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鵬灣、北海岸、東北角生態壓力大 環團籲海保法儘速三讀

綠色和平盤點國內6大海洋觀光區海上活動,發現大鵬灣、北海岸、東北角名列生態壓力最高前3名,呼籲立法院儘速三讀通過海洋保育法,建立監測和管理系統加以維護。(綠色和平提供/蔡佩珈臺北傳真)

天氣越來越熱,不少人都喜歡到海邊戲水消暑,綠色和平盤點國內6大海洋觀光區海上活動,發現大鵬灣、北海岸、東北角名列生態壓力最高前3名,呼籲立法院儘速三讀通過海洋保育法,建立監測和管理系統加以維護。

綠色和平透過2億筆「船舶自動識別系統」,計算船舶行經海岸距離、船舶佔用率、船舶停留時間,針對澎湖國家風景區、大鵬灣國家風景區(含小琉球)、東北角國家風景區(含龜山島)、北海岸國家風景區、東海岸國家風景區與墾丁國家公園沿岸等全臺6大海洋觀光區,估算人類行爲對海洋生態帶來的壓力水平。

綠色和平發現,6大海洋觀光區的船舶行經海岸距離、船舶佔用率及船舶停留時間,都比全臺平均值高,顯示上述區域人爲活動頻繁,其中以大鵬灣、北海岸、東北角的海洋生態壓力相對更高。

綠色和平也與在地潛水業者合作,近半年來在澎湖、北海岸、東北角與墾丁的熱門潛點,發現海洋棲地持續受破壞、珊瑚衰敗、廢棄漁網纏繞生物與珊瑚,垃圾大量累積的證據。

綠色和平海洋專案主任李於彤表示,大鵬灣、北海岸、東北角是海洋觀光重鎮,也是重要魚場,除具備珊瑚、潮間帶、淺海熱泉等生態系,亦涵蓋鯨豚洄游與聚集地。

李於彤指出,原訂 2021年完成海洋保育法立法,歷經3年延宕,海保法年初終於進入立院審議,目前朝野共有逾15個海保法版本等待審查,顯見各界對立法已有高度共識,爲避免漁業、觀光與環境三輸,立法院應加速審查海洋保育法,確保臺灣能有第1部整體性法律守護海洋生態,維護海洋觀光資源。

李於彤強調,臺灣海洋生態與海上游憩活動是極具價值的觀光資產,需要海保法從根本建立一套制度,運用分級管理,讓海洋資源使用和生態達成平衡,維持臺灣觀光產業的競爭力,新國會應儘速迴應全民期待,朝野攜手爲守護臺灣海洋豎立里程碑,唯有海洋健康、年年有魚,觀光、漁業才能無虞,也才能讓世界看見臺灣獨特的島嶼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