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真格!清退編外人員,湖南、湖北、黑龍江開始了!

過緊日子,不再是一句空話。

01

多地清退編外人員

近日,有網友諮詢長沙市市直機關的編外人員清退方案,得到的回覆是如上級有部署和要求,會適時開展相關工作。

實際上,今年以來,湖南已經有多地展開了編外人員清退工作。1月,湖南嶽陽臨湘市發佈《臨湘市機關事業單位清理規範編外聘用人員實施方案》,強調加大編外人員清理力度。

5月,湘潭縣人社局表示,根據《清理編外用工工作方案》,全縣衛健、教育系統各清退500人,在2023年年底到位。

9月初,常德市臨澧縣發佈消息稱,經過2個月的清理規範,共清退編外用工163人。而永州市道縣也發佈新聞稱,截至9月20日,全縣有1038名被清退編外人員實現了再就業。

不只是湖南,湖北省監利市、十堰市、黑龍江哈爾濱、雲南楚雄、廣東惠州、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海南萬寧市、安徽省桐城市相繼開展編外人員清退工作。

其中,黑龍江哈爾濱的清理力度最大。根據《哈爾濱市級機關事業單位編外用人清理規範工作方案》,市直機關編外用人原則上5年內精簡完畢,每年精簡不少於本單位編外用人員額的20%。

市直事業單位編外用人調整比例爲:空編率5%-15%,編外用人精簡5%;空編率15%-25%,編外用人精簡10%;空編率大於25%,編外用人精簡15%。

空編率是指缺編人數除以編制數,比如某單位有100個編制,但在編職工只有95個,那空編率就是5%。這樣來看,哈爾濱市直事業單位的編外人員清理力度不小。

編外人員是指機關、事業單位在機構編制管理機關覈定的編制外自行聘用的工作人員,也就是“合同工”。根據《公務員法》規定,機關根據工作需要,經省級以上公務員主管部門批准,聘用編外人員。

和有編制的“鐵飯碗”相比,編外人員乾的活最多,享受到的工資福利待遇卻不如在編人員,而且往往是背鍋的人。

即便是這樣,大家對這種“吃財政飯”的編外崗位依舊非常熱衷,想進去也沒那麼容易,一個蘿蔔一個坑。雖然編外崗位不是“鐵飯碗”,但也算比較穩定,而且有機會轉爲編制人員。

不過,隨着各地財政的收緊,編外人員成爲了首先被清理的對象。即便你乾的再好,也不如一個編制好使。

02

爲什麼要清退?

爲什麼要清退?應該問的是爲什麼現在才清退?

各地在盤點精簡編外聘用人員成績時,不約而同提到了“減輕財政負擔,清退冗餘人員”。

機關單位辭退員工受限制,對於這部分“佔着編制,不幹活”的人,只能採取折中的辦法,即僱用“編外合同工”。所以,在一些機關、事業單位,“編內清閒、編外忙碌”成爲了工作常態。

過去,各地靠着賣地收入,財政充盈,對於這種人員冗餘狀態也沒管。這兩年就完全不一樣了,財政收入增長放緩,賣地收入大降,債務卻快速增長。

2022年,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03703億元,比上年增長0.6%,增速爲最近幾十年第二低,僅次於2020年的負增長。而全國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主要是賣地收入)爲77879億元,下降20.6%,2023年上半年再次下降16%。

在債務方面,疫情三年,槓桿率由2019年的38.6%快速提升至2022年的50.3%,部分地方已經曝出了債務危機,並請求支援。

我們再看清理力度比較大的哈爾濱市,20222年財政收入只有262.2億元,同比大跌28.3%。但支出卻增長了7.4%,高達1065.5億元,收支缺口達到803.3億元。

今年以來,全國多地出現公交停運事件,連天津都出現了公交公司發不出工資的情況。地鐵也一樣,只有5個城市盈利,其它全部虧損,昆明地鐵也曝出拖欠工資。

公共交通的支出減少,暴露出地方財政的緊張。因此,清退編外人員,成爲了減輕財政負擔的手段之一。

從各地清退工作來看,確實減少了財政開支。雲南楚雄發佈的消息稱精簡機關事業單位編外聘用人員265人,減少財政支出361.43萬元。

湖北十堰市摸清鎖定編外聘用人員3400人,最終清理了326人,節省財政成本約1500萬元。海南萬寧市在2021年共清理編外人員1336人,年度節省財政開支3079萬餘元。

在如今的經濟背景下,清理編外人員預計會在全國各地執行起來,一些人的飯碗要丟了,需要做好重新找工作的準備。

03

鐵飯碗也不穩了

編外人員被清退,編制內的“鐵飯碗”就穩了嗎?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聶輝華認爲,編外、編內緊密相關,在清理編外人員後,還可能進一步精減編內人員。

今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明確:中央和國家機關各部門人員編制統一按照5%的比例進行精減;地方黨政機關人員編制精減工作,由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黨委結合實際研究確定。

上面都帶頭精簡了,下面怎麼能不跟上呢?實際上,砸碎“鐵飯碗”已經在多地上演。前段時間,青海瑪多縣宣佈人口小縣機構改革試點完成,精簡編制20%。

而自2020年以來,山西就選擇了忻州市河曲縣、臨汾市浮山縣、太原市婁煩縣、呂梁市石樓縣、晉中市榆社縣、長治市黎城縣作爲機構改革試點,大幅精簡黨政機構和事業單位,縮減編制。

以河曲縣、浮山縣爲例,兩縣縣直事業單位由179個、186個分別減爲40個,事業編制分別由1944名、1964名精簡爲970名、659名,這意味着有974個、1305個“鐵飯碗”要砸了。

除此之外,湖南、安徽、內蒙古等多地也開始人口小縣機構改革試點,以減輕財政供養壓力。

沒有永遠的鐵飯碗,時代在變化,競爭環境也在變化。對於體制內的人來說,也要有居安思危的準備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