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飛暗藏「尾旋的風險」 殲轟-7服役32年墜毀12架

解放軍戰機墜毀。(圖/翻攝自微博)

大陸中心綜合報導

殲轟-7(飛豹)戰機已問世31年,然而從1988年至今,殲轟-7及其系列戰機至少傳出12起事故,造成最少17名飛官殉職。《新浪軍事》刊出具名評論指出,殲轟-7造成大量傷亡的主因是太過保守,「除了彈射椅性能不佳,設計方案也存在機翼對附着氣流控制能力不足的問題,容易失速、進入尾旋狀態。殲轟-7一般是低空飛行的,一旦進入尾旋,很難搶救回來。」

評論員羅廖夫表示,殲轟-7的基礎設計在1977年左右就確定了,當時的技術還不夠成熟,「受研發技術水平的限制,設計單位只能爲殲轟-7選擇技術難度較低的方案,導致最終確定下來的設計方案中存在機翼對附着氣流的控制能力不足的問題,存在容易引發失速,甚至進入尾旋(螺旋)的風險。」

▲殲轟-7系列戰機。(圖/新浪軍事)

他說,同樣爲了降低技術難度,設計單位沒有采用能夠有效剋制失速問題的機動襟翼,「後來殲轟-7服役過程中的多次事故都跟這個缺點有關。殲轟-7屬於戰鬥轟炸機,在執行對地打擊任務時大多需要低空飛行,一旦失速進入尾旋,很難有足夠的高度時間搶救飛機。」

他提到,過去大陸研製的戰機大多數都有外國原準機影子,甚至很多機型是直接借鑑某飛機的技術,「像殲-7就是直接參考蘇聯的米格-21(MIG-21)來做的,並將其性能挖到極致、殲-8戰機就像是雙發的米格-21、殲-8B則近似米格-23(MIG-23);殲轟-7戰機的外型卻很獨特,目前服役的戰鬥機中,完全沒有類似的氣動外型。」

▲殲轟-7系列戰機。(圖/新浪軍事)

殲轟-7戰機總設計師陳一堅談到,殲轟-7在研究時,參考歐洲英法聯合研製的美洲虎戰機,「殲轟-7與美洲虎最爲近似的地方起落架,殲轟-7參考美洲虎的外八字型起落架,並強化支點佈局。」

科羅廖夫說明,雖然殲轟-7的設計存在缺陷,但在當時服役後對解放軍海、空兩軍意義深遠,「例如對於海軍航空兵來說,殲轟-7-特別是殲轟-7A,能夠掛載4枚鷹擊-83K反艦導彈進行遠洋突擊,是當時除了轟-6轟炸機以外海航部隊最強的空中反艦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