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價一兩萬的AIPC,只是噱頭?
2024年,想買電腦的人們都發現,幾乎所有品牌都說自己有AI功能,還多了一個新名詞AIPC。
是的,前有AI手機、AI電視,現在,AI故事終於講到了略顯沒落的PC(personal computer,個人電腦)。
和很多"炒冷飯"的概念不同,AIPC是一個去年下半年纔開始吆喝的新概念。
很多人聽說AIPC這個詞,是因爲聯想、惠普等老牌PC廠商,華爲、榮耀等跨界廠商,都掏出了自家的AIPC產品。其實,AIPC概念之所以在2024年出圈,還有一條暗線發揮了作用:英特爾、英偉達等芯片巨頭對消費級CPU(中央處理器)芯片做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增加了專門的AI算力,推着傳統PC向AIPC轉變。搭着這些芯片大廠的快車,市面上纔出現了這麼多AIPC產品。
從PC產業的困局去看,2024年被定義爲AIPC大規模出貨的元年,是芯片廠商和PC廠商的合謀。而從大模型的發展來看,將一部分算力下沉到端側,尤其是與用戶規模龐大的移動端設備結合,或許是一條降低算力成本、跑通AI變現模式的出路。
拋開PC廠商吆喝的賣點和枯燥的技術理論,我們需要搞明白:AIPC和過去的PC,到底有什麼不一樣?它能幫大模型解決降本和安全問題嗎?現階段,有沒有必要衝着AI去換一臺定價一兩萬元的AIPC?誰家的產品最有可能顛覆市場?
AIPC和PC,有什麼不一樣?
2024年開年,AIPC就成了流行詞。雖然PC廠商都在不遺餘力地吆喝各家AIPC產品的賣點,但AIPC是什麼,它和傳統的PC有什麼不一樣?可能很多人只是停留在一些零星的瞭解上,而就連業界對它也沒有一個統一明確的定義。
目前不同廠商的AIPC產品的配置不同,不過,一個共識是,和傳統的PC相比,AIPC必須配備專用的芯片或者AI模塊,才能支持本地化運行百億參數級別的大語言模型。
AIPC是Artificial Intelligence Personal Computer的簡稱,我們只需要理解,AIPC是具有AI功能的PC。另外,還需要了解一個背景性信息:把大模型能力塞進個人電腦,讓它可以本地化部署大模型,既能解決目前大模型基本都在雲端運行的高成本問題,還讓人和PC的交互方式發生了變革。因此,各大PC廠商都不想錯過這輪東風,推出了一大波AIPC產品。
在廠商的宣傳裡,有AI加持的PC,將成爲我們最主要的生產力工具,甚至顛覆整個PC行業。能實現的功能包括桌面端的智能化轉型,WPS、office等軟件的智能輔助,基於個人知識庫實現多元知識圖譜構建,基於個人生物參數的個人健康模型、病理監控等等。
這些宏大敘事離我們還比較遙遠,如果購買了一臺AIPC,現在就能用上的AI功能有哪些?
其實,和市面上的AI應用沒有本質差別,不過,AIPC的優勢是,能更定製化、更高效、更安全地實現這些AI功能。這正是目前AIPC的三大核心賣點。
各家PC廠商宣傳的AI助手、智能助手、個人工作助理等,歸根到底主打的是第一個賣點,即AIPC能實現個性化的AI服務。
現在我們大多數人使用AI應用都需要上網,比如ChatGPT、文心一言或者KIMI,這些應用大部分都在雲端。
如果把大模型部署在本地,直接在PC上運行,並且和其他PC應用合作,比如,用Word時可以自動用AI潤色文字,開會時可以自動生成會議紀要,剪視頻時可以自動AI摳圖。即便是沒有聯網的狀態下,這些AI服務也照常運行,那麼,AI助手就可以時刻分析使用者的習慣,針對性地提升和優化工作學習的效率。
從這一點可以看出,PC廠商"卷"的方向,已經不再是單純提供模型,而是根據個人使用者的使用場景,解決個性化的問題。
再來看AIPC產品的另外兩個賣點。
高性能,是指AIPC運行AI工具,如生成圖片、視頻等的效率更高,而且,還可以運行一些對性能要求比較高的專業AI軟件。
實現高性能有兩個前提,其一,大模型的本地化部署,其二,AIPC配備了AI專用的芯片或AI模塊。
大模型如果在本地化部署,不用聯網就能跑,那就避免了網絡傳輸可能出現的延時和不便。但大模型是怎麼進入到AIPC中呢?這其實是一個技術難題。
