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屆全球氣候變化智庫論壇在COP28“中國角”舉辦——綠色低碳發展需加強國際合作

12月6日,由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主辦的“第九屆全球氣候變化智庫論壇——科技和政策創新推動綠色低碳轉型”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二十八次締約方大會(COP28)中國角舉行。與會嘉賓就加強合作推動綠色低碳轉型展開研討。

中國氣候變化談判代表團團長、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趙英民在致辭中指出,《巴黎協定》達成和生效以來,各方積極應對氣候變化,採取了一系列政策行動,取得了積極進展,綠色低碳發展已成爲全球新一輪產業和科技革命的國際潮流。趙英民表示,各國所處的發展階段不同,資源稟賦和應對氣候變化能力差異較大,特別是廣大發展中國家同時面臨發展經濟、改善民生和應對氣候變化的繁重任務,急需大量的資金技術以及能力建設等方面的支持。作爲智庫,要基於科學深入開展研究,積極獻言獻策,爲發展中國家提出務實解決方案,促進全球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實現公正轉型。趙英民強調,綠色低碳轉型的實現,離不開務實的國際合作。

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主任徐華清做了題爲“全球盤點:我們的視角”的引導發言,闡述了本次大會盤點成果將爲國際社會落實《巴黎協定》帶來信心和希望,確保全球氣候治理沿正確軌道向前發展。徐華清還發布了《全球能源轉型和技術創新行動進展評估及相關建議》等6篇由國家氣候戰略中心研究撰寫的《全球盤點》系列工作論文,以期爲全球攜手合作應對氣候變化提供相關最新進展信息、典型案例實踐和共同解決方案建議。

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碳中和研究院院長賀克斌作了題爲“碳中和背景下可再生能源大規模部署的挑戰與機遇”的主旨演講,從碳中和與可再生能源的關係、潛力、利用以及面臨的挑戰等多個角度進行了詳細闡述。他指出,我國在碳達峰碳中和過程中探尋與清潔空氣協同路徑,在碳減排的驅動下空氣質量加速改善,未來可再生能源在中國將出現倍增的發展趨勢。

綠色和平中國首席代表袁瑛在“中歐清潔能源投資的競跑與合作”演講中表示,面對氣候變化這一全人類重大挑戰,中歐宜攜手建設綠色夥伴關係,倡導零碳發展模式,深化清潔能源領域合作。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王燦在“《全球碳中和年度進展報告》介紹及主要發現”演講中介紹了全球主要經濟體在碳中和承諾、低碳技術、氣候投融資、國際氣候合作等方面的進程及目前全球碳中和進程中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外國專家學者也就相關問題發表了觀點。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管理學院教授羅伯特·斯塔文斯(Robert Stavins)在主旨演講“碳價政策的優勢比較:碳稅與碳交易”中指出,國際上最有效的碳減排措施主要爲碳稅和碳排放權交易制度,但對於具體碳定價政策工具的選擇國際社會共識較少,急需進一步加強研究。國際應用系統分析研究所(IIASA)能源氣候和環境項目負責人、新綜合氣候變化評估情景國際委員會聯合主席巴斯·範·瑞文(Bas van Ruijven)作“全球氣候政策的未來及其在綜合評估模型中的表徵”演講,闡述了中國氣候變化政策及其在全球模型中的預期,並對模型框架、模型設定和模型結果進行了分析。克萊恩斯歐洲環保協會首席執行官勞拉·克拉克(Laura Clarke)提出,加強中歐在應對氣候變化立法方面的交流互鑑,對於推進中國應對氣候變化法治化進程具有重要借鑑意義。艾倫—麥克阿瑟基金會董事執行官喬斯林·布萊里奧(Jocelyn Blériot)在“循環經濟助力低碳轉型與應對氣候變化”的演講中介紹了循環經濟的減排機理與作用路徑,探索與評估循環經濟措施對溫室氣體減排的貢獻和潛力。歐盟委員會聯合研究中心氣候變化與能源經濟學主任安東尼奧·索里亞·拉米雷斯(Antonio Soria Ramirez)以視頻方式做了有關《全球能源和氣候展望》最新研究的報告。 (經濟日報駐阿布扎比記者 李學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