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該怎麼着裝?專家教你正確「3層穿法」 棉質衣物、斗篷雨衣都NG

出處/康健雜誌

文/邱淑宜 圖/陳弘璋

臺灣登山人口衆多,每年都有新手加入登山行列,後防疫時期,登山親近大自然成爲熱門活動。然而,登山穿着是有學問的,正確着裝,才能在享受登山樂趣的同時,保障登山的安全。

防疫解封后,登山健行成爲民衆熱門活動選項,臺灣夏季高溫溼熱,但高海拔山區即使夏季氣溫也低,登山應該如何穿着?有26年登山經驗的臺東大學體育系講師李潛龍表示,登山穿着的大原則是不讓身體因自然環境及天候出狀況,比如天熱時曬傷中暑、天雨低溫時淋溼失溫,尤其要慎防失溫,考量登山的「風寒效應」及「水寒效應」,登山穿着第一要能維持身體乾燥,第二要能留住體熱,依循「3層穿法」原則,即可輕鬆搞定登山穿着。

李潛龍說,簡單說,「風寒效應」就是風吹身體把體熱帶走,造成體溫下降;「水寒效應」則是身體溼掉後,體熱流失的速度會比身體乾燥時快非常多,也就是身體將快速失溫。氣溫高時這兩種效應不致威脅生命,但若在身處低溫的山區環境,無法排溼,體熱很快會被帶走,造成失溫。

野外維生的「333原則」─人不能處於失溫狀態超過3小時、不能缺水超過3天、不能沒有食物超用3周,即可瞭解,在野外最快奪走生命的就是失溫這件事,當天候惡劣、身上的衣物都溼掉,無法靠太陽曬乾,只能靠自己的體熱蒸乾,就面臨失溫的危險,這就是爲什麼登山衣着必須能夠維持身體乾爽及保暖的原因,也是「3層穿法」要達到的目的

(登山的「三層穿法」,由內層至外分別爲乾燥層、保暖層、保護層。圖片來源:陳弘璋)

3層穿法是指把身上的衣物由內至外分成3層,各具乾燥、保暖及保護的不同功能:

1.乾燥層(內層):最貼近皮膚的衣服,目的是儘可能保持身體乾燥,適合的衣着爲能迅速吸汗排汗的衣服,也就是俗稱的排汗衣材質多爲人造纖維,利用特殊的織法布料具備吸溼(汗水)及快乾的功用。排汗效果說白了就是衣服乾的速度,越快對身體越好,否則低溫環境身體潮溼會讓人覺得冷,身體乾燥纔有保暖的可能。

2.保暖層(中層):人是恆溫動物,會不斷髮出體熱,保暖層的功用就是藉由衣物空氣層留住自己的體熱,達到保暖的目的,適合的材質有羊毛、羽絨、刷毛、化纖等。市面上有所謂的「發熱衣」,顧名思義以爲衣服本身會發熱,但沒有衣服自己會發熱,穿發熱衣覺得保暖,是因爲它的設計、厚度及織法,能夠抓住身體發出來的體熱,而不是衣服本身發熱。

3.保護層(外層):遇雨如果最外層沒有擋雨的裝備,第1層及第2層衣服全都會溼掉,帶來失溫的危險,因此保護層的功用就是防水,防止衣服溼掉造成身體失溫,防水衣物也能防風,傳統雨衣防水性高但不透氣,往往外面大雨,身體裡面也汗如雨下,隨着紡織科技發展,保護層衣物已有多種防水透氣材質可選擇,提高穿着的舒適度。

李潛龍說,「3層」是概念及原則,代表穿着的層次,不表示只穿「3件」衣服,天涼時乾燥層可以在長袖排汗衣外加一件短袖排汗,像是棒球裝,方便沿途自由調整;遇低溫時保暖層也可能不只一件,視環境及個人需求有不同組合搭配成洋蔥式穿法。三層穿法爬郊山或攀登高山都適用,夏天爬郊山通常用不到保暖層,只需穿着乾燥層並攜帶保護層衣物。但攀登高度較高的山,就要依照山上氣溫變化準備適當的保暖衣物。

登山海拔越高、氣溫越低,依臺灣地形,海拔高度每上升1,000公尺,溫度下降攝氏6℃,臺北市最高的七星山海拔1,120公尺,山頂的溫度就比平地低6℃多,夏天爬到七星山頂,涼爽,但冬天爬七星山就一定做足保暖工作。再已經成爲大衆化熱門路線的玉山來說,玉山主峰海拔3,952公尺,氣溫比平地低24度,夏天平地34℃,熱到大家只想待在冷氣房內,但玉山山頂只有10℃,因此即使夏天攀登高山,也要對山上的氣溫變化有概念,才能合宜的準備登山穿着。