從聯想公佈的技術路線來看,它是通過大模型壓縮技術,使模型體積足夠小,同時保持良好的性能,也就是說,通過大模型小型化,讓它在PC上運行,再搭載AI處理器,讓AIPC運行大模型,更高效地完成各種AI任務。
安全性就比較容易理解了。雲端大模型吃的是"百家飯",所有用戶的信息都"喂"給它,因此,數據的隱私和安全問題是很多公司和個人關注的重點。如果大模型部署在本地,就能規避一些風險。這也是AIPC相比普通電腦的一大優勢。畢竟普通電腦在網絡狀態不好時都沒法用一些AI工具,更別說斷網運行本地AI了。
芯片和PC大廠,搶奪C位
ChatGPT3的誕生,宣告了2023年大模型元年的開始。從那之後,各行各業開始探索AI和大模型會如何改變科技界,尤其是如何讓大模型從雲端走向移動端,解決降本和安全的問題。
芯片廠商、PC廠商在AIPC這個方向上不謀而合。2023年下半年以來,它們一方搭臺,給AIPC提供算力和能耗支持,另一方唱戲,馬不停蹄地推出AIPC產品,默契地把PC捧成個人擁抱AI的第一個入口。
要實現前面提到的那些區別於傳統PC的AIPC功能,有一個前提,CPU要跟上,也就是在CPU中增加AI算力,以提升AI操作的處理效率和性能,並且降低功耗。
因此,先來看芯片廠商。英特爾、英偉達、AMD、高通都加入了AIPC芯片市場的軍備競賽。
「定焦」製圖
動作最快的是英特爾。它最早在去年9月提出了AIPC的概念,去年底,便推出了首個AIPC處理器,也就是代號Meteor Lake的新型酷睿Ultra處理器;今年又推出了多款酷睿第14代臺式和移動端處理器。英特爾說,酷睿Ultra是它四十年來PC處理器的最大變革。
英特爾之所以這麼着急,是爲了發力被英偉達統治的AI芯片市場。有業內人士分析,目前的現狀是,運行本地化大模型,獨顯GPU(圖形處理器)依然必不可少,而英偉達的GPU比較好用,提供的庫相對更全。
今年初,英偉達發佈了三款GPU。去年底,AMD也已經推出GPU產品。還有消息稱,英偉達和AMD,都在開發基於Arm架構的客戶端PC處理器,進一步向英特爾發起挑戰。
這背後是芯片廠商的一場暗戰。
要知道,筆記本電腦市場主流的CPU架構是X86和Arm兩種,而過去20年,由於微軟和英特爾的聯盟非常穩固,從市佔率來看,一直是X86架構的天下,只有蘋果的MacBook用的是Arm架構。
但現在,AI對PC芯片的算力需求提高後,功耗問題更加突出,Arm架構低功耗、長續航的優勢就被放大了,越來越多廠商加入Arm PC生態。
除了英偉達、AMD,高通去年10月推出了Arm架構的PC芯片,英偉達和聯發科在合作佈局Arm PC處理器,而英特爾也在今年2月宣佈與Arm合作。2024年,Arm PC生態要熱鬧起來了。
「定焦」製圖
在PC廠商中,自帶AI和操作系統兩大優勢的微軟是帶頭人。去年,它陸續把類似ChatGPT的AI工具等整合進全線產品;今年3月,發佈了自家的AIPC產品,Surface Pro 10商用版和Surface Laptop 6商用版。
微軟的AIPC最大的不同是,在PC統裡內置了AI(Copilot),更像是把Windows和ChatGPT整合在一起,將AI助手集成到PC系統層級,理論上,能降低用戶使用操作系統的難度,還順便推廣了Windows 11。
其他PC廠商自然不願多等,基本都靠接入別家AI芯片的方式,快速推出產品。
其中,聯想、華碩、惠普、宏碁、戴爾、華爲、榮耀、三星,都站到了英特爾的陣營裡,基於英特爾酷睿Ultra處理器,推出各自的AIPC產品。
英特爾還在發佈會上直接用Ultra和老對手AMD的Ryzen AI進行對比。現在看來,英特爾更佔優勢。不過,有消息稱,一些2024年新發布的AIPC產品,將搭載AMD處理器。
上述PC廠商中,出貨量第一的聯想,在AIPC上最爲積極。它是目前爲止發佈AIPC產品最多的廠商,還嘗試定義下一個時代的AIPC究竟是什麼,建設AIPC生態。
相比之下,蘋果落地的速度慢了一步,今年3月初,才發佈AIPC產品,並聲稱,這是"最佳的AI消費級筆記本"。和其他終端廠商嵌入別家AI芯片不同,蘋果用的是自研的M3芯片。蘋果也因此被認爲是第一家完全具備AI能力的PC製造商。此外,蘋果還被曝出,將於今年10月推出自研的M4系列芯片,準備對整個Mac產品線進行全面改革。
AIPC,能拯救銷量嗎?
