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衆小鵬進入“蜜月期”,能否“1+1>2”?

見習生丨李琳

小鵬汽車(09868.HK)與大衆集團,似乎進入了"蜜月期"。

繼去年12月,大衆汽車集團完成收購小鵬汽車4.99%股份之後,雙方又一次實現了新的合作。

2月29日,大衆汽車集團宣佈,與小鵬汽車簽署平臺與軟件聯合開發技術合作協議。據悉,此次簽訂的技術合作協議聚焦雙方在合作初期共同開發的兩款大衆汽車品牌中型車,其中首款產品爲SUV車型。

二者合作的加深,一方面或能幫助大衆提升其在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影響力,進而打開市場,以挽救頹勢;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小鵬汽車站穩造車新勢力頭部陣營位置,助力實現2024年業績翻倍的目標。

不過,隨着新能源汽車市場競爭的加劇,二者攜手,能否如願創造出"1+1>2"的效果還有待觀察。

簽署技術合作協議 大衆小鵬合作再進一步

在過去一段時間,大衆汽車的電動車,在中國市場表現並不理想。2023年年中,大衆汽車首席執行官奧博穆表示,大衆集團的業務高度依賴中國,但是,純電動汽車產品在中國市場沒有競爭力。

公開數據顯示,2023年大衆汽車在中國市場純電動汽車銷量爲19.18萬輛,同比增長23.2%,儘管實現了一定程度的增長,但放到整個市場層面,2023年我國新能源汽車銷量爲949.5萬輛,大衆汽車的新能源汽車佔比僅爲2%。

電動車業務表現不佳,影響深遠,2023年第一季度,大衆汽車的中國乘用車銷量被比亞迪超過,40年來首次失去了"領頭羊"地位。

究其原因,還是沒有適應新一代消費者的需求,大衆集團旗下電動汽車與國內的造車新勢力相比,存在配置單一等劣勢。

近年來,小鵬汽車從銷量上看已經出現掉隊趨勢。2023年,小鵬全年銷量爲141601臺,被零跑汽車反超。2024年1月,銷量同樣處於落後位置。

由於技術研發投入的原因,自動駕駛一直未落地,小鵬汽車面臨着研發資金壓力。大衆和小鵬,在現階段都寄希望於通過外部勢力來改善自身情況。

據瞭解,此次簽訂的技術合作協議聚焦在合作初期共同開發的兩款大衆汽車品牌中型車,其中首款產品爲SUV車型。

值得關注的是,聯合開發後,大衆汽車品牌產品上市週期將大幅縮短超30%,首批兩款車型已確定於2026年上市。

根據協議,雙方將通過聯合採購計劃,對共用的汽車及平臺零部件進行採購。憑藉該方案以及大衆汽車集團強大的供應鏈體系,這一計劃旨在創造成本優勢,使雙方聯合開發的中型智能網聯車型更具經濟競爭力。位於合肥的大衆汽車(中國)科技有限公司(VCTC)是這一合作的對接樞紐。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兩款合作車型,是小鵬G9平臺打造的,小鵬提供平臺和技術,大衆做工廠研發和設計還有製造。換言之,小鵬成功實現了技術變現,而大衆彌補的是乏力的智能化賽道,二者結合,必然會擦出不一樣的火花。

核心挑戰仍需自己面對

大衆與小鵬的合作,看起來很美。不管是加快研發週期,還是降本增效,似乎都符合新時代中國汽車市場的競爭趨勢,也確實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二者的競爭力。如此就能解決掉各自的核心挑戰嗎?

對於大衆來說,在燃油車領域的技術實力非常強,但在電動車領域,技術研發和創新能力相對較弱。這導致其產品在性能、續航里程、智能化等方面無法與其他品牌抗衡。尤其是智能化方面,在ID.3等車型上暴露出不少問題。

表面來看,短期內基於小鵬的平臺進行產品開發,能夠縮短產品研發週期,提高市佔率。從目前情況來看,大衆集團的智能化自研技術並沒有得到相應提升。

奧博穆在全球新能源汽車大會上表示,大衆希望繼續鞏固其在國際汽車製造商中的領先地位,並在中國汽車市場中躋身前三名。"我們同時希望在智能網聯汽車時代扮演領導作用。"奧博穆表示。這是大衆關於中國市場的又一表態。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大衆集團在解決短期的產品開發短板後,要衝擊中國汽車市場前三名,需要在智能化自研技術方面迎頭趕上。

而對於小鵬來說,首先是緩解了資金壓力,再有就是能夠分擔小鵬汽車鉅額的研發成本,提升其軟件的更新迭代速度。

但真正能促使小鵬汽車走出困境的關鍵因素,仍然在內部。2023年,小鵬汽車經過了一系列大刀闊斧地變革,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挑戰仍然存在。

回顧過去的一年,長城汽車原總經理王鳳英加入小鵬汽車,出任總裁一職,全面負責產品規劃、產品矩陣以及銷售體系。小鵬汽車從營銷渠道、產品規劃、供應鏈等方面進行組織架構調整,2023年前三季度淘汰了近百家銷售店,用經銷商模式逐步替換直營模式。

2024年,小鵬汽車的變革仍在繼續,何小鵬本人在開工信中也寫道:"今年是小鵬‘從1到2,二次創業’的第二年,也是組織調整第二年,我個人將圍繞在企業中基層幹部和企業流程層面,做好能力增強,追求管理能力的提高和全業務的效率提高。"

調整組織架構的效果如何,還需要時間和市場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