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利率時代存款大“搬家”,上市公司熱衷買理財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葉麥穗 廣州報道上週,新一輪銀行存款利率下調開啓,在六大行的帶領下,股份行也緊隨其後加入下調陣營。

銀行存款已經全面進入“1.0”時代,吸引力大幅下降。銀行理財成爲上市公司閒置資金的最佳匹配場所。根據同花順統計, 從2024年年初至今,622家上市公司認購的6185只理財產品的總額達3615.88億元,其中存款類資產佔比達77.9%,對比2023年同期83.2%的佔比明顯下降。而與存款“行情”不同的是,上市公司購買銀行理財產品的資金佔比從2023年的7.92%提升至9.08%。

上市公司投資銀行理財比例提升

在六大行集體下調存款掛牌利率後的第二天,股份行火速跟進。7月26日,招商銀行、平安銀行兩家股份行均發佈公告調整存款利率,整體來看,存款利率已經邁入1%時代。本週一又有10家股份行加入“降息”大軍。

從去年年底開始,各商業銀行掀起了一輪又一輪“降息潮”,利率不斷下調,也讓存款的“吸引力”大打折扣,不少上市公司調整了認購理財產品的結構,存款類產品佔比明顯降低,銀行理財等資產的比例則有了不同程度的升高。

據同花順統計,從2024年年初至今,622家上市公司認購的6185只理財產品的總額達3615.88億元,其中存款類資產佔比達77.9%,對比2023年同期83.2%的佔比明顯下降。而與存款“行情”不同的是,上市公司購買銀行理財產品的資金佔比從2023年的7.92%提升至9.08%。

7月29日,森泰股份公告,根據公司及董事會全體成員的決議,公司子公司森泰科技近日使用部分暫時閒置募集資金及自有資金購買了中國銀行的理財產品,具體金額爲人民幣3100萬元;理財產品的預期年收益率爲1.0000%或2.4500%,起息日爲2024年7月25日,到期日爲 2024年10月29日。同時,公司表示在未超過股東大會授權額度的前提下,其使用閒置募集資金進行現金管理的未到期餘額爲人民幣3.76億元(含本次)。

近期最大手筆購買理財產品的公司是寧德時代,6月27日晚間,寧德時代發佈公告稱,公司董事會審議通過《關於使用部分閒置募集資金進行現金管理的議案》,同意公司使用不超過230億元閒置募集資金進行現金管理,投資安全性高、流動性好的保本型投資產品,投資品種包括但不限於保本型理財產品、結構性存款、定期存款或大額存單等。

購買銀行理財的資金,多是來自三塊:一是閒置資金;二是募集資金;三是定向增發資金。從購買的產品來看,則是以保本浮動收益型爲主。

對於購買銀行理財理由,上市公司多是表示提高資金使用效率。7月26日凱萊英就在投資者互動平臺上表示:“公司在不影響正常經營的前提下,使用暫時閒置的部分自有資金購買理財,有助於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增加資金收益,獲取較好的投資回報。”

“我認爲背後的主要原因還是在市場利率水平整體下降的趨勢下,銀行存款利率吸引力也隨之下滑,促使上市公司轉向其他類型的資產進行投資,以實現資金的保值增值;其次,今年債牛之下固收類理財產品業績表現較好,也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了資金的進入。第三則是因爲今年實體經濟仍處在波動之中,上市公司投資衝動減弱。 上市公司需要靈活地配置資金,有着複雜和多元化的資金管理需求,隨着理財產品的不斷創新和發展,正好能夠滿足上市公司多元化的投資選擇。”排排網財富理財師負責人孫恩祥對記者表示。

華寶證券資深銀行理財分析師張菁表示,上市企業進行資金管理時會綜合考量安全性、收益和流動性。從上市公司購買理財資金配置結構看,2018年後,銀行理財產品的配置比例顯著下降,而存款類產品配置比例顯著提升,這主要是因爲2018年資管新規啓動,銀行理財產品開啓淨值化轉型,不再保本保收益;2022年,理財產品全面淨值化,產品收益率開始走低,產品吸引力隨之降低,上市企業也逐漸將配置資金轉移到了存款類產品。

銀行理財規模有望再創新高

存款轉移,也讓銀行理財的規模再創新高。2024年5月全市場理財規模較上月增加4000億元~5000億元,相較2022年及2023年的5月不足1000億元的月均增量,繼續呈現超季節性增長。即使6月受到“季末回表”壓力影響,銀行理財規模出現回落,但回落規模不大。據華西證券宏觀聯席首席分析師肖金川測算,今年6月理財規模縮減0.64萬億元,低於2020年以來同期降幅。從過往數據看,2020年至2023年的6月理財規模分別下降1.47萬億元、1.4萬億元、0.8萬億元、1.18萬億元。

中國郵政儲蓄銀行研究員婁飛鵬認爲,今年以來,理財產品收益率相對可觀,對居民投資理財具有較大吸引力。同時,銀行降低存款利率、暫停銷售大額存單等,存款收益率下降;加之理財公司根據市場需求,及時推出新產品,這些因素共同推動理財規模快速增長。

華寶證券分析師張菁坦言,低利率時代下,居民投資需重視資產配置。隨着存款利率的不斷下行,原先高息儲蓄、大額存單等居民熟悉且無風險的投資方式可能越來越少,且收益在不斷走低,但居民渴望財富增長的需求不會減少,通常會將個人25%~35%的資金分配用於保本穩健屬性的投資中,一些鎖定長期收益的存單、年金險產品在當前受到追捧,除此之外,投資風格穩健,投資收益穩當的銀行理財產品也在重獲居民信任,迎來規模增長。

從當前增長勢頭看,銀行理財重返30萬億元時代的可能性很大,不少分析人士認爲甚至會刷新歷史高點。招商證券銀行業首席分析師廖志明預計,2024年末理財規模將增長至30萬億元。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明明認爲,從歷史數據看,銀行理財公司有在下半年衝量的慣例,其中國有行旗下理財公司最爲明顯。預計在國有行帶動下,2024年下半年理財規模有望重新站上31萬億元的歷史高位。

融360數字科技研究院分析師艾亞文認爲,隨着央行下調LPR,銀行也選擇下調存款利率來保持息差在合理的水平。雖然存款利率下降,但保守型投資者在面對不確定的市場環境時,更偏好穩定性和安全性,導致純存款產品需求增加,此外,政策導向,季節性因素都對純存款產品銷量有影響。

對於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的行爲,孫恩祥認爲, 一方面,購買低風險理財產品可以提高資金利用效率,另一方面,過度投資或選擇高風險產品可能會拖累公司整體業績。此外,上市公司因理財收益下降或爆雷事件也常有發生。上市公司在購買理財產品時應該謹慎,一方面儘量選擇低風險理財產品進行投資;另一方面也要避免影響到主營業務發展。

除了購買銀行理財之外,上市公司還參與了權益投資,7月26日晚間,利歐股份發佈公告,公司及下屬子公司將使用最高額度不超過30億元的自有資金進行證券投資。這已是利歐股份連續四年發佈進行證券投資的公告。2021年,擬使用的資金爲20億元,2022年以來升級爲30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