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贊時刻 | 劉嘉麒:教育爲國,科普爲民

中國究竟有沒有火山?

中國是否有活火山?

還會有噴發的風險嗎?

這在上世紀90年代之前,很少能有人說出這些問題的正確答案,我們知地震,但不明火山。20世紀初,英國著名科學史學家李約瑟(Joseph Needham)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中也曾這樣寫道:“由於中國境內根本沒有火山,因此關於火山的一切資料就只能來自中國境外。”

而如今,大家都清楚中國有火山,接觸較多科普知識的朋友也知道中國有活火山,還會有再次噴發的風險。那麼,究竟是哪一位科學家打破了當時國際上認爲中國沒有火山的言論,並讓世界瞭解到中國火山的呢?

他就是備受當下年輕人追捧的B站UP主“火山爺爺”——劉嘉麒院士。

打下基礎,教育爲國

“火山爺爺”劉嘉麒院士主要從事火山學與第四紀地質學研究,他是我國第一位火山研究領域的院士,改變了中國近代沒有火山活動的觀念。儘管已經82歲,但他依然活躍在科研、科普、教學的第一線。

回首27年求學路,劉嘉麒曾說:“你要知道你是如何成長起來的。”在他看來,教育是一項繁複艱難的工程,僅靠學校、父母、孩子的努力是無法培養出一名優秀的科研工作者的,歸根結底得靠國家,“是國家和人民的力量,個人來講,是黨把我從小到現在培養起來的。”

他始終堅持實踐與教育推廣相結合。一方面,十進長白山,七上青藏高原,三入北極,兩徵南極,走遍七大洲五大洋,積極引導和推動新型玄武岩纖維材料在中國的發展,參與塑造了國家戰略規劃;另一方面,在進行大學科研工作者培育的同時,還進行了中小學及黨校的教育科普、主題分享,在他看來,科研、科普離不開對社會的責任感、使命感,也離不開問題思維。

在劉嘉麒的課堂上,學生不僅可以學習地質和環境的基本知識和研究方法,也會在老師的指導下將所學知識和國家政策和現狀相結合,明確未來創新方向,進一步思考採取何種方法解決相關社會問題。

近些年來,他更加關注的是科學研究如何爲社會和人民服務,推動社會進步。“我搞科研,花的都是納稅人和國家的錢,要對社會有所回報。”

線上出圈,科普爲民

劉嘉麒院士一直非常關注青少年科技創新教育,主編少兒暢銷書《中國少兒百科知識全書》。作爲我國火山學研究方面唯一的院士,他在科研工作之餘,積極在網絡平臺上傳播科學知識,被廣大青年網友親切地稱爲“火山爺爺”,當選2023年北京“最美科技工作者”。

隨着科普平臺越來越豐富,如今,“火山爺爺”投年輕人所好,把陣地搬上B站、抖音、視頻號……劉嘉麒堅信“科普要用年輕人喜歡的方式”,不停地追趕年輕人的潮流,向青年人科普科學知識。

從彈幕互動中可以看到,劉嘉麒院士回答的問題不拘泥於自己教學課程內容抑或是相關的科研問題,甚至可以是網友們天馬行空的設想。劉嘉麒院士曾表達道:“雖然現在我年齡也不小了,但是總還可以乾點事情,我要抓緊時間多做點事情,把能做的事情做好。”

他認爲,科研的本質是創新,科學普及是把科研成果講給公衆,提升公衆科學素養。任何一種科學技術,掌握的人越多、越深入,才越能夠發揮作用,科研和科普相輔相成。同時,科學普及對淨化社會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如果放棄了科學普及的空間,僞科學就會快速佔領大衆的空間。”在他看來,科學傳播也是科學家的天職,科學家有義務肩負起這份社會責任和歷史責任,在科學傳播和科學普及中做出貢獻。

首都科普,典贊時刻

有一分熱,就發一分光。“火山爺爺”的內心就是一把熊熊燃燒的火炬,是一座沉默的火山,“用最溫柔的波濤,成就最宏大的雷霆”。劉嘉麒曾說:“科研是精英科學,本質是創新。科普是大衆科學,本質是應用。把科普搞上去,民族素質才能提高,社會才能發展。”

來源:北京市科協科學技術普及部

北京科普發展與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