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強國建設,高等教育何爲

■兩會訪談錄

·創新驅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中之重,而創新驅動需要教育、科技和人才的支撐。其中,教育要先行,高等教育是龍頭

·高校尤其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學要特別重視拔尖創新人才的自主培養,通過潛心立德樹人,增強自主創新能力,迴應國家發展的迫切需求

2023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建設教育強國,龍頭是高等教育。當前,在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的大背景下,如何理解併發揮高等教育的龍頭作用,是高等教育工作者們必須思考和回答的問題。

3月8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包信和,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華中科技大學校長尤政做客中國教育報刊社“兩會訪談錄”演播室,就“教育強國建設,高等教育如何強化龍頭作用”建言獻策。

潛心立德樹人,增強自主創新能力

記者:建設教育強國,龍頭是高等教育,顯示了當前國家發展對於高等教育的迫切期待。尤校長,您如何解讀國家對於高等教育發展的這種迫切期待?

尤政:近年來,中國式現代化已經成爲我國發展的主旋律。創新驅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中之重,而創新驅動需要教育、科技和人才的支撐。其中,教育要先行,高等教育是龍頭。當前,高等教育一是要全面提高教育質量,特別是將人工智能等前沿領域的知識融入課程,優化人才培養體系;二是要全面聚焦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培養拔尖創新人才分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基礎學科人才培養,解決的是從“0”到“1”的創新問題;另一方面是技術創新人才培養,解決的是用技術造福人類的問題。這是高等教育應當承擔的重要責任。

記者:包校長,在您看來,面對國家的需求,高校尤其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如何才能更好地強化自身的龍頭作用?

包信和:當前,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綜合實力最強的發展中國家,國際地位不斷提高。然而,我國發展環境面臨深刻複雜的變化,需要應對潛在風險隱患和新的挑戰。從追求國家進一步發展的角度來看,自主創新是根本。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高校尤其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學要特別重視拔尖創新人才的自主培養,通過潛心立德樹人,增強自主創新能力,迴應國家發展的迫切需求。

圍繞國家需求,培養拔尖創新人才

記者:近年來,華中科技大學以創新爲導向,大力加強人才培養特區的建設。尤校長,在您看來,學校的這些人才培養特區有哪些新的特徵,這些特區建設背後有着怎樣的特殊意義?

尤政:近年來,在華中科技大學,我們着力打造了“學在華科大”“文化素質教育”“創新創業教育”3張人才培養名片。3張名片主要呈現出兩大特點:一是緊密對接國家相關產業的人才需求;二是凸顯學科特色和前沿交叉性,如未來技術學院將信息科學、機械和生命科學融合於機器人技術與大健康醫療設備領域。從實質上看,這3張人才培養名片集中體現了學校對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重視,並緊密關聯國家的發展需求。

記者: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近年來構建了“兩段式、三結合、長週期、個性化、國際化”的人才培養新模式,開辦了19個科技英才班,今年“少年班”和“創新試點班”正式並軌招生。請包校長解析一下,這些改革舉措背後的出發點是什麼?

包信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與中國科學院相關研究所深化“全院辦校,所繫結合”的辦學模式,圍繞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開展了一系列改革探索和實踐。這些改革舉措背後實際上都有一個重要指向:把學校對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實踐和國家的重大戰略需求相結合。今年“少年班”和“創新試點班”正式並軌招生,旨在面向基礎學科及前沿交叉學科領域,培養心懷“國之大者”的世界級頂尖科學家和一流科技領軍人才。

社會上很關注“少年班”和“創新試點班”並軌招生這一改革舉措。從去年開始,學校醞釀如何更好地選拔人才,踐行“因材施教,教學相長,基礎與創新並重”的辦學理念,開展拔尖創新人才特色培養。如今兩個班雖然並軌招生,但選拔標準完全不一樣。“少年班”採用特殊方式選拔,致力於發現有天賦的、早慧的少年;“創新試點班”更多面向參加高中學習的優秀高二學生,通過高考的渠道來選拔,使他們得以提早一年進入大學深造。

記者:尤校長,您今年兩會建議之一是圍繞加快完善卓越工程師培養機制展開。能否請您談一談高校在加快完善卓越工程師培養機制上,應該有哪些作爲?

