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遇人情生活質量 多重因素阻礙留學人才歸國
當中國經濟總量排名世界第二時,未來的核心競爭力必須是高層次人才。被稱爲“第六代”的優秀留學人才,能爲國家開啓何種新氣象,備受社會期待。
2013年留學人員回國服務工作部際聯席會議公佈的數據表明,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留學人員回國總數已達109萬人,其中,近5年回國的近80萬人,接近前30年的3倍。特別是2012年,留學人員回國數量達27.29萬人,同比增長46.57%,成爲我國有史以來最大的海歸潮。目前,中央層面的“千人計劃”已引進3319人,各地也紛紛制定地方吸引人才計劃,已吸引兩萬多名海外人才迴流。
雖然我國留學人員迴流率總體呈上升趨勢,但是,獲得博士學位又有相應研究或其他工作經歷的高層次留學人才的迴流率仍然處於較低水平。根據中央人才工作協調小組的報告,中國流失的頂尖人才數量居世界首位,其中科學和工程領域滯留率平均達87%。
哪些因素阻擋了優秀人才回國?怎樣才能吸引更多走出去的優秀留學人才迴流?近日,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智聯招聘“智聯調研”平臺和“智引海外”全球人才招賢平臺,進行的海歸和留學生專項調查顯示(1223名有海外留學經歷者參與),66.7%的受訪者首選健全法制。
80後留學生周然,從美國德克薩斯大學達拉斯分校微電子學專業博士畢業後,回到深圳從事模擬IC設計工程師工作。說起回國的理由,他表示:“在美國工作沒有歸屬感,有回國大幹一場的熱情。”他認爲美國自金融危機後,經濟不太景氣,失業率較高。美國的大環境雖然公平,但中國人還是很難融入美國主流社會,華人的圈子普遍較小。“在一些美國人眼裡,中國產品還是廉價的代名詞,我心裡挺不舒服,希望回國爲改變現狀作一點兒貢獻”。
“真正想幹事的人一定會選擇回國。”智聯招聘海外事業部總監孔晶晶也是一位80後,2011年從加拿大回國。雖然在加拿大時拿着高薪,生活比較安逸,但她還是感覺好山好水好無聊,再待10年回頭看,無論工作還是生活都不會有太大變化。而在國內,有能力有闖勁兒的年輕人很快會嶄露頭角,比如一些上升的創業型公司不會讓員工熬年限,有很多破格提拔的方式,她的一位朋友33歲就做到了上市公司的副總裁。國內富有挑戰性的工作和熱鬧的生活,終於促使她回國。
日本岡山大學社會學博士賈鐵,在河南省信陽市創辦了一家留學培訓機構。他選擇回國主要是家庭原因,“父母年紀大了,就我一個孩子,我不可能在國外漂太久”。他認爲,現在中國對海外人才的政策很有吸引力。比如,留學回國人員在河南創辦企業有免稅政策,還會根據企業科技含量和市場前景,給予一定的創業啓動資金或銀行貸款財政貼息。
調查顯示,46.6%的受訪者感覺當前回國的優秀留學人才“較多”,21.4%的人持相反觀點,28.9%的人表示“一般”。對於優秀人才選擇回國發展的原因, “與親友團聚”被排在首位(72.5%);其次是“看好中國經濟增長潛力”(60.3%);再次是“很難融入國外社會”(53.4%)。接下來依次是:國外找不到好工作(51.9%);心理歸屬與文化認同(49.7%);拿不到外國綠卡或國籍(45.0%);國內就業創業機會多(33.9%);國內生活舒適方便(24.9%);報效祖國(22.2%);“千人計劃”等好政策吸引(14.8%)等。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薛瀾在接受中國青年報記者採訪時指出,總體來說這幾年回國的人才越來越多,他們和之前的海歸相比有很大變化,比如原來學成回國去大學或研究所的人很多,而現在不少人選擇去企業或者自己創業。他們在國外已經工作了一些年,看到國外市場的侷限性,覺得憑自己的能力和經驗在中國發展潛力更大,他們也看到中國這幾年的發展比較快,有很多難得的機會。同時,我國也出臺了“千人計劃”等鼓勵人才回國的政策,給他們回國提供了很好的條件。
優秀人才回國主要從事哪類職業?84.1%的受訪者首選“外企”;54.0%的受訪者選擇“創業”(41.2%);42.9%的受訪者選擇“合資企業”;40.2%的受訪者選擇“高校或科研機構”。其他職業領域有:國企(29.6%)、國際組織(28.6%)、自由職業者(25.4%)、民企(19.1%)、黨政機關(12.2%)、國內非政府組織(8.5%)、事業單位(6.9%)等。
