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涉臺媒體的高度
旺報社評
掃描QR code參與線上討論
兩岸相互敵視氣氛日益高漲,大陸《人民日報海外版》旗下微信公衆號「港臺腔」,日前轉載經常發表政評的退役少將於北辰對共軍攻臺軍演的評論,刻意以「大陸城鎮都是土房子?」爲標題,諷刺意味十足。無獨有偶,大陸「觀察者網」也推出「2020年臺灣段子合集」,引起大陸網民對臺灣名嘴乃至整個臺灣的圍攻。
早些年諸如「茶葉蛋」、「榨菜哥」等話題曾在大陸網路暴紅,但都屬於偶發性案例,影響有限,如今卻是與官方有關的涉臺媒體操作,就令人十分憂心。首先,名嘴是臺灣政治的「奇葩」,危言聳聽、反智的言論有一定渲染效果,對社會底層可能有效,但多數民衆一笑了之。近來陸媒卻頻繁把名嘴危言聳聽的言論當做日常新聞報導,讓大陸民衆誤以爲這是臺灣的主流聲音,這就不對了。
蔡政府上臺後,陸媒或許有「輿論鬥爭」的政治需要,經常拿臺灣名嘴當出氣筒。過去多拿泛綠、偏獨名嘴做文章,近來卻開始對藍營、反獨背景的名嘴或政治人物不客氣,多次挑起大陸網路民粹跟進攻擊,無差別打擊讓一些對大陸友好的臺灣媒體人心寒不已,兩岸心理距離更加遙遠。
大陸媒體偏好炒作臺灣名嘴反智言論,當然有對內的眼球效應、輿論影響、疏導民意的考量,也多少蘊含了對綠營惡意攻擊歪曲大陸「對等反制」的無奈和不滿。但正如一句名言 「你終將會變成你最討厭的樣子」,陸媒的一些操作手法跟綠媒有樣學樣,如炒作臺灣軍機「投誠」降落廈門的謠言,再如近期個別涉臺學者更是朝「網紅化」、「名嘴化」發展,語不驚人死不休。
在兩岸媒體的同時操弄、煽動之下,充滿敵對、嘲諷的負面言論,已經形成惡性循環,其影響不可小覷。從表層來看,大陸民間尤其是年輕人對臺灣的印象,早就與10年前「臺灣最美的風景是人」漸遠。從深層來看,北京以「融合發展」、「和平統一」爲基點的兩岸論述,已經受到自身輿論日趨尖銳的挑戰,加劇了兩岸關係的敏感性和複雜性。
當民進黨祭出《反滲透法》、縱容側翼獵巫所謂「紅媒」、在臺灣輿論形成「親中有罪,反中有理」的寒蟬效應,蔡政府動輒以政治考量給大陸駐臺記者予以重重限制和無理處分,兩岸新聞媒體交流已經異常艱難。在這樣的背景下,大陸涉臺媒體應該擔負起融合兩岸的責任,以更高的格局和胸懷,撥開網路民粹的迷霧,去發現和挖掘臺灣社會真實的聲音。
很多人悲觀地認爲,「最美風景是人」在兩岸關係語境中已經一去不復返了,其實不然。今年兩岸輿論場,看似被疫情導致的仇恨情緒所裹挾,但這並非兩岸民意的全貌。
例如,不久前臺灣國家海洋研究中心4名潛水人員遇險,被大陸漁船救起,這則新聞最初在臺灣網路的反響強烈,臺灣網民紛紛感謝大陸漁民善舉,這本應是一個兩岸「暖新聞」、「最美風景依舊是人」的好題材,有助於緩解疫情之下兩岸民間對立情緒,但大陸官方僅以一篇輕描淡寫的說帖帶過,陸媒亦沒有跟進報導,很快又被其他訊息淹沒。
再以臺灣官方處理疫情中兩岸事務爲例,從最初賴清德主張兩岸應合作,到蔡總統在武漢包機降落時對兩岸參與執行人員表示肯定,蔡政府高層並不放棄透過疫情向對岸釋放善意。但因爲衆所周知的原因,加上美國大選前中美激烈對抗的背景,兩岸深陷敵意螺旋至今。不過,最近大陸航空公司拒絕承認寫有「武漢肺炎」的核酸檢測報告,一向「沖沖衝」對大陸極不友善的蘇貞昌院長,卻低調錶達尊重,這個跡象說明蔡政府也深知「轉彎」的重要性。
臺灣內外環境逐漸轉變,蔡政府「親美抗中」路線將會轉彎,這是現實情勢所迫,也是臺灣主流民意所需,應鼓勵和肯定這種「轉彎」,而不應投以冷眼或嘲諷。
近期大陸多位涉臺重量級學者直言,希望兩岸利用外部環境緩和的契機,儘快修復關係、降低對抗。無論是大陸官方、媒體,還是臺灣有心改善兩岸關係的人士,都應該從找回兩岸民間要求交流合作、和平發展的「真實民意」開始,從找回兩岸交流「最美的風景是人」開始,透過民間關係的回暖,逐步讓兩岸關係重返正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