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貨假裝臺灣貨避關稅 海關抓到兩起

美國正式宣佈要啓動大陸另外2000 億(出口)美國的產品加25%關稅。(圖/翻攝自人民日報海外版微信俠客島」)

記者吳靜君臺北報導

財政部關務署表示,海關有抓到兩件疑似「產地標示不實」的案件,其中一件是從大陸進口不鏽鋼槽,產地式標示臺灣製造,但是實際上是大陸進口,海關已經依據貿易法,請國貿局處分;另外一起是自由貿易港區貨品,將多種產品包裝貼上「臺灣製造」,但含有大陸貨,財政部表示,依據置管條例可以處分。

中美貿易戰開打,中國大陸商品爲了規避高額的關稅,藉由各種方式繞道其他地方,改變生產地,也就是所謂的「洗產地」,臺灣也成爲中國大陸企業「洗產地」的標的

根據瞭解,中國違規繞道臺灣轉運,可能有兩種管道,其一是將已接近成品的貨品進口至臺灣,簡易加工後,就違規將產地改爲臺灣製造、出口美國;二是把貨品進到自貿區、物流中心保稅區,再違規變更原產地標籤,變成臺灣製造商品出口,企圖避過海關抽查。

財政部關務署表示,關務署過濾出口的保稅報單資料,發現產物產地爲中國大陸(CN),且出口地爲美國,疑似美國要額外課稅的D5與F5報單,陸續通知國貿局處理,從9月1日至10月14日止,已經申報了2,892項,離岸價格超過1.09億元。

財政部表示,關於D5與F5報單(美國額外課關稅)雖然通報給國貿局,但是因爲臺灣無法得知廠商出口到美國,報單時是產自哪個國家,所以國內法並沒有相關法規可以處分,國貿局僅能柔性勸導廠商,在美國進口報單時,不要報產地是臺灣。

不過,針對保稅倉儲區、自由貿易港區、物流中心等,廠商故意變更「產地」規避美國高額關稅者,確實抓到了兩起。關務署說,其中一件是進來中國大陸的不鏽鋼槽,但是標示「Made In Taiwan」,雖然有自動申報,但是已經涉及違反貿易法產品標示不實,因此也移轉給國貿局處理。

另一起是自貿試驗區的產品,廠商將多種商品包裝在一起,標示爲臺灣製造,但實際有大陸製造的商品,關務署說已經當場就請廠商撕去標示,並且可以依據自由貿易港區設置管理條例第39條處分,依據規定,可以處3萬~30萬元罰鍰。

基隆關提醒,保稅區及自由貿易港區的設立,是爲減輕業者成本、促進貿易便捷化,對經濟發展佔有重要地位,如有業者涉及或協助中國大陸產品利用該區進行違規轉運情事,將可能導致歐盟對臺灣產品展開反規避調查,嚴重影響合法廠商權益、重要產業聲譽及經濟發展。