李潛龍說,在高海拔山區活動時,也要用3層穿法的概念保護頭部及腳部,讓全身充分保暖。頭部可先戴一層薄的魔術頭巾,再戴上毛帽,再加遮陽帽。腳部建議先穿薄的排汗襪,再穿羊毛襪,再穿上登山鞋

正確的登山穿着,不只讓登山過程舒適,更是爲了保障登山時的安全,登山衣着強調機能性,有特別的布料及織法,入門者選購登山衣着可多詢問店家及學會看衣物標籤。

(登山第一要務是裝備齊全而且正確。圖片來源:陳弘璋)

棉質衣物舒適又吸水,但吸水的特性在戶外反成致命缺點,登山達人、臺北市立雙溪國小教師曾建勳表示,因爲棉溼掉後不易幹,當天候惡劣、「水寒效應」會一點一滴的把體熱帶走,造成失溫,在登山界,棉布有「death clothes(死亡布料)」之稱,不穿棉質衣物是保障登山安全基本底線。不少人喜歡穿耐磨耐髒牛仔褲爬山,殊不知牛仔褲是登山大NG衣物,第1個原因就是牛仔褲材質爲棉,沒有速乾的性能,第2個原因是牛仔褲透氣性太差,第3個原因是牛仔褲不適合做跨越攀登的動作,因此完全不能穿去爬山。不只牛仔褲,包括最貼身的內衣褲及襪子,都不宜是棉質。

(登山一定要穿着適合的衣物,不可穿牛仔褲等棉質衣物。圖片來源:陳弘璋)

曾建勳說,除了棉質衣物,大衣型雨衣及斗篷型雨衣,也是登山NG衣物。

臺灣山區天氣多變,登山一定要攜帶雨衣,適合的款式爲上衣跟雨褲分開的兩截式雨衣,大衣式雨衣及斗篷式(小飛俠)雨衣跟跟棉質衣物一樣,登山不宜,因爲前面有拉鍊的大衣型雨衣通常長度只及膝,無法保護全身,斗篷式雨衣則是走在棱線上時,風雨很容易從雨衣底下灌進去,風大時甚至還會把雨衣掀起來,不但無法發揮防雨的效果,這兩種雨衣在爬坡時都會妨礙行動,踩到可能跘倒、摔倒,發生危險。曾建勳指出,「最重要的是,臺灣的山較陡、落差大,兩截式雨衣才能在所有的狀況下,提供登山者最全面的防水保護。」

曾建勳建議,爬山最好穿登山鞋,保護腳踝也有防水功能。此外,袖套綁腿、登山杖都是登山好用的輔助品,天熱爬山可穿短袖排汗衣搭配袖套,防曬防蚊防草木割傷,在有樹蔭處休息時可拉下袖套涼快一下,上路後重新拉高,記得袖套也要選購排汗材質。

(袖套(左)與綁腿(右)是登山好用的輔助品。圖片來源:陳弘璋)

綁腿自小腿包覆至鞋口,天雨時能防止雨水流內鞋內弄溼襪子及腳,不下雨可以防止碎石及枯枝等東西掉進鞋內造成行走不適,或是會吸血的螞蝗爬到腳上。行走泥濘處時,綁腿也可以防止褲腳沾上泥水回家後難以清洗,以及增加鞋子的防水效果。

登山杖則可幫分擔身體重量,減輕雙腳的負擔,因此有人說登山杖是登山者的第3只腳、第4只腳(看用1支還是2支登山杖),上坡時省力、下坡時減輕膝蓋的衝擊,協助身體在行進間保持平衡、維持穩定。使用登山杖的重點,在於不同手同腳,就是左手配合右腳、右手配合左腳,達到用手幫腳前進的目的,上坡或平路時杖尖落在腳後跟,藉由手推就能幫助身體前進,達到節省體力的效用。使用登山杖必須視地形調整登山杖長度,上坡時登山杖長度須縮短些,下坡時登山杖長度則需調長,用起來才順手,也能真正發揮功用。

延伸閱讀:

登山前先做好保命7件事

爬山是最笨的運動? 復健科醫師:重點不在「爬山」,而是...

7種登山好物 助攻你的登頂之路

知名旅行家謝哲青:登山3大謊言 你知道多少?

登山迷路時「見鬼」不是靈異現象 而是身體發出的求救訊號

※本文由《康健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點此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