常偉思宣佈,我們與地外文明的戰爭開始了。這次的目標便是奪取“審判日”號上被截留的三體信息,“審判日”號目前正以合法的身份行駛在巴拿馬運河上。

由於不知道三體信息被存儲在哪裡,所以達成目標的唯一途徑就是全面佔領“審判日”號,但要防止敵人在這個過程中銷燬三體信息,而敵人若覺察到危險,在存儲設備上打上一梭子,只需要10秒鐘。這就需要我方採取行動在10秒鐘內令全船人員失去行動能力。

與會者都是各國精英,紛紛提出各種建議。

斯坦頓上校建議使用球狀閃電,但被研究球狀閃電的專家丁儀給否了,因爲球狀閃電進入封閉船體需要遊蕩一段時間,短則十幾秒,長則一分鐘或更久,達不到要求。

有人說用中子彈,但中子彈不能瞬間致死,中子彈攻擊之後,船裡的人剩下的時間夠開一次會了。

有人提議用震盪炸彈和次聲波,但震盪炸彈雖然可以瞬間把人震暈了,但只能侷限在一兩個房間,目前沒有能針對審判者號那麼巨大船體的型號。

而次聲波還在試驗階段,按照目前研製出的功率,頂多讓船裡的人頭暈噁心而已。

方案一一被提出,然後逐一否決。

這時,大史站出來,提出了他的超級邪門的方案。

他拿起斯坦頓上校的兩支雪茄,在會議臺的兩端各立一支,演示說:這是運河,這是河岸,兩根柱子中間繫上汪淼研發的納米飛刃。

這就是“古箏行動”的雛形,創意來自大史,純原創。

大家開始探討這個方法的可行性。

納米飛刃切割到三體信息的存儲設備怎麼辦呢?

丁儀解釋,如果這些硬盤光盤被切割,由於納米細線非常鋒利,切口會非常平整,按照現有技術,裡面的信息可以被複原。

另一個考慮是,納米飛刃如此鋒利,那麼兩岸的兩根柱子又能否承受得住飛刃,會不會出現柱子被切斷的情況?

這個問題被汪淼解決了,飛刃兩頭粗、中間細,而且有片狀納米材料,可以作爲墊片用在飛刃與鋼柱的相接處固定。

另外,由於飛刃非常細,是髮絲的十分之一,肉眼看不到,所以可以在這些材料上標記一些熒光材料,這樣在特殊光線的照射下,就可以檢查確認飛刃是否繃緊且排列整齊。

審判日號高31米,吃水8米左右,綜合考慮之後,大家決定放棄水下的部分。

運河最窄處150米,算上岸上架設的距離,每根納米絲160米的長度足夠了。汪淼現場計算了現有的納米材料可支持的納米絲最小間距是50釐米。

這時安靜了許久的大史插了一句:這船得白天過河。夜裡船上的人得睡覺,躺着或趴下,那50釐米空檔太大了。白天不管是站着坐着或蹲着,50釐米足夠了。

一位與會的軍員對大史說:你真是個魔鬼。

雖然這話聽上去有點“魔鬼”,但也算是對大史變相的讚譽了吧?

大史果真如他會議前與汪淼吹牛說的那般,一鳴驚人,獨領風-騷了。

然後只剩下一個問題,在蓋拉德水道兩端拉上納米飛刃,如何確保其他船隻安全通行?

技術細節還是汪淼來完善,每一根柱子的兩端都安裝了活動的絞機,既可以橫臥在岸邊,又隨時可以立起來。

每根納米絲,在岸上都連接一段普通鋼絲,鋼絲綁上重物,令納米絲墜入河底。

等到審判號前的那一艘船通過,收回普通鋼絲,將納米絲固定於兩側鋼柱,鋼柱立起來,就在蓋拉德河道之間織起了一張殺人於無形的飛刃之網。

2、斯坦頓上校與汪淼的對話,巧妙規避了電車難題

“古箏行動”方案通過之後,審判日號距離蓋拉德水道還有96小時的行程,這是留給聯合作戰隊的準備時間。

常偉思將軍做了任務部署,由亞洲戰區作爲古箏行動的總指揮,歐洲戰區負責水道兩岸的工程建設,斯坦頓上校負責前線指揮,汪淼及其團隊爲古箏行動提供技術支持。

在原著小說中,古箏行動其實面臨着“電車難題”,審判日號上有無辜的船員,爲了大局,其實是犧牲掉這小部分人的。

劇中對此進行了改編,巧妙地規避掉了“電車難題”,算是取了個巧,避免陷入這種兩難處境的道德爭議。

這個巧妙的解法,劇中是通過斯坦頓上校與汪淼的對話來完成的。

汪淼對斯坦頓上校說有一個問題一直困擾着他,這次行動會不會傷及無辜?