北京留學服務行業協會會長桑澎認爲,當前留學人才回國在職業選擇上有一定侷限性:一是一些有固定編制的科研機構或者事業單位,用人指標非常嚴格,沒有出就不能進,留學生想進去很難;二是留學生出國前選擇學校、專業過分集中,國內相應領域人才飽和。還有一些人沒有把回國作爲最初的方案之一,回來之後難免有“摩擦”;三是一些留學生的擇業觀有問題,只瞄準一線城市。實際上隨着中國經濟的發展,一些大企業會轉移到二三線城市,有的縣級市求賢若渴,給出非常好的待遇,但是這些地方很難吸引留學生。
調查顯示,84.1%的受訪者感覺當前優秀人才回國主要在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就業創業,12.2%的受訪者認爲是二線城市,2.7%的受訪者認爲是三線城市。
78.8%受訪者認爲人情關係複雜阻礙優秀人才回國
“中國改革開放是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重大變革,能身在其中去觀察、研究並影響這個變革進程實在太難得了。”薛瀾在1996年從美國回國後,一直致力於公共管理學科的發展。目前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已有近50位全職教師,其中近一半是海歸。
薛瀾坦言,現在年輕老師回國比起當年的自己要難得多。“我剛回來時分到的是上世紀70年代建的40多平方米的老房子,在當時還算過得去,後來也分到了新住房。但現在有相當多的老師仍住在我當時住的老房子裡。國內高校教師工資制度不合理,與其他國家相比差距較大,北京房價又這麼貴,一般老師的收入很難買得起房子。這些情況阻礙了一些優秀留學人才回國。”他還指出,近年來,也有一些學公共管理的留學生,希望回國後能夠進入政府部門發揮所長,但他們的知識結構與話語體系跟國內不同,參加公務員考試並不佔優勢。所以不少人回國後不能從事真正想做的工作。
“國內房子、汽車太貴,與工資不成比例,是大多數留學生不回國的最重要原因。”周然說,以集成電路行業爲例,應屆生在北京、上海的頂級外企裡待遇一般在每月10000元~12000元,而在美國能拿到3~5倍的工資。更重要的是,大部分本土公司的技術與外國的差距更大,一些高端人才回國對職業發展不利。
哪些就業創業因素阻擋了優秀人才回國?民調發現第一是“薪酬待遇比國外低”(71.4%);第二是“職業發展壓力大、空間小”(60.3%);第三是“所學專業無用武之地”(49.7%)。接下來依次爲:公平競爭和投融資機制不足(47.1%);企業文化不好(46.0%);行業領域開放不夠(41.8%);政府幹涉多服務不足(37.6%);學術行政不分,科研效率低(37.6%);對有關海歸的政策缺乏瞭解(29.1%);職稱評定有瓶頸(26.5%)等。
即將從瑞士洛桑大學癌症與免疫專業博士畢業的程劍頻,打算在歐洲其他實驗室尋找做博士後的機會。她感覺80後博士生比較以前的留學生,更喜歡自由的科研環境和簡單的人際關係。她有不少在國內從事研究工作的同學,普遍反映難以全心投入科研項目,大量時間耗費在不相關的人際交往和行政事務上。另外,國內現有的食品藥品公司極少自主研發,生物學博士進入相關領域工作的機會不多。從生活方面來說,歐洲福利健全,非常吸引人。以養育孩子爲例,在芬蘭女性帶薪產假長達10個月,可領取正常工資的70%,並且工作位置最長可保留3年。還有,國內現在環境污染和食品安全問題較爲嚴重,而歐洲國家整體環境優美,食物讓人放心。
哪些社會環境因素阻擋了優秀人才回國?78.8%的受訪者首選“人情社會,關係網複雜”;77.8%的受訪者認爲原因是“社會誠信度低”;75.1%的受訪者感覺“生活質量低”。其他因素包括:法制不健全(67.7%);食品安全問題嚴重(61.9%);房價太高,買不起房(61.4%);自然環境惡劣(60.3%);戶口檔案限制過嚴(48.2%);退休養老難以保證(40.7%);子女入學難(36.5%);個人所得稅過高(30.7%);計劃生育政策缺乏人情味(30.2%)等。