尤政:卓越工程師羣體是科研成果從實驗室走向工業化生產的橋樑,也是現階段推動我國產業體系發展的戰略力量。受限於人才培養機制等原因,卓越工程師羣體還沒有充分發揮出應有的功能。

從去年開始,華中科技大學成立了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開始了全方位、深層次的卓越工程師培養改革。在我看來,當前,國家應當進一步完善卓越工程師人才培養機制,建立起政府引導投入、企業積極參與、重點高校示範的協同育人體系,夯實現代化產業體系的發展基礎。尤其要探索形成從企業需求、行業痛點出發,高校全過程參與的產教融合模式,從而發揮高校的育人優勢,在解決真問題、真解決問題過程中產生真成果,培育卓越人才。

告別“單打獨鬥”,發揮有組織科研合力

記者:包校長,您曾提出“高校要主動出擊,努力做好科研成果向企業和社會的轉移轉化,當好推動國家和區域創新發展的催化劑”。在您看來,當前要提高我國的科技成果轉化率,還需要高校作出怎樣的努力?

包信和:過去,高校的研究多基於自身能力進行,待研究完成後再考慮如何轉化成果。近年來,情況有所改變,高校研究更加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尋求聯結更爲緊密的校企合作,一旦研究取得突破,企業可以迅速接手並將其成果轉化。

儘管如此,仍有一部分研究成果雖然學術價值高,但如何轉化爲實際應用或爲社會經濟發展作出貢獻尚不明晰。爲了解決這個問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在國家政策指導下,深入探索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機制,創新性地提出“賦權+轉讓+約定收益”模式,鼓勵科研人員更好地擁有和利用研究成果,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時效和效率。這些改革舉措更方便科研人員與企業合作,共享成果轉化的收益,解決了定價、權益界定等問題,使成果轉化更便捷。近年來,學校通過賦權試點改革轉化成果40餘項,涉及超過200項專利。這些成果迅速在企業和社會中發揮作用,凸顯出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工作的重要性和價值。

記者:尤校長,您曾提出高等教育要“跳出‘自己出題自己解’的圈子,從‘想幹什麼、能幹什麼’向‘該幹什麼、要幹什麼’轉變”。結合華中科技大學近年來推動更高水平、更高效率的有組織科研,您認爲學校該如何切實承擔起自身的歷史使命?

尤政:有組織科研已經成爲當前高校科研活動的一個顯著趨勢。這個問題主要從兩個方面來看:第一,當前的科技突破更多地表現爲系統突破和體系突破。第二,當前科研交叉現象普遍,已不再是過去那種“單打獨鬥”的模式,而是需要一支龐大的集團軍來協同解決。我們需要繼續推進這種組織化的科研方式,整合各方資源,形成合力,推動科技進步。

在華中科技大學,我們堅守三大原則:一是院系發展要精益求精,追求卓越;二是科研平臺要務實高效,真抓實幹;三是學科建設要瞄準世界一流,不斷做強。在這個框架下,我們特別強調大平臺、大團隊、大項目和大成果的重要性,並以此爲主線進行戰略規劃。爲了充分發揮大平臺的戰略作用,推動有組織科研活動,我們制定了三大計劃:一是基礎研究計劃,通過世界領先的科研裝置,面向未來科技的原始創新,在全校範圍內精選了40個項目進行重點支持;二是交叉研究計劃,部署了40個交叉學科項目,旨在促進不同學科之間的深度融合與協同創新,如人工智能與醫學、計算機與製造技術等領域的結合;三是攻關計劃,重點針對國家重大需求,如集成電路、光刻機、核心工業軟件等領域進行集中攻關。

有組織科研的最大特點,在於全校上下團結協作、共同努力。我們希望通過這些計劃和舉措,使這些大平臺、大項目成爲原始創新的源泉、核心技術的攻堅力量以及成果轉化的引領者。我們希望能走出象牙塔,將科研與社會需求緊密結合,爲國家的發展作出實質性的貢獻。

《中國教育報》2024年03月09日第4版

作者:本報記者 張瀅 徐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