斯坦頓上校告訴汪淼,這艘船可以說是窮兇極惡了。

他們對船上人員進行了調查,他們當中有恐怖分子、連環殺人犯、海盜、無差別殺人犯。

斯坦頓感嘆,咱也不知道伊文斯是從哪裡召集了這麼一批惡棍,這簡直是一艘惡魔之船。

這還不夠,斯坦頓這時給汪淼介紹了他的一位“老朋友”。

當年他抓了十幾個恐怖分子,其中就有恩佐,後來恩佐越獄了,在斯坦頓家附近蹲守了一個月,趁着斯坦頓太太不在家,他殺了斯坦頓7歲的小兒子,從喉部割到胸膛,屍體掛在門外。這一幕此時正在審判日號上重演。

斯坦頓與恩佐的這一段仇怨,在原著中是沒有的。他與汪淼的這一段對話,都是影視劇中爲了規避“電車難題”而進行的改編。

這一段改編,在不改變原著味道的基礎上,巧妙地處理了“古箏行動”面臨的道德難題,爲冷酷的作戰行爲賦予了完整的道德正義性,增添了情感衝擊力。

3、“古箏行動”現場全過程,令人屏住呼吸,場面太震撼

影視劇中關於“古箏行動”的整體呈現,可以說是電視劇配置,電影級享受。

審判日號船體的鏡頭,與汪淼用望遠鏡觀察的鏡頭交替呈現。

氛圍緊張,像一根拉滿的弦,令人屏住呼吸。

汪淼作爲一名科學家,與斯坦頓上校這種軍人不同,他沒見過這種場面,整個過程極度緊張,不停地冒汗。

他從望遠鏡中看到癱倒在船板上的人及血跡,本能地把臉別轉開來,不忍直視。

劇中對血腥暴力場面的處理也相當含蓄與簡潔,沒有給直接的近距離鏡頭,而是通過望遠鏡拉遠了的鏡頭來呈現。

對於恩佐之死的處理,更加巧妙,他先是看到船舷上的救生圈,悄無聲息從中間斷裂掉落在地,然後鏡頭給到了他的身形投射在船舷上的影子,轟然解體倒地,以影子的形式呈現,這種影像處理方式很高明。

船長從窗口看到甲板上的變故,但根本沒時間給他做出反應,震驚之餘,死亡之刃已經劃過他的身體。

伊文斯之死,是在船體內部房間裡,先是牆上的裝飾畫被切去一段,然後伊文斯的衣角被割斷,鏡頭往前推進,室內斷電,伊文斯驚恐地望向自己的腰部涌出血來,瞬間解體癱倒在地。

船體遭遇納米飛刃整個過程的展示,從遠鏡頭裡展示整個船體,到鏡頭拉近,露出割裂的船體近鏡頭細節,不但展示了外觀面,而且展現了船體內部分崩瓦解的畫面。

同時交替穿插着聯合作戰隊這方的鏡頭,機器中的監視畫面,汪淼望遠鏡鏡頭裡的畫面,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了古箏行動的全過程。

審判日號層層解體,歪斜着撞向河岸,船體起火,層層疊疊塌陷下來。

空中戰機直飛而來,陸地一輛輛軍用卡車飛快趕赴現場,消防車駛進來,跳下一列消防員滅火。

特種兵們從直升機中吊索而下,深入審判日號內部,搜尋硬盤光盤等存儲設備。

行動迅速,有條不紊。

這一次“古箏行動”,從籌備部署,到具體實施,只有96小時的時間,高效迅捷,雖過程緊張,但穩步推進,大獲成功。

這一集的特效與實景,效果很贊,應該是本劇最燒錢的一集了。

即便是這樣,劇組也沒有條件真去巴拿馬運河去現場拍攝,而是在浙江找到相似地形,用實景加實體置景,再加CG特效的方式,還原了巴拿馬運河蓋拉德水道的地貌。

光是這一場戲,就拍攝了23天的時間,還有複雜的後期製作,更是要在技術上精雕細琢,特別花時間與鈔票。

好在這一切都是值得的,劇版《三體》“古箏行動”這一段戲出來,場面炸裂,效果驚豔,還原度非常高,這樣高水準的影視呈現,讓一向吹毛求疵的原著黨們都表示非常滿意。

鵝廠的這次《三體》影視化可以說是非常成功,沒有辜負這樣經典的科幻大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