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小縣機構改革,安徽、湖南也開始了,鐵飯碗不穩了?

人口小縣機構改革,正呈現蔓延之勢

01

安徽、湖南也開始了

7月17日,有網友在人民網留言,爲降低縣域行政成本和財政負擔,建議推進安徽人口小縣(區)機構改革。

隨後,安徽省委編辦作出回覆,經省委編委同意,在全省範圍內選擇了4個常住人口較少的縣(區)開展人口小縣機構改革試點。這意味着在山西之後,安徽也開始了人口小縣機構改革。

不過,具體是哪4個縣區,並沒有公佈。但早在去年11月,馬鞍山市博望區就被確定爲全省人口小縣改革治理模式創新試點區。

目前,博望區常住人口16.2萬人,是馬鞍山市人口最少的縣區。而2020年七普時,常住人口爲15.85萬,在安徽104個縣區中排在第96名,處於倒數位置,是一個典型的人口小縣。

博望屬於馬鞍山市的三個城區之一,經濟發展水平還不錯。2022年博望區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7億元,一般公共預算支出23.85億元,缺口爲6.85億元。對於一個人口小縣來說,缺口不算少。

除了博望區,另外三個試點的縣區並未公佈。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的數據顯示,安徽有12個縣區人口少於20萬,按人口由多到少,分別是蕪湖市三山區(2020年已撤銷)、淮南市大通區、銅陵市義安區、馬鞍山市博望區、黃山市黃山區、黃山市祁門縣、宣城市績溪縣、淮南市八公山區、宣城市旌德縣、黃山市徽州區、池州市石臺縣、黃山市黟縣。黃山市最多,佔據了4個。

這12個縣區人口分別爲18.46萬、16.57萬、16.42萬,15.85萬、14.69萬、14.56萬、13.88萬、11.82萬、11.24萬、9.62萬、8.06萬、7.62萬。另外三個試點應該也在這些縣區裡面。

無獨有偶,湖南也將開啓人口小縣機構改革。近日,湖南省委書記沈曉明在調研湘西州古丈縣時表示:積極試點推進人口小縣機構編制改革,減輕財政供養壓力。

據瞭解,古丈縣總人口14.3萬人,是湖南人口最少的縣。經濟比較落後,曾經是國家級貧困縣之一。2022年全縣財政收入爲3.6億元,但支出卻達到21億元,缺口高達17.4億元。

今年6月,湖南編委辦已經到山西太原市婁煩縣調研考察人口小縣機構改革試點工作。由此來看,古丈縣將作爲湖南人口小縣機構改革試點。

除了安徽、湖南,青海、內蒙古等省市已經開展,或者是準備開展人口小縣機構改革。隨着人口小縣機構改革經驗的積累,預計會有越來越多的省份推廣開來。

02

全國有多少人口小縣?

根據《中國縣域統計年鑑2021(縣市卷)》,納入統計的2075個縣域單位中,戶籍人口在10萬到20萬人之間的縣(市)有228個,10萬人以下的縣(市)有206個,其中5萬人以下的袖珍縣(市)有90個。

“袖珍小縣”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區,以西藏、新疆、青海、甘肅這些地方爲主。七普數據縣示,全國人口最少的10個縣分別是西藏札達縣、西藏雙湖縣、甘肅阿克塞哈薩克族自治縣、新疆阿拉山口市、西藏日土縣、西藏崗巴縣、西藏措美縣、西藏普蘭縣、西藏曲松縣、西藏錯那縣。其中,札達縣人口只有0.85萬,是全國人口最少的縣。

這些人口小縣的特點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人口不多,但該有的機構都有。所以,很多人口小縣都存在幾個問題。

首先,經濟落後,財政入不敷出,主要靠上級轉移支付。其次,財政供養人員比例欠合理,機構臃腫。最後,人口流失嚴重。

財政入不敷出就不用說了,不只是這些人口小縣,一些比較大的城市都出現這種情況。2022年31省市財政收支都未達到平衡,需要依靠轉移支付。

財政供養人員過多也是一大問題,某西部省份人口小縣,總人口僅4萬餘人,但財政供養人數近2500人,全縣總人口數與財政供養人員比例爲16.9:1。陝西佛坪縣七普時常住人口26597人,單機關事業單位人員就有2000多人,人口與財政供養人員比例達到13.3:1。

另外,不少小縣人口流失還很嚴重,比如黑龍江大興安嶺呼中區人口從六普時的4.5萬,下降到七普時的1.64萬。黑龍江鶴崗興山區也從4.48萬下降至2.11萬,10年流失了一半人口。

疫情衝擊和樓市低迷,給各地的財政收入帶來不小的壓力,國家也多次提出過緊日子。今年3月,《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發佈,明確中央和國家機關各部門人員編制統一按5%的比例進行精減。

中央都已經帶頭了,各地必然會跟進。因此,爲降低縣域行政成本和財政負擔,進行機構改革將是大勢所趨。

03

打破一些人的鐵飯碗

一邊是機構臃腫,人浮於事,一邊是財政收入緊張,那就必須砸碎一些人的“鐵飯碗”,財政不能養閒人了。

這一輪小縣機構改革始於山西,2020年以來,忻州市河曲縣、臨汾市浮山縣、太原市婁煩縣、呂梁市石樓縣、晉中市榆社縣、長治市黎城縣被選爲機構改革試點。這六個縣都屬於人口小縣,不超過20萬人。

如今,山西人口小縣機構改革頗有成效,已經成爲其他省份學習對象。河曲縣、浮山縣黨政部門均分別由改革前的36個、35個整合爲22個,平均精簡38%,婁煩縣委機關由9個減至6個,政府部門由26個降爲16個,事業單位由133個降至104個。

精簡了這麼多機關事業單位,意味着會多出很多人員。以河曲縣爲例,改革後,有903人事業人員超編,這些人將安排擔任村(社區)“兩委”主幹和綜治網格員,這意味着鐵飯碗要不保了。

機構和人員減少,也節省了不少費用。婁煩縣在改革後,節約人員經費3410餘萬元,運行經費約990萬元,合計4400萬元。而河曲縣工資福利、“五險一金”等支出每年減少1.33億元,佔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的13%。

當然,改革的最終目的還有一個,那就是提升效率。2022年,婁煩縣財政全年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完成8.8億元,同比增長67.6%,太原市增幅排名第一,成績非常亮眼。

時代在變化,隨着人口開始出現負增長,城市也開始“瘦身強體”,一些混日子的人的鐵飯碗必然會被砸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