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兩會大學領導人 助1150多萬大專畢業生如何就業

大陸兩會大學領導人助1150多萬大專畢業生如何就業。圖爲2月25日上海世貿商城2023年上海市春季促進就業專項行動大型招聘會。 (視覺中國)

澎湃新聞9日報導,中國政法大學校長馬懷德在大陸兩會期間提出數據稱,大陸2023屆大專院校畢業生規模預計達1158萬,比去年增長82萬人,就業面臨新挑戰,大專畢業生就業話題成爲今年兩會熱議話題,教育界代表委員紛紛獻策。

馬懷德以中國政法大學爲例,十年來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畢業生,到大陸各級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律師事務所、仲裁機構等發揮所長,實現價值。有3300多人響應號召到西部到基層。

馬懷德特別提到,2019屆博士畢業生歐陽果華,到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伊犁哈薩克自治州新源縣吐爾根鄉工作,積極參與基層社會治理。2018屆碩士畢業生劉永剛畢業後回到內蒙古,做了中學思政課老師。他認爲,大專畢業生要懷着平實之心,找適合的工作,要從最基本的工作、最基礎的環境做起,這是職業道路的起點,可以爲今後工作、今後事業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人民網報導,大陸全國政協委員、浙江大學黨委書記任少波認爲,大專院校應始終聚焦主責主業,以學生成長爲中心做好教育教學,匯聚各方面資源保障提升育人品質。

“要系統推進招生—培養—就業等方面一體化改革,構建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體系。”任少波說,一方面,要面向現代產業體系建設,不斷完善學科專業調整,推動招生就業聯動,同時探索優秀學生的早期發現和選拔機制,特別是通過“強基計劃”等有效措施啓動基礎學科人才培養。另一方面,要聚焦基礎學科和國家重點急需領域,圍繞基礎能力、專業能力和研究能力提升,強化本碩博貫通、長週期的創新型人才培養機制。

光明網報導,武漢理工大學黨委書記信思金委員表示,調研發現,目前大專畢業生就業依舊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亟待多方協力共同解決。「職位需求和畢業生數量、品質還存在一定的結構性矛盾。」

信思金建議,深化大專人才培養模式和人才評價制度等改革,強化產教協同育人,加強就業指導,提高畢業生與就業職位的匹配度。大力發展實體經濟,支持民營企業發展,穩職位存量、擴增量、提品質。此外,應出臺國家層面針對性和吸引力更強的人才區域性流動引導與支持政策,從人才補貼、職業發展精準支持、用人單位稅費減免等層面,給予中西部等經濟欠發達地區就業的畢業生更多更實的政策傾斜。

全國人大代表、華東師範大學黨委書記梅兵表示,大專要指導學生調整好就業心態,要做好求職學生和招聘單位之間的橋樑。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機械與電子資訊學院院長丁華鋒建議用校企聯盟促就業。大專可探索「雙元制」教學模式,促進大專畢業生高品質的充分就業。簡單地說,就是校企雙方一方負責理論教學,一方負責實操培訓,雙方均是教學主體。

全國政協委員、西安財經大學校長方明建議完善大學生就業服務平臺。進一步優化完善國家大學生就業服務平臺,加大研發投入,提升平臺智慧化水準,構建支持企業發佈職位、篩選簡歷、參加招聘會、主動聯繫畢業生、與畢業生線上互動交流等個性化服務。

全國人大代表、民進重慶市委會副主委、重慶大學教授鍾代笛建議支持青年大學生依託短視訊直播平臺靈活就業。支持青年大學生依託自身所學專長和短視訊平臺特性,利用好短視訊直播平臺資源,探索更加靈活、多元化的就業模式,促進創業帶動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