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專題調研 大專院校應屆生爲何選擇慢就業?

大陸專題調研大專院校應屆生爲何選擇慢就業?(澎湃新聞)

澎湃新聞14 日報導,大陸應屆畢業生「慢就業」比例整體呈升高趨勢,2023年大陸大專院校畢業生達到1158萬人,上海就有23.6萬人,同比增加0.9萬人,創歷史新高。爲了解上海市就業形勢和麪臨問題,大陸國家統計局上海調查總隊於今年4月中旬,開展4000餘名大專院校應屆畢業生就業創業專題調研。發現38.0%受訪者選擇「慢就業」,其中32.0%是爲了繼續深造,6.0%選擇暫緩就業;「慢就業」背後有家庭經濟條件的改善和家長的支持;「慢就業」畢業生對職業規畫和職位條件有更高期望。

結果顯示,選擇「慢就業」的畢業生對職業規畫和職位條件往往有更高期望,家庭經濟條件的改善和家長支持也爲畢業生提供了物質保障和精神支持。

該項調研中,「慢就業」指的是應屆畢業生中暫未進入就業市場的人羣。因此,「慢就業」概念在調研中包含「繼續深造後就業」和「暫緩就業」兩部分。這一統計口徑上海調查總隊自2015年開始使用,認爲持續性較好,且便於觀測每年應屆畢業生中直接進入就業市場的比例。

受訪者有38.0%選擇「慢就業」,繼續深造提升能力是他們選擇「慢就業」的主要原因。「慢就業」畢業生中,有32.0%選擇繼續深造後就業,6.0%選擇暫緩就業。

調研結果顯示,今年「慢就業」現象尤爲明顯。縱觀近幾年的調研情況,「慢就業」比例整體呈升高趨勢,從2015年的15.9%提升到2023年的38.0%,八年間提升了22.1個百分點。其中,選擇繼續深造的比重八年間提升了17.3個百分點。選擇暫緩就業的比重近兩年上升趨勢有所加快,從2021年的2.8%提升到2023年的6.0%,上升了3.2個百分點。而相較於2015年,暫緩就業的比重幾乎增長了4倍。

「暫緩就業」比重爲何近年上升如此之快,這些畢業生又爲什麼要選擇「慢就業」呢?

從主觀原因上看,畢業生選擇「慢就業」主要是爲了提升自身競爭力,是注重長遠規畫的理性選擇。調研顯示,93.2%的「慢就業」畢業生表示主要出於提升求職競爭力和就業品質等積極動因,其中,55.0%爲「提升學歷或追求更好的畢業院校,加強競爭力」,26.1%爲「通過深造提升專業知識、技能水準」;6.2%爲「進行實習以便直接轉正或對求職有幫助」;5.9%爲「參與社會活動、旅行等,明確職業規畫方向」。

而客觀來說,家庭經濟條件的改善和家長的支持也爲畢業生「慢就業」提供了物質保障和精神支持。調研顯示,多數家庭對孩子選擇「慢就業」的打算表示支持,91.0%的「慢就業」畢業生家庭表示支持,明確表示不支持僅佔2.5%。

調研人員指出,經歷了三年疫情防控和線上授課,本屆應屆畢業生的實習經歷和人際溝通能力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後疫情時代的面試新模式對畢業生的面試技巧和心態提出了新的要求。「慢就業」畢業生應該要有更清晰的職業目標規畫和更積極的就業準備。

雖然選擇「慢就業」的畢業生並不急於進入就業市場,但是從調研結果來看,他們對於職業規畫和崗位條件都有更高期望。

問及「將來求職主要考慮因素」時,「慢就業」畢業生首要考慮「薪酬和福利待遇」與「發展前景」兩大因素。而在收入方面,「慢就業」畢業生的平均期望月薪爲1萬1141元(人民幣,下同),比直接就業畢業生的期望薪酬高887元。

調研也顯示,「慢就業」畢業生對就業「軟條件」表現出更大關注度,更重視自我價值實現和文化氛圍。33.2%的「慢就業」畢業生看重「與興趣、性格相符」,比直接就業畢業生高6.1個百分點。而對「企業(單位)性質與規模」和「工作地點便利性」等「硬條件」則不如直接就業畢業生敏感。

通過深造和提升學歷後,「慢就業」畢業生在求職時會更偏向教育、文化、公共管理、金融、科學研究等「服務型」行業。調研顯示,對於求職意向,當前「慢就業」畢業生中選擇教育行業的最多,佔到29.1%,其次是文體娛樂業、公關管理、金融等。

不過從調研結果來看,無論是「慢就業」畢業生或是直接就業畢業生,政府機關或行政事業單位始終是第一選擇。

除此之外,相較而言,「慢就業」畢業生更青睞外資企業。25.7%的「慢就業」畢業生傾向到外資企業工作,比直接就業畢業生高8.6個百分點。「慢就業」畢業生對國有企業、民營或私營企業的關注度相對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