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臺北告別颱風黃泥水 翡翠原水管6月完工

臺北市議會財政委員會視察工程。記者邱書昱/攝影

爲了避免極端氣候及颱風影響翡翠水庫水質,臺北自來水事業處耗資近25億元、施工5年進行的「翡翠水庫原水管工程」將於今年6月完工,臺北市議會財政委員會今到現場聽取工程簡報進度,同時也搭船視察水庫集水區。北水處也說,本週將完成攔河堰下游所有工程,屆時能達到穩定提供優良水質目標。

「翡翠水庫原水管工程」從2019年動工,預計今年6月完工。隧道全長約2.8公里,斷面內徑爲4.5公尺。自來水事業處工程總隊工務所主任謝澤楨介紹,取水口於水庫下游河道的半半施工,第一階段於2023年3月完工,第二階段的圍堰新建左岸攔河堰、護坦及護岸則於本週完成。

出席視察的北市議員林世宗、簡舒培、張志豪分別詢問原水管取水的時機,平時原水管內是否儲水,如此會不會影響水質等。北水處長範煥英說明,不管颱風或強降雨,只要南勢溪濁度達到1000、2000度便會啓動,如此能避免後續水質處理的費用。

範煥英也說,原水管是以高低差方式取水,因此平時水管內不會有儲水的狀況,自然不會影響水質。完工屆時取水量可達每日270萬噸,已制定相關通水SOP,只要偵測到水質有混濁時,就會啓動排砂道,將水直接引導到原水管。

北水處說,完工後能夠因應氣候變遷,強化供水韌性,水質穩定可以降低民衆及產業用水,經濟效益達60億元,也能夠跨區支援供水,紓解北臺灣水資源調度壓力,最重要是完成完善原水備援,提升大臺北地區600萬人的用水保障。

5月正值枯水期,臺北翡翠水庫管理局長林裕益指了集水區周遭裸露出來的岩石,目前距離滿水位還有15公尺,而水庫以「蓄清排渾」技術,因此蟬聯12年最優良的水質,未來也計劃「邊坡管理」透過編碼方式,替具有高風險、潛在滑落的石塊健檢,同時也包含水面下的邊坡預警。

翡翠水庫集水區旁邊裸露的岩石。記者邱書昱/攝影

排砂道。記者邱書昱/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