“雖然很多人抱怨國內霧霾嚴重、環境不好等,但是真正想回來的人不會在乎。那麼多老外都來了,可見中國的吸引力。”在孔晶晶看來,各地對優秀留學人才的政策非常優惠,問題是沒有找到真正願意回來的人。一些政府或者國企最看重頭銜,但國外的管理者一般要到45歲以上,這些人在華人圈子裡地位相對較高,子女也即將在國外接受高等教育,他們更希望陪在家人身邊,沒有太強烈的回國願望。反而是35歲~45歲的人既有能力也有衝勁兒,相比之下更願意回國,這些人需要的是平臺。
42.9%受訪者認爲未來將有越來越多的優秀人才回國
“留學生並不全是人才。”桑澎提醒,當年高考落榜或者考不上好大學後選擇出國留學的人不在少數;另外一些學生通過中外合作項目出國,很多學歷都不被承認。他認爲,優秀的海歸一定能將國外先進的技術、思想和國際通用的行爲規則等帶回來,使國家產生向前邁進的動力。
“千人計劃”首批國家特聘專家、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施一公教授,在《中國未來核心競爭力:高層次人才》一文中強調,如何將我們的發展模式轉變爲低能耗、低污染、高技術、智力密集型?要靠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而人才是指高層次的世界級人才,是那些在本研究領域、本行業具有戰略眼光的高端領軍人才。最簡單的例子就是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由以錢學森、郭永懷、錢三強等爲代表的一批傑出人才創造的“兩彈一星”奇蹟。如果沒有這些高端人才,中國在尖端技術乃至國家安全方面可能會蒙受巨大損失!
施一公提到,當前不少人把項目人才與高層次人才混爲一談。項目人才往往只在狹小的本專業項目上有獨到見解,而高層次的人才,尤其是大學的優秀教授,往往既能從事前沿的科學研究,也可以擔當技術總監,促進高科技產業的發展。相比之下,國內往往把青年培養成專攻一面的項目人才。而千軍易得,一將難求。現在是中國下決心真正重視高層次人才的時候了。
調查顯示,40.2%的受訪者認爲中國需要更多像施一公那樣的人才回國。42.9%的受訪者相信未來將有越來越多的優秀人才回國。
在爲各地政府和企業招募海外人才的這兩年,孔晶晶感到其他國家對優秀人才的爭奪特別激烈,“我們去一些歐美國家招聘經常遭遇拒籤,他們就怕我們把尖端人才帶回來”。不過,也有一些非常好的學生回國之後並不被認同,沒有充分發揮自身的價值,讓她覺得是巨大的浪費。
“吸引人才最好的辦法是充分發揮現有人才的作用。”薛瀾說,當前國內已經有大量學成回國的人才,如果能創造很好的條件讓這些人才脫穎而出,就是最好的吸引力。如果優秀人才回國之後出不了什麼成果,國外的人就會認爲環境可能有問題,所以改善國內人才成長的環境至關重要。此外,美國的移民制度在吸引高技能人才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中國也可以通過制度建設一方面吸引自己的留學人才回來,另一方面也要能吸引更多國際優秀人才來中國。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副教授陳陽認爲,香港吸引人才的政策值得內地借鑑。香港最具吸引力的地方是自由——自由的經濟、自由的人才流動,很多大公司、好公司的亞太總部都設在香港。所以它能給人才提供好的就業前景,而且人才與公司簽了就業合同之後,僱主就會去幫忙辦理香港的簽證,在他們合法居住滿7年之後,可以自動轉成永久居民,能享有很多福利,這樣既有就業前景又有生活保障。 “人才是隨着好公司流動的,好公司願意在哪兒落地,人才就會流向哪裡。”
中國怎樣才能吸引更多優秀人才回國?66.7%的受訪者首選“健全法制”;65.1%的受訪者希望“改善自然環境,提高食品安全”;63.0%的受訪者建議“開放人才引進領域,促進體制內外人才流動”;62.4%的受訪者期待“實施與優秀人才配套的薪酬制度和考覈機制”。
其他建議有:爲留學歸國人員提供住房、子女教育等政策性服務 (52.9%);建立與優秀人才的信息溝通渠道(47.6%);完善科研管理體制(46.0%);放寬戶籍限制(45.5%);進一步加強知識產權保護(42.9%);縮小與發達國家在科技領域的差距(37.6%);保持經濟持續高增長(36.5%);保持政治穩定(33.3%);建立健全人才移民制度(32.8%)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