這一波AIPC浪潮,芯片大廠暗流涌動,PC廠商則是明槍暗箭都有,兩大陣營之所以這麼賣力地爭奪AIPC市場,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做顯卡生意的英偉達成了全球的寵兒,手機、家電乃至汽車都在爭奪AI入口,而PC產業已經太久沒有新故事了。
PC誕生以來,產品形態、交互方式和主要使用場景基本沒有發生大的變化。爲數不多的小變化,或許就是PC在沿着更輕更薄更便捷的方向發展。
更要命的是,用戶換機週期已經拉長到5年,PC出貨量一年比一年慘。2023年被認爲是PC行業史上最糟糕的一年,全球PC市場全年出貨量2.4億臺,同比下滑了14.8%。
這倒逼廠商們爭先加入AIPC爭奪戰,希望搶到第一波AI換機用戶。
廠商如此賣力吆喝,那用戶買賬嗎?
從第三方數據看,AIPC的出現的確拉動了市場,但效果有限。IDC數據顯示,2024年Q1,全球PC出貨量同比增長3%,結束了連續兩年的下滑趨勢,恢復到疫情前的水平。
2023年一季度全球PC出貨排名 來源 / IDC
但很難說這3%的增長和AIPC有直接關係,因爲今年一季度,PC廠商明顯加快了上新速度。
AIPC能不能拯救PC的銷量,還要回到用戶視角去看:現在的AIPC是真正的生產力,還是營銷噱頭?現階段,有沒有必要爲了AI性能換一臺AIPC?視頻博主二師兄Stone的結論是不建議。
在他看來,我們使用的AIPC應用大部分在雲端,只要有一臺能正常開網頁的電腦都可以用,和本地硬件沒有關係;還有一些是AIGC的本地應用,這裡面又分爲兩類,一類是對性能要求比較低的,例如WPS AI,不需要非得是AIPC,只要安裝了WPS就可以用;另一類是對性能要求比較高的,典型代表是文生圖AI工具Stable Diffusion,如果想更快出圖,至少要有一張英偉達的獨立顯卡,酷睿Ultra的效率也比較慢。因此,爲了AI去買AIPC,對於大部分人來說沒有太大必要。
兩位數碼愛好者均對「定焦」表示,實際體驗頭部廠商的AIPC產品後發現,現階段的AIPC只能算是有AI功能加持的筆記本,和自己期待的AIPC還有比較大的差距。
究其原因,在他們看來,國內外的AIPC產品都處於早期,產品和技術都還不夠成熟,不但成本高,落地也難。目前主流廠商的AIPC產品起售價,從5000元到1.5萬元不等,如果是高配版,價格能達到兩萬多元,這個價位對消費者或許也沒有太大吸引力。
當然,AIPC打開市場的阻力不止這些。在前述業內人士看來,過去半年,各大廠商在PC硬件上打得不可開交,但其實除了硬件,AI軟件的發展,也會是決定AIPC下一個階段發展的關鍵。
事實上,軟件生態決定了硬件能力在端側到底能發揮出多大的智能化能力。這裡面涉及到很多問題,比如,如何豐富端側生態的環境、滿足用戶個性化的需求、實現本地化內容與應用的深度融合等。總而言之,只有軟件和硬件同步發展,形成完整的生態系統,才能支撐AIPC更快落地。
不過,不少分析機構對未來的AIPC出貨態度比較樂觀,認爲2024是AIPC規模性出貨的元年,預測到2027年每10臺出貨的PC中就有6臺是AIPC。
未來幾年,AIPC的能力會提升,而在消費級、企業級市場的價格不會有太大波動。在消費級市場,價格依然在個人和家庭能接受的水平。例如,AI筆記本電腦的平均單價在5500元-6500元之間,AI臺式電腦平均單價在4000元左右。
而在企業端,據IDC預測,AIPC價格將穩中有漲。原因在於,AIPC的性能提升後,能在戰略上推動企業智能化轉型,對企業有更高的價值。
近一年多的AI故事,更多來自於OpenAI、谷歌這些巨頭的宏大敘事,現在故事的支線,終於講到了PC,離我們普通人更近了一步。雖然真正的AIPC還沒來到,但可以確定的是,未來幾年,是AI改變整個人機交互的一個關鍵變革期,這個時間離我們